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傅荣 沈小芳 陈湘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模式在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68例(观察组)及2011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7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模式在三级医院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68例(观察组)及2011年5-8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17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0d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与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居家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实现脑卒中患者护理的专业性、持续性和延伸性,保证了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得到专业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先进有效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护理 出院前准备 出院后延伸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置尿套系统在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陆巍 王清 +1 位作者 胡明明 沈小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4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住院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神经内科的113例男性尿失禁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分别使用留置尿套系统、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结果使用留置尿套系统患者的漏尿发生率及皮肤...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男性尿失禁住院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神经内科的113例男性尿失禁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分别使用留置尿套系统、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结果使用留置尿套系统患者的漏尿发生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使用保鲜袋及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尿套系统及保鲜袋的患者尿路损伤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男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留置尿套系统的方法避免了有创的留置导尿,并减少了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同时解决了漏尿与皮肤损伤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尿套系统 尿失禁 尿路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防范措施在神经内科鼻饲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沈小芳 陈璐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216-121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鼻饲患者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查错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8年8月~2009年7月神经内科95例鼻饲患者(实验组)的临床资料与2007年8月~2008年7月90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鼻饲管不在胃内、堵塞、返流、误吸、...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鼻饲患者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查错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8年8月~2009年7月神经内科95例鼻饲患者(实验组)的临床资料与2007年8月~2008年7月90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鼻饲管不在胃内、堵塞、返流、误吸、鼻黏膜损伤、鼻饲管打结、胃肠营养与静脉输液混淆、营养液恒温加热器烫伤或触电发生率。结果不在胃内、返流、误吸、堵塞发生率对照组为7.8%、5.6%、5.6%、8.8%,实验组为1.1%、0%、0%、2.1%;鼻黏膜损伤、鼻饲管胃内打结、营养液恒温加热器烫伤或触电发生率对照组为6.7%、1.1%、3.4%实验组为1.1%、0%、0%;肠营养与静脉输液混淆对照组为3.4%,实验组为0。结论神经内科鼻饲患者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有利于患者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患者 鼻饲 安全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症的转化医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3,共3页
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是全球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重大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的脑免疫炎症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栓治疗、改善脑侧支循环治疗等。文中就有关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转化与其临床的... 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是全球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重大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的脑免疫炎症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栓治疗、改善脑侧支循环治疗等。文中就有关脑卒中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转化与其临床的相关研究作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尔兹海默症 转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钱来 金佳丽 徐运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30期119-121,125,共4页
神经内科涉及内容广泛,其临床教学一直是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医学生学习效率低,常常理论脱离临床实践,无法成为临床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神经系统解剖、... 神经内科涉及内容广泛,其临床教学一直是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医学生学习效率低,常常理论脱离临床实践,无法成为临床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同时还需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其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最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教学质量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里程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金佳丽 王翀 徐运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25期40-43,共4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临床医生个人成长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医学生通过进入相关专业的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从而具备合格临床医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是目前医学人才发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临床医生个人成长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医学生通过进入相关专业的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从而具备合格临床医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是目前医学人才发展的特殊规律和趋势所在。该文通过对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近年来基于里程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工作进行介绍、总结和评价,旨在培养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水平,进一步探索并持续改进,从而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卫生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神经内科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冠男 黄蓉 +2 位作者 王紫艳 马春梅 王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295-302,共8页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联合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国家注册研究(ADHERE)模型能否提高其预测能力。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联合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国家注册研究(ADHERE)模型能否提高其预测能力。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DHF患者共821例。根据入院ALBI评分,采用三分位法进行分组:低ALBI组(<-2.41,n=273),中ALBI组(-2.41~-2.10,n=274),高ALBI组(≥-2.10,n=274)。比较各组基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主要终点为短期(院内或出院后30天内)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计算不同模型间净重新分类指数(NRI),采用Z检验比较模型间AUC及NRI的差异。结果共有45例(5.48%)患者在院内及出院后30天内死亡。高ALBI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LBI评分(OR=4.012,95%CI 1.598~10.073,P=0.003)、ADHERE模型(OR=2.471,95%CI 1.317~4.434,P=0.004)、B型利钠肽水平(OR=1.000,95%CI 1.000~1.001,P=0.002)是ADHF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I评分预测短期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024。ALBI联合ADHERE评分对ADHF患者短期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优于单独评分(ALBI+ADHERE比ADHERE:AUC P=0.008;NRI=0.37,95%CI 0.14~0.56,P<0.001;ALBI+ADHERE比ALBI:NRI=0.37,95%CI 0.14~0.56,P<0.001)。结论ALBI评分与ADHF患者短期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且ALBI联合ADHERE模型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ADHERE模型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肠-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紫珊 杨华 +3 位作者 王雷 滕玉芳 赵芹 倪牧含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9期47-55,共9页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肠-肠吻合术(EUS-EE)治疗恶性肠梗阻(MBO)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4例因MBO行EUS-EE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改良式肠道准备方案行肠道准备,统计分析EUS-EE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情...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肠-肠吻合术(EUS-EE)治疗恶性肠梗阻(MBO)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4例因MBO行EUS-EE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改良式肠道准备方案行肠道准备,统计分析EUS-EE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营养状态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例均成功实施EUS-EE,选用结直肠梗阻评分系统(CrOSS),评估术前和术后肠梗阻症状和缓解情况,术后1周,CrOSS评分由术前的1至2分上升至2~4分;术后1周,患者主观总体评估(PGSGA)量表评分为(9.64±3.13)分,明显低于术前的(12.36±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32);术后5例出现体温升高,3例出现气腹,2例出现短肠综合征,经过对症治疗,均得到缓解。术后随访1年内,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1 (41,500) d,1年生存率为64.29%。结论 EUS-EE具有症状缓解率高、创伤小和再干预率低等优点。对于基础状况不佳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的患者,EUS-EE有助于改善身体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引导 肠-肠吻合术 恶性肠梗阻(MBO) 肠道准备 胃肠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力学的表面应力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回归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科杰 杜睿 +3 位作者 徐宇浩 罗一烽 曹志宏 李月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破裂组16例和未破裂组51例。以CTA图像构建血管三维模型并获得斑块形态学参数,应用计算流体力学量化斑块各部位的表面应力。比较2组患者各应力参数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对斑块破裂的预测效能,用线性回归分析斑块表面应力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总体积、顶部表面应力和近端底部-顶部表面应力差(ΔPBTSS)显著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1.855,95%CI:1.542~8.349,P=0.043)和ΔPBTSS(OR=1.041,95%CI:1.016~1.067,P=0.002)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和ΔPBTSS二者联合预测斑块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19~0.992,P=0.000)。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垂直径(β=22.320,95%CI:10.607~34.033,P=0.000)、近端坡度(β=3.002,95%CI:1.188~4.815,P=0.002)与ΔPBTSS密切相关,且垂直径与近端坡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β=4.117,95%CI:3.169~5.065,P=0.000)。结论斑块表面应力与斑块破裂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物理 流体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患者导航的范围综述
10
作者 吉康菱 王清 +3 位作者 戴雨婷 许文锦 史慧玲 徐婕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2-26,共5页
目的对患者导航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为今后临床实施提供参考。方法以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目的对患者导航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为今后临床实施提供参考。方法以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12日,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纳入文献中主要由专业导航员和/或非专业导航员为居家康复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护理协调、教育及指导、情感支持、财政支持4个方面的导航服务,其服务提供形式包括电话、邮件、家访和网络平台,最终的结局指标为患者评价、照护者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结论患者导航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显示出积极效果与良好效应,未来需不断完善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协同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医疗体系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构建本土化的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患者导航模式,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长期生活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康复 患者导航 协调性护理 康复护理 范围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人群的超早期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默认网络模式的关联研究
11
作者 武文卉 曹娟 叶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8-22,共5页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人群的超早期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默认网络(DMN)功能连通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从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北美地区招募的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根据36个月随访期脑脊液Aβ...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人群的超早期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默认网络(DMN)功能连通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从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北美地区招募的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根据36个月随访期脑脊液Aβ的变化将受试者分为Aβ下降组(25例)和稳定组(19例)。运用脑功能MRI技术研究脑脊液Aβ下降、DMN功能连通性和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相较于Aβ稳定组,Aβ下降组在随访过程中连线测试-B(TMT-B)时间延长(P<0.05)。在双侧枕中回和左侧颞中回,Aβ下降组DMN功能连通性低于Aβ稳定组(P<0.01);其中,左侧颞中回的功能连通性与TMT-B时间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超早期Aβ沉积与颞枕叶DMN功能连通性下降密切相关,且导致了执行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沉积 默认网络 功能连通性 执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症谱系患者自我参照网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史宪 柏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51-254,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慢性迁延并进行性发展,是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AD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慢性迁延并进行性发展,是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AD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CI)是正常年龄相关认知功能减退与痴呆之间的中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网络 自我参照网络 网络功能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记忆环路损伤模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郭紫文 柏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04-809,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1],是一种常表现为记忆减退等多认知域损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到2019年,全世界共有5 7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预计到2050年全球患病人数将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1],是一种常表现为记忆减退等多认知域损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到2019年,全世界共有5 7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预计到2050年全球患病人数将突破1.5亿[2]。该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规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阻止其病理学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视觉记忆环路 视网膜 Aβ淀粉样蛋白 p-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比较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寅 李蓉梅 +2 位作者 傅荣 袁玲 周峥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成功置入导丝后,纵切组90°扩皮即刀刃向上与皮肤垂直扩皮,横切组180°扩皮即刀刃与皮肤平行扩皮。结果纵切...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成功置入导丝后,纵切组90°扩皮即刀刃向上与皮肤垂直扩皮,横切组180°扩皮即刀刃与皮肤平行扩皮。结果纵切组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h及7d出血量显著少于横切组,扩皮后疼痛程度显著轻于横切组(均P<0.01);纵切组一次送鞘成功率(100%)高于横切组(90.0%)。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超声引导 塞丁格技术 扩皮 纵切 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镜活检并刷片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蔡后荣 周贤梅 +3 位作者 聂进军 母国华 柏涛 孟凡青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1-1262,1265,共3页
目的探讨气管镜活检并刷片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联合病理取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常规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对CT检查提示肺部病变同时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的20例患者,在常规气管镜活检并刷片的基础上,并对纵隔淋巴结肿大予以经支... 目的探讨气管镜活检并刷片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联合病理取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常规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对CT检查提示肺部病变同时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的20例患者,在常规气管镜活检并刷片的基础上,并对纵隔淋巴结肿大予以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needleaspiration,TBNA),对所获标本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20例患者中,17例获得明确的组织学诊断,钳检、刷检、TBNA术的阳性率分别为60%、50%和50%,三者联合病理取材的阳性率为85%,其中有5例活检并刷片未能明确诊断,TBNA术明确诊断,使气管镜检查诊断的阳性率由60%上升至8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TBNA术操作方便、安全,联合病理取材可提高肺癌的病理学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支气管镜检查 肺癌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8
16
作者 傅荣 陈湘玉 沈小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6期67-69,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居家护理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居家护理模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实验组)按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173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 目的 :探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居家护理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居家护理模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实验组)按居家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173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0d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与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居家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实现了脑卒中患者护理的专业性、持续性和延伸性,保证了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能够得到专业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先进、有效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居家护理 出院前准备 出院后延伸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X线和CT表现 被引量:10
17
作者 蔡后荣 陈明 +2 位作者 张古田 严晓敏 张英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提高X线胸片和CT诊断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 (CMV)肺炎的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肾移植后CMV患者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肾移植后CMV肺炎 8例X线胸片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 ,3例胸片正常 ;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 目的 :提高X线胸片和CT诊断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 (CMV)肺炎的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肾移植后CMV患者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肾移植后CMV肺炎 8例X线胸片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 ,3例胸片正常 ;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磨玻璃影最为常见 ,并与其它影像学表现合并存在 ,主要与实变影和多发性小结节样影合并存在 ;磨玻璃影在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两侧肺分布。 10例患者有多发性小结节样影 ;8例患者有多发实变影 ;5例并发有少量胸腔积液和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肾移植后CMV肺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 ,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CT表现 患者 X线胸片 巨细胞病毒肺炎 CMV 多发性 并存 并发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体验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朱帆 傅荣 +1 位作者 王清 张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15-17,36,共4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真实体验。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例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并居家自我注射1~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提炼3大主题:主观体验(...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真实体验。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例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并居家自我注射1~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提炼3大主题:主观体验(疼痛、期望水平、负性情绪)、促进因素(家庭支持、信息支持、社区服务)、阻碍因素(经济因素、药品获取渠道狭窄)。结论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及时干预及正确指导可以帮助其准确应用胰岛素,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初次使用 基础胰岛素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伐普坦对急性心衰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鑫 王上 +1 位作者 高玲 吉文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621-624,共4页
目的评价托伐普坦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等心衰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衰患者50例,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NYHA分级)。检测hs—CRP、BNP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评价托伐普坦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等心衰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衰患者50例,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NYHA分级)。检测hs—CRP、BNP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两组均予标准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托伐普坦。在接受托伐普坦治疗7d后,两组再检测hs—CRP、BNP和LVEF、LVEDD。结果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6%比76%,P〈0.01);两组心脏彩超测定LVEDD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7.8±5.1)mm比(60.5±4.1)mm,P〈0.05],LVEF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1.0±5.6)%比(37.4±4.5)%,P〈0.05];两组治疗后hs—CRP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4.81±1.57)mg/L比(5.32±1.43)mg/L,P〈0.05];两组治疗后BNP显著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316±146)pg/ml比(512±116)pg/ml,P〈0.05]。结论托伐普坦治疗终末期心衰疗效肯定,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衰患者C反应蛋白和BNP水平,改善左室功能,可作为急性心衰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伐普坦 急性心力衰竭 超敏C反应蛋白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优势方案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敏 王清 +3 位作者 李现文 蒋园园 史慧玲 彭田田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1,共6页
目的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方法对影响早期活动的3个因素(活动强度B、活动频率C、每次活动时间D)及对应的3水平按正交设计L9(33)形成9种不同的早期活动方案;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随机分成9组,各... 目的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方法对影响早期活动的3个因素(活动强度B、活动频率C、每次活动时间D)及对应的3水平按正交设计L9(33)形成9种不同的早期活动方案;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随机分成9组,各组分别采用一种方案进行早期活动,实验中未对因素A(活动开始时间)进行控制。观察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Barthel指数、疲劳严重程度、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自主参与,情绪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因素A(活动开始时间)对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时的疲劳严重程度、出院1个月时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2为最佳水平;因素B(活动强度)对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时的Barthel指数、出院时的疲劳严重程度、出院1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和自主参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3为最佳水平;因素C(活动频率)对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出院1个月时Barthel指数、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自主参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2为最佳水平;因素D(每次活动时间)的3个水平对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时所有评价指标的变化无影响(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的优势方案为:活动开始时间为卒中发生后24~48 h,活动频率为每日2~3次,活动强度推荐在活动能力允许情况下实施床椅转移、离床坐位、站立及行走或爬楼,每次活动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活动 正交设计 优势方案 自我效能感 生活质量 社会参与度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