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CL植入术在矫治圆锥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秦勤 陈晖 +1 位作者 李一壮 鲍连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背景圆锥角膜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后的屈光不正常导致术后裸眼视力不佳,尤其是高度散光。这样的屈光不正虽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但术后视觉质量差或因角膜厚度不足等难以实施角膜屈光手术。研究证实环... 背景圆锥角膜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后的屈光不正常导致术后裸眼视力不佳,尤其是高度散光。这样的屈光不正虽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但术后视觉质量差或因角膜厚度不足等难以实施角膜屈光手术。研究证实环曲面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对屈光不正,尤其是高度散光有较好的矫正作用,但其在DALK术后的应用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ICL植人术矫治DALK术后的屈光不正,特别是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眼科中心圆锥角膜DALK术后18个月以上且拆线3个月以上的屈光不正患者8例8眼,其球镜度数为0- -7.5D,柱镜度数为-2.5- -6.0D。所有患者均行TICL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检测术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CV-3000综合验光仪进行验光;采用OCULYZERⅡ测定角膜散光、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采用ST3000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数(ECD);采用Goldma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检测结果。观察TICL植入术术中或术后的并发症,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术眼的UCVA及BCVA均好于术前,术后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球镜度为-0.5- -1.0D,柱镜度为-0.5- -2.0D。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和2年的ECD分别为(2520.2±307.2)、(2496.2±306.2)、(2469.6±304.5)、(2432.0±305.4)和(2383.4±309.4)个/mm2,眼压分别为(14.57±3.75)、(16.62±4.21)、(16.57±3.56)、(15.66±3.37)和(15.13±3.48)mmHg,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75,P=0.825;F=9.871,P=0.394);术前及术后2年术眼的前房深度分别为(3.15±0.03)和(3.12±0.0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16)。术后6个月所有术眼TICL轴位偏差均小于10°且趋于稳定。所有术眼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TICL植入术可用于圆锥角膜DALK源性高度散光的矫正,其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植入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屈光不正/手术 散光/手术 圆锥角膜/手术 角膜移植术/并发症 疗效 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仕永 高瑞莹 陈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治疗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患者46例(46眼),患者行雷... 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治疗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患者46例(46眼),患者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1周后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根据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A组:病程≤1个月(18例);B组:1个月<病程≤3个月(15例);C组:病程>3个月(13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MT)的改变,同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随诊过程中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及时补充视网膜局部光凝治疗。结果随诊6个月,3组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表明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均优于B组,B组均优于C组。3组最佳矫正视力组内比较表明A组和B组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后1周明显提高,C组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提高,A组至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基本达到最佳,B组和C组至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基本达到最佳。3组的CMT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CMT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1周、治疗后3个月与1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即3组黄斑水肿在持续时间及程度上比较并无明显差别。结论对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的黄斑水肿,越早进行雷珠单抗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患者的预后视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屈光力新公式与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的角膜屈光力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唐 秦爱玲 +3 位作者 李一壮 孙小银 钱涛 王梓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6,共6页
推导出新的角膜屈光力公式,并以此探讨由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收集710只近视眼(362例)LASIK术前、术后数据,获得本组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增量(ΔSIMK)与眼总... 推导出新的角膜屈光力公式,并以此探讨由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收集710只近视眼(362例)LASIK术前、术后数据,获得本组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增量(ΔSIMK)与眼总屈光力增量(ΔD)的回归方程:ΔD=1.209ΔSIMK-0.265(r=0.979,P=0.000).由角膜屈光率得出:正常角膜前表面屈光分力F1=K/[1-(n2-n3)/(n3-n1)];后表面屈光分力F2=K/[1-(n3-n1)/(n2-n3)].结合上述回归方程和角膜前表面屈光分力的关系式可以得出近视眼LASIK术后ΔD=1.065ΔF-0.265.结论: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FL=1.135 14KL-0.135 14K;近视眼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增量(ΔF)与眼总屈光力增量(ΔD)基本一致;LASIK术后,常规角膜曲率测量仪测出的仅为角膜前表面曲率,不能代表整体的角膜曲率;近视眼LASIK术后的角膜总屈光力小于角膜曲率测量值;该角膜屈光力公式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力 计算公式 角膜曲率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9-861,864,共4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小切口手法碎核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与非球面IOL在不同瞳孔直径时的对比敏感度与眩光对比敏感度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敏 李一壮 陈晖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922-925,共4页
目的比较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在环境照度为85cd.m-2时在3种瞳孔直径:2.0-2.5mm、4-5mm、8mm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GS)的差异。方法收... 目的比较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在环境照度为85cd.m-2时在3种瞳孔直径:2.0-2.5mm、4-5mm、8mm下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GS)的差异。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小切口手法摘出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根据植入IOL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球面组和非球面组。30例(35眼)植入球面IOL,18例(25眼)植入非球面IOL。术后1个月检查2组患者在3种瞳孔直径下分别在低频3cycle/degree(cpd)、中频(6cpd)、高频(12cpd、18cpd)时的CS和GS。结果球面IOL组:瞳孔2.0-2.5mm时,各个空间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瞳孔4-5mm时,在6cpd、12cpd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瞳孔8mm时,全部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球面IOL组:3个瞳孔直径下各个空间频率的CS与GS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球面与非球面IOL的比较:瞳孔直径2.0-2.5mm及5mm时,在高频段球面与非球面IOL的C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瞳孔8mm时,在低频段两者之间的G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频段两者的CS及GS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球面IOL组,随着瞳孔直径的增大,CS及GS均下降,且瞳孔越大,附加眩光时引起CS的下降效应越明显。在非球面IOL组,在各个瞳孔直径时附加眩光均不引起CS的明显下降。瞳孔直径越大,非球面IOL补偿正性球差、减少球面像差的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 眩光对比敏感度 人工晶状体 瞳孔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高瑞莹 李仕永 +1 位作者 陈晖 牛文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36例(36眼)Ⅱ型视盘血管炎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17例和单纯组19例。联合组患者给予玻璃体内注...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36例(36眼)Ⅱ型视盘血管炎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17例和单纯组19例。联合组患者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片),单纯组患者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单纯组中有3例患者在病程中改变了治疗方案,3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未计入结果,最终比较了17例联合组和16例单纯组患者的BCVA及CRT。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的眼底表现、BCVA、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底表现、BCVA、眼压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单纯组治疗前BCVA分别是(0.96±0.33)logMAR和(0.92±0.36)logMA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BCVA均有提高,联合组BCVA在治疗后3个月达到最佳,单纯组BCVA在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佳,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联合组均优于单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在治疗后1个月黄斑水肿均有明显减轻,联合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CRT接近正常,单纯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CRT接近正常,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CRT、3个月的CRT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CR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能够更快地减轻患者的黄斑水肿并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糖皮质激素 玻璃体内注射 Ⅱ型视盘血管炎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文慧 李一壮 吴永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72-375,451,共5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小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的给药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只7 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均建立...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小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的给药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只7 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均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C57BL/6J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后2组分别于出生后第7d和第12d起连续5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kg.d-1)。17d龄时取幼鼠双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和VEGF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早治疗组较晚治疗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视网膜新血管形成和VEGF的表达,而且病变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点栓治疗15例水液缺乏型干眼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卢善华 朱丹丹 李一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85-1186,共2页
目的:观察Smart PLUG泪点栓在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mart PLUG泪点栓治疗15例(30眼)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分别对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荧光素染色(Fl)进行检查并记录,观察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Smart PLUG泪点栓在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mart PLUG泪点栓治疗15例(30眼)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分别对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荧光素染色(Fl)进行检查并记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试验)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荧光素染色评分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观察到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短期内观察Smart PLUG泪点栓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简单,安全,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泪点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设计与检验
9
作者 徐唐 秦爱玲 李一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5-221,共7页
目的建立适应眼球数据宽泛常规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和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眼的IOL计算公式。方法采用系列病例研究。依据经典的光学理论,正视状态IOL植入眼具备:光线经角膜折射,到达IOL平面时的屈光力... 目的建立适应眼球数据宽泛常规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和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眼的IOL计算公式。方法采用系列病例研究。依据经典的光学理论,正视状态IOL植入眼具备:光线经角膜折射,到达IOL平面时的屈光力(F1)+IOL屈光力(F2)=适合玻璃体腔距离的屈光力(F3)。此后,按IOL植入术后的理论、经验和回归分析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又按LASIK术后眼的角膜曲率修正公式编制常规和LASIK术后2种IOL计算程序,并经南京鼓楼医院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后644例患者[600眼生理角膜眼、7眼角膜放射状切开(RK)术后眼、37眼LASIK术后眼]资料的检验。结果本研究公式(暂定名:XLQ公式)包括RK术后眼在内的607眼IOL值平均误差为0.1 D,95%一致性界限为-1.1~+1.2 D。XLQ公式、SRK-T公式和Haigis公式预测的IOL值误差范围分别为-2.21~+2.25 D、-5.10~+5.63 D和-3.00~+3.18 D,IOL值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3±0.28)、(0.74±0.53)和(0.79±0.49)D,XLQ公式分别与SRK-T、Haigis公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XLQ公式预测的IOL误差值与眼轴长度(AL)、K、A常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SRK-T公式、Haigis公式预测的IOL误差值与AL、K、A常数均有相关性(均P〈0.05)。XLQ公式预测的近视LASIK术后眼中参与回访者37例,IOL值预测误差范围为-0.52~+1.18 D,IOL值绝对平均误差为(0.49±0.26)D。结论 XLQ公式的常规模式适应的AL、角膜曲率、A常数的值域宽泛,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生理角膜眼和RK术后眼;专用模式适用于近视LASIK术后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公式 A常数 角膜曲率 眼轴长度 角膜放射状切开术 准分子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对血-眼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军 李一壮 +1 位作者 陈晖 印洪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712-714,719,共4页
目的:研究在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是否对血-眼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眼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左眼用低温(4~10 ℃)眼内灌注液为低温组,右眼用室温(25℃)眼内灌注液为室温组,每组各20只眼.术后24 h... 目的:研究在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是否对血-眼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眼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左眼用低温(4~10 ℃)眼内灌注液为低温组,右眼用室温(25℃)眼内灌注液为室温组,每组各20只眼.术后24 h检查对比视网膜变化;玻璃体腔穿刺抽取眼内液送生化检测;取视网膜送透射电镜(TEM)检查.结果:低温组葡萄膜炎性反应普遍轻于室温组,屈光间质透明度总体优于室温组.眼内液总蛋白浓度室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镜下低温组视网膜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微,而室温组则变性、损坏相对明显.结论:在实验动物眼后段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对手术引起的创伤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血-视网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低温 内眼手术 血-眼屏障 眼内灌注液 视网膜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脱位诊疗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自芳 鲍连云 陈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7-828,共2页
患者,男,26岁,因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5 d至南京宁益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有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病史,曾于2012年7月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左眼术前矫正视力为:-10.5 ... 患者,男,26岁,因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5 d至南京宁益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有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病史,曾于2012年7月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左眼术前矫正视力为:-10.5 DS/-4.0 DC×175=0.9,角膜地形图检查:K140.87@175°,K243.62@85°。术中植入散光型后房睫状沟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直径12.5 mm,度数:-18.5 DS/+3.5 DC×88(型号:TICM125V4,美国STAAR公司),水平植入时顺时针旋转3°,手术顺利,术后左眼裸眼视力1.0,术后早期按时复查,视力良好无下降。5 d前患者左侧鼻部外伤后左眼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等眼部不适,伴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于当地医院行眼科检查,发现左眼ICL半脱位。再次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6,眼压右眼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0 mmHg。患者鼻根部轻度肿胀,额面部其余部位未见明显伤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中心 裸眼视力 人工晶状体 左眼视力 轻度肿胀 鼻根部 半脱位 眼科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巨皱褶的形态学观察
12
作者 刘莉 鲍连云 +1 位作者 李一壮 周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瓣皱褶 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