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CT灌注成像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定量评估脑血流状态,但其较高的辐射剂量一直受到关注。文中联合扫描方案改良,探讨70 k V管电压在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南京军区...目的 CT灌注成像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定量评估脑血流状态,但其较高的辐射剂量一直受到关注。文中联合扫描方案改良,探讨70 k V管电压在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疑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因眩晕症状就诊,并行CTP的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30例。其中单数日采用80 k V、100 m As的扫描参数行CTP检查,扫描次数为21期者为80 k V组;双数日采用70 k V、120 m As的扫描参数行CTP检查,扫描次数为17期者为70 k V组。评估并比较2组间的灌注参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 70 k V组尾状核头部、额叶白质及颞枕叶白质的血流量分别为(67.12±6.44)、(30.11±4.39)和(29.69±3.24)m L/(100 m L·min),血容量分别为(4.04±0.37)、(1.90±0.24)和(1.90±0.19)m L/100 g,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3.74±0.64)、(4.79±0.98)和(5.35±1.09)s;与80 k V组同部位血流量(66.46±7.48)、(28.48±3.77)、(29.34±2.84)m L/(100 m L·min),血容量(3.99±0.47)、(1.82±0.23)、(1.82±0.26)m L/100 g,平均通过时间(3.54±0.47)、(4.54±0.89)、(4.95±1.18)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k V组血流量与血容量的灰白质对比度评分[(1.93±0.25)、(1.93±0.25)]高于80 k V组[(1.73±0.45)、(1.7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总体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70k V组的辐射剂量较80 k V组降低37%(P<0.05)。结论结合扫描方案改良,70 k V管电压在全脑灌注成像具有可行性。与80 k V的CTP扫描方案相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CT灌注成像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定量评估脑血流状态,但其较高的辐射剂量一直受到关注。文中联合扫描方案改良,探讨70 k V管电压在全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疑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因眩晕症状就诊,并行CTP的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30例。其中单数日采用80 k V、100 m As的扫描参数行CTP检查,扫描次数为21期者为80 k V组;双数日采用70 k V、120 m As的扫描参数行CTP检查,扫描次数为17期者为70 k V组。评估并比较2组间的灌注参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 70 k V组尾状核头部、额叶白质及颞枕叶白质的血流量分别为(67.12±6.44)、(30.11±4.39)和(29.69±3.24)m L/(100 m L·min),血容量分别为(4.04±0.37)、(1.90±0.24)和(1.90±0.19)m L/100 g,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3.74±0.64)、(4.79±0.98)和(5.35±1.09)s;与80 k V组同部位血流量(66.46±7.48)、(28.48±3.77)、(29.34±2.84)m L/(100 m L·min),血容量(3.99±0.47)、(1.82±0.23)、(1.82±0.26)m L/100 g,平均通过时间(3.54±0.47)、(4.54±0.89)、(4.95±1.18)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k V组血流量与血容量的灰白质对比度评分[(1.93±0.25)、(1.93±0.25)]高于80 k V组[(1.73±0.45)、(1.7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总体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70k V组的辐射剂量较80 k V组降低37%(P<0.05)。结论结合扫描方案改良,70 k V管电压在全脑灌注成像具有可行性。与80 k V的CTP扫描方案相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文摘目的: CT冠状动脉成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它的高辐射剂量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降低CT冠状动脉检查的辐射剂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中探讨基于患者BMI调节管电压的前瞻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2例患者并行CTCA检查,其中实验组(72例)采用基于BMI调整管电压,BMI<23 kg/m2者选择70 kV,BMI 23~25 kg/m2之间者选择80 kV,BMI>25 kg/m2者行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120 kV前瞻性序列心电门控技术行CTCA。评估并比较2组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右冠状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562.2±152.3)HU vs (399.6±61.3)HU];实验组左冠状动脉主干CT值高于对照组[(571.1±159.5)HU vs (380.3±46.2)HU];实验组前降支CT值高于对照组[(559.4±140.9)HU vs (356.0±39.7)HU];实验组回旋支的CT值高于对照组[(553.0±168.6)HU vs (348.9±52.3)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实验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对比噪音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04)。实验组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5±0.5)mSv vs (4.5±1.3)mSv, P<0.001]。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120 kV前瞻性序列扫描CTCA辐射有效剂量降低了88.9%。结论基于患者BMI调节管电压的前瞻性大螺距CTCA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