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蒋韵佳 李一壮 +1 位作者 钱涛 鲍连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770-773,共4页
近来,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应用于提高视觉质量方面,有良好前景。作者就人眼波前像差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波前像差 人眼 屈光 个体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9-861,864,共4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小切口手法碎核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信号途径介导水杨酸钠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27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瑞莹 王智 +3 位作者 李一壮 陈晖 卢善华 田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2-417,共6页
背景热休克蛋白(HSPs)是生物体在各种应激情况下产生的高度保守蛋白,HSP27与人晶状体中α-晶状体蛋白在氨基酸和基因水平上高度同源,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此研究先前的研究证实水杨酸钠对H2O2造成的人品状体... 背景热休克蛋白(HSPs)是生物体在各种应激情况下产生的高度保守蛋白,HSP27与人晶状体中α-晶状体蛋白在氨基酸和基因水平上高度同源,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此研究先前的研究证实水杨酸钠对H2O2造成的人品状体上皮细胞(LE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的人LECs中HSP27的表达及与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MAPK)信号途径的关系。方法人LECs—B3系在含质量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中进行培养,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钠(0~55mmol/L)加入培养基中刺激人LECs不同时间,然后去除刺激再分别培养。在阻断实验中,分别给予P38MAPK、ERK1/2及JNK/SAPK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SB20350(10μmol/L)、PD98059(20μmol/L)及SP600125(10μmol/L)预孵育细胞1h,在给予水杨酸钠刺激后检测相关指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种处理情况下人LECs中HSP27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SP27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27蛋白在人LECs中的表达。结果正常人LECs仅有微弱的HSP27表达,35~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1h去除刺激再培养6h后可使HSP27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953,P〈0.01);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I~5h不能诱导HSP27的表达(F=2.119,P〉0.05),而去除刺激再分别培养6h后可诱导HSP2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534,P〈0.01);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1h后去除刺激再培养3h后HSP27表达明显增加,6h达到高峰,直至24h恢复到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9.234,P〈0.01)。水杨酸钠刺激30min时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加,1h表达显著,各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680,P〈0.01);磷酸化ERK1/2在水杨酸钠刺激时间内未见升高;去除水杨酸钠刺激再培养1h后开始增加,6h达到高峰,各时间点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840,P〈0.01);水杨酸钠刺激1h及去除刺激再培养过程中未见到磷酸化JNK的表达;加入P38MAPK、ERK1/2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人LECs1h后可使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加入JNK特异性阻断剂未见对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表达产生影响。结论水杨酸钠可诱导人LECs中HSP27的表达,P38MAPK和ERK1/2信号途径促进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在人LECs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钠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对血-眼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军 李一壮 +1 位作者 陈晖 印洪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712-714,719,共4页
目的:研究在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是否对血-眼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眼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左眼用低温(4~10 ℃)眼内灌注液为低温组,右眼用室温(25℃)眼内灌注液为室温组,每组各20只眼.术后24 h... 目的:研究在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是否对血-眼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眼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左眼用低温(4~10 ℃)眼内灌注液为低温组,右眼用室温(25℃)眼内灌注液为室温组,每组各20只眼.术后24 h检查对比视网膜变化;玻璃体腔穿刺抽取眼内液送生化检测;取视网膜送透射电镜(TEM)检查.结果:低温组葡萄膜炎性反应普遍轻于室温组,屈光间质透明度总体优于室温组.眼内液总蛋白浓度室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镜下低温组视网膜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微,而室温组则变性、损坏相对明显.结论:在实验动物眼后段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对手术引起的创伤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血-视网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低温 内眼手术 血-眼屏障 眼内灌注液 视网膜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脱位诊疗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自芳 鲍连云 陈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7-828,共2页
患者,男,26岁,因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5 d至南京宁益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有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病史,曾于2012年7月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左眼术前矫正视力为:-10.5 ... 患者,男,26岁,因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5 d至南京宁益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既往有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病史,曾于2012年7月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左眼术前矫正视力为:-10.5 DS/-4.0 DC×175=0.9,角膜地形图检查:K140.87@175°,K243.62@85°。术中植入散光型后房睫状沟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直径12.5 mm,度数:-18.5 DS/+3.5 DC×88(型号:TICM125V4,美国STAAR公司),水平植入时顺时针旋转3°,手术顺利,术后左眼裸眼视力1.0,术后早期按时复查,视力良好无下降。5 d前患者左侧鼻部外伤后左眼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等眼部不适,伴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于当地医院行眼科检查,发现左眼ICL半脱位。再次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6,眼压右眼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0 mmHg。患者鼻根部轻度肿胀,额面部其余部位未见明显伤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中心 裸眼视力 人工晶状体 左眼视力 轻度肿胀 鼻根部 半脱位 眼科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皱褶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刘莉 李一壮 +1 位作者 鲍连云 周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与单纯LASIK术创伤愈合反应的不同。方法新西兰白兔右眼作为瓣皱褶实验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d、3d,1周、2周,1、3、6个月时处死取角膜,行苏...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与单纯LASIK术创伤愈合反应的不同。方法新西兰白兔右眼作为瓣皱褶实验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d、3d,1周、2周,1、3、6个月时处死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过碘酸希夫、Masson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皱褶组术后上皮基底膜呈波浪状,2周时上皮厚薄不等填平皱褶,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皱褶一致的波浪走行。过碘酸希夫及Masson染色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结论皱褶瓣上皮增生填平皱褶表面无益于患者视力的提高;皱褶瓣形态对基质的重塑产生影响,不利于临床处理皱褶及视力恢复;瓣皱褶愈合反应重且较为长久,有必要对长期皱褶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瓣皱褶 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