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化ASPECTS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人机对比研究
1
作者 许萍 程晓青 +6 位作者 周长圣 田冰 田霞 石峰 曹泽红 高敏 邢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入院平扫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自动化ASPECTS软件与神经放射学专家对平扫CT图像进行回顾性ASPECTS评估。Spearman分析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估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结果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9,P<0.05),两者一致性较好(ICC=0.620)。自动化ASPECTS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特异度高于专家(62.1%vs 41.1%),但灵敏度略低于专家(57.6%vs 73.7%),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605,DeLong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结论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一致性好。在预测良好临床预后方面,两者评估效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欣然 胡斌 +1 位作者 施昭 张龙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观察CT血管成像(CTA)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颅内动脉瘤(IA)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5例IA破裂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n=35)与非复发组(n=170),比较组间治疗前CTA所示IA形态... 目的观察CT血管成像(CTA)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颅内动脉瘤(IA)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5例IA破裂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n=35)与非复发组(n=170),比较组间治疗前CTA所示IA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判断上述参数之间有无共线性,将无共线性参数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IA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构建基于形态学参数(模型1)及联合血流动力学参数(模型2)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复发组IA最大径、瘤颈宽度、最大高度、最大垂直高度及尺寸比(SR)均大于非复发组(P均<0.05),而振荡梯度数(GON)小于非复发组(P<0.05)。瘤颈宽度、SR、瘤颈平面压力、IA内时间平均壁剪切应力(TAWSS)、振荡剪切指数(OSI)及GON均无明显共线性(VIF均<10);其中,瘤颈宽度、SR及TAWSS均为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模型1、2预测颅IA经血管内栓塞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668和0.723,模型2预测效能高于模型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为0.055,P=0.025)。结论IA CTA形态学联合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用于预测其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复发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斌 张龙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共3页
人工智能(AI)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主要任务包括自动化检测、破裂风险评估、预后评估等,能有效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测效率、增强风险分层能力。本文围绕AI用于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述评。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PET/MR检查^(18)F-FDG剂量减低的可行性研究
4
作者 顾海峰 李昂 +1 位作者 蔡军 张龙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共8页
目的探究胸部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检查中^(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使用剂量降低对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目的探究胸部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检查中^(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使用剂量降低对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图像质量及病变可检测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使用SIGNA PET/MR行^(18)F-FDG胸部PET/MR检查(注射剂量3.70 MBq/kg)的患者图像118例,所有图像中均有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病灶。用5个不同PET采集时间(20、10、5、2、1 min)对列表(list-mode,list)数据回顾性重建,分别模拟100%、50%、25%、10%、5%^(18)F-FDG注射剂量,记作G100、G50、G25、G10、G5。用李克特5分法对5组图像整体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客观分析指标包括病变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的最大值(maximum SUV of lesion,L-SUVmax)、平均值(mean SUV of lesion,L-SUVmean)、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lesion SUV,L-SUVsd)、背景SUV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ackground SUV,B-SUVsd)、病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of lesion,L-SNR)、图像噪声比(image noise ratio,IN)和L-SUVmax相对背景噪声比(lesion-to-background ratio,LBR),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整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以G100为参考,评估其他组病变可检测性。结果5组^(18)F-FDG模拟剂量越高图像整体质量的主观评分也越高(P<0.05)。G25、G50、G100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均评分>4分。各组L-SUVmax、L-SUVmean、L-SUVsd、IN和LBR随^(18)F-FDG模拟剂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SNR随^(18)F-FDG模拟剂量增加而增加,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在L-SUVmax和L-SUVsd上G25、G50、G100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SUVmean和L-SNR上,G5、G10两组之间或G25、G50、G100三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N上,5组之间任意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R上,G5和G10、G25和G100、G50和G100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任意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G100为参考,G50、G25、G10、G5漏检率分别为1.4%、2.4%、4.4%、6.8%。结论使用SIGNA PET/MR,若胸部^(18)F-FDG PET/MR检查PET时间为20 min,^(18)F-FDG剂量可由3.70 MBq/kg减少至0.93 MBq/kg,用量减少了75%,这不会改变PET图像质量及定量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非小细胞肺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标准摄取值 低剂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理生理学机制
5
作者 金鑫 王燕 +2 位作者 刘斯平 王志兵 张志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08,共5页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灶ROI并将其配准至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MNI)标准空间,叠加后获得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利用空间相关分析分别计算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基于大样本所获脑微血管密度图、CBF图及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的相关性;基于艾伦人脑图谱基因表达数据解码潜在相关基因表达,观察其与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CBF及各神经递质分布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PLS1加权基因、VEGF-A基因、AQP-4基因及RGS2基因均与PRES累及部位的空间分布相关(r=-0.363~0.653,P均<0.05),以KCNAB3基因权重最高(Z=17.288)。结论PRES风险或保护基因在大脑区域的空间模式与PRES累及部位分布具有相关性,倾向于支持用于解释PRES发生、发展的精氨酸抗利尿激素(AVP)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病理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用于CT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6
作者 魏子捷 施昭 张龙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8,共4页
颅内动脉瘤(IA)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CT血管成像(CTA)为IA一线检查方式,但诊断准确率不高且较为耗时。近年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AI)有助于提高CTA诊断IA及预测其破裂的准确率。本文就AI用于CTA评估I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CT:40年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
7
作者 张龙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5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随着CT软硬件不断改进,过去40年间,心血管CT临床应用已从传统解剖分析迈向功能学评估,对全流程管理心血管病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以心血管CT为主的大型临床试验不断涌现,为诊断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及预测预后提供了证据。本文就心血管CT技... 随着CT软硬件不断改进,过去40年间,心血管CT临床应用已从传统解剖分析迈向功能学评估,对全流程管理心血管病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以心血管CT为主的大型临床试验不断涌现,为诊断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及预测预后提供了证据。本文就心血管CT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展及未来趋势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8
作者 王锡明 吕滨 +1 位作者 张龙江 徐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5年第8期1218-1222,共5页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在过去40年间取得显著进步。从早期电子束CT到现今的光子计数探测器CT,CCTA技术不断革新,其临床应用范围已从单纯解剖学评估拓展至融合解剖学、功能学及组织学的多维度综合评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在过去40年间取得显著进步。从早期电子束CT到现今的光子计数探测器CT,CCTA技术不断革新,其临床应用范围已从单纯解剖学评估拓展至融合解剖学、功能学及组织学的多维度综合评估。本文就CCTA技术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