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郭洪权 李华 +3 位作者 谢怡 施伟 赵娜娜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非END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侧支循环分级标准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评估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患者年龄≥60岁[65.4%(17/26)比36.4%(20/55);χ~2=5.992,P=0.01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76.9%(20/26)比45.5%(25/55);χ~2=7.080,P=0.008]及糖尿病患者比例[38.5%(10/26)比16.4%(9/55);χ~2=4.802,P=0.028]均显著升高,而侧支循环分级显著降低(Z=-3.25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412,95%CI:1.075~10.824;P=0.03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OR=3.812,95%CI:1.141~12.740;P=0.030)及侧支循环分级(OR=2.165,95%CI:1.241~5.514;P=0.009)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侧支循环分级下降和年龄≥60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03靶向调控小窝蛋白1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
2
作者 王刘敏 谢怡 +2 位作者 许丽丽 叶瑞东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03(miR-103-3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对SAH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后2组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制造大鼠SAH模型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03(miR-103-3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对SAH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24只和实验组24只。后2组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制造大鼠SAH模型前分别注射miR-103-3p空白对照和抑制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各组miR-103-3p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窝蛋白1(Cav-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改良Garci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评估各组SAH术后24h及7d神经功能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miR-103-3p在SAH后24h表达上调3.61倍,Cav-1表达下调4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iR-103-3p在SAH术后24h表达下调63%,Cav-1表达上调2.47倍。实验组大鼠SAH术后24h[(11.9±2.6)分vs(9.2±3.2)分]及7d[(12.4±2.6)分vs(9.5±2.4)分]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103-3p在SAH术后24h表达明显升高,抑制miR-103-3p可通过增加Cav-1的表达,从而有效改善大鼠SAH术后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蛛网膜下腔出血 窖蛋白1 氧化性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晓昀 朱武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751-756,共6页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内动静脉畸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系统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明泉 舒磊 +4 位作者 刘增军 刘玲 王晓霞 王昕怡 赵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价值。方法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对照试验,统计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临床研... 目的系统评价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价值。方法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对照试验,统计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含709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法舒地尔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合并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为0.54,95%可信区间为(0.38,0.77),P<0.05。分别进行以下因素分层分析:改良Jadad评分≥4的研究结果、不同国别(中国与日本)的研究结果、尼莫地平作为对照组,以上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法舒地尔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未显著低于对照人群。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法舒地尔能够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后升高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预后 被引量:20
5
作者 郭志良 俞书红 +5 位作者 肖露露 胡挺 段振晖 刘晓昀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05例,分为不良预后组54例和良好预后组51例。分别在入院时和溶栓后3~6h采集静脉血,计算NLR;终点指标是3... 目的探讨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05例,分为不良预后组54例和良好预后组51例。分别在入院时和溶栓后3~6h采集静脉血,计算NLR;终点指标是3个月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结果与良好预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年龄(P=0.00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00)、女性(P=0.015)及高血压比例更高(P=0.012)。2组基线NL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93),2组溶栓后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与溶栓后NLR预测不良预后的界值分别为2.49和5.2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5(95%CI:0.485~0.705)和0.748(95%CI:0.653~0.843);Delong检验显示,溶栓后NLR较基线NLR对不良预后预测价值更大(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NLR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5,95%CI:1.075~1.709,P=0.010)。结论溶栓后升高的NLR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死 中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应忽视的脑静脉系统疾病
6
作者 朱武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727-730,共4页
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 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内动静脉畸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戴征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46-550,共5页
卒中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死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血小板活化在导致血栓形成,并进一步阻塞血管致缺血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非常关键,不但能够起... 卒中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死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而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血小板活化在导致血栓形成,并进一步阻塞血管致缺血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非常关键,不但能够起到溶解血栓作用,且能够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急性 替罗非班 血管内治疗 溶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金晶 肖露露 +1 位作者 孙文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5-448,共4页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的致死原因,缺血性卒中所占比例高达70%-80%,发病率以年8.7%的速度增长-([1])。随着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缺血性卒中可引起机体内分泌代谢的改变,尤其甲状腺抗体滴度异常较为常见,已成为目前神经内分...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的致死原因,缺血性卒中所占比例高达70%-80%,发病率以年8.7%的速度增长-([1])。随着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缺血性卒中可引起机体内分泌代谢的改变,尤其甲状腺抗体滴度异常较为常见,已成为目前神经内分泌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甲状腺抗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及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曾繁勇 张志强 +3 位作者 杨昉 胡建平 许强 卢光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83-890,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方法采用f MRI观察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对指运动任务时的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Fugl-Meyer上肢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方法采用f MRI观察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对指运动任务时的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学监测静息运动阈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兴趣区激活强度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神经电生理学的相关性,动态因果模型分析对指运动时双侧大脑半球间和大脑半球内有效连接。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对指运动主要表现为患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皮质和双侧辅助运动区激活,同时伴健侧运动前区皮质、后顶叶皮质和双侧小脑半球少量激活;健侧对指运动主要表现为健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皮质和辅助运动区激活,同时伴患侧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少量激活。患侧初级运动皮质激活强度值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呈负相关(r_s=-0.452,P=0.035)、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正相关(r_s=0.543,P=0.009),患侧感觉运动皮质激活强度值与患侧静息运动阈值呈正相关(r_s=0.718,P=0.001)。在动态因果模型所示优势模型中,双侧初级运动皮质间存在双向负性有效连接;健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存在负性有效连接,对患侧初级运动皮质存在正性有效连接;患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辅助运动区存在正性有效连接。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对患侧初级运动皮质的有效连接强度值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负相关(r_s=-0.461,P=0.047),健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初级运动皮质的有效连接强度值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正相关(r_s=0.533,P=0.041)。结论f MRI结合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评价及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可以有效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为理解脑卒中运动障碍和功能重组以及进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筛查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金晶 熊云云 +3 位作者 杨昉 刘玲 郭芮兵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研究反复多次心电图检测的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其筛查阳性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既往无房颤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45例,志愿配合加强...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研究反复多次心电图检测的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其筛查阳性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既往无房颤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45例,志愿配合加强心电图检测的患者277例作为实验组,行常规检查之外连续4d加强普通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心电图结果。同时期其他无房颤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白细胞计数、TG、国际标准化比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 3.8%,P=0.003)。结论心电图反复多次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阵发性房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卒中 心房颤动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高血压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