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1场校正T1 mapping可作为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及病理分型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1
作者 洪琴 肖勇 +3 位作者 符益纲 周笑 朱明明 江建芹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41-745,共5页
目的 探讨B1场校正T1 mapping在肺结节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肺部B1场校正T1 mapping扫描的54例患者,共计57个肺结节,其中良性17个,恶性40个。由2位独立测量者A、B手动勾画... 目的 探讨B1场校正T1 mapping在肺结节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肺部B1场校正T1 mapping扫描的54例患者,共计57个肺结节,其中良性17个,恶性40个。由2位独立测量者A、B手动勾画测量病灶的初始T1均值,测量者之间可重复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评价;比较T1均值在良恶性肺结节之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区分良恶性肺结节的最佳阈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T1均值在不同病理学类型肺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肺结节的T1均值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之间均显示了较好的测量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77、0.953)。测量者A及测量者B测得良性肺结节的T1均值分别为1615.98±337.28 ms、1618.52±362.82 ms,测得恶性肺结节的T1均值分别为1376.87±262.50 ms、1392.51±301.30 ms;良性肺结节的T1均值比恶性肺结节更高(P=0.006、P=0.020)。ROC曲线显示,以T1=1350.33 ms为界值进行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53.66%,特异度为8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95%CI:0.586~0.831)。其中T1均值在腺癌、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存在差异(测量者A、B:P=0.009、P=0.010)。小细胞肺癌的T1均值高于腺癌和鳞癌的T1均值(P=0.003、P=0.049),但是腺癌和鳞癌之间的T1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P=0.774)。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成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成为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病理诊断的快速的、无辐射的定量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结节 T1 mapping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可在术前预测胃间质瘤Ki-67的表达
2
作者 陈素月 陈望 郭荣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间质瘤(GST)Ki-67表达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9月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ST患者10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间质瘤(GST)Ki-67表达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9月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ST患者10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74)及测试组(n=31)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再分为Ki-67高表达组及Ki-67低表达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分析肿瘤的常规CT特征,于静脉期图像测量、计算病灶双能量CT定量参数、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算法对上述特征进行筛选,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常规CT征象模型、双能量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结果肿瘤最大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6个影像组学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模型为最佳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效能。联合模型与其他3个模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模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GST Ki-67表达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双能量CT 影像组学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炎症指标联合增强CT特征可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3
作者 耿其楠 王曼曼 +3 位作者 邵超 汪洁 江舒 陈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液炎症指标及增强C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其对GIST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4年3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8改良版标准分级的148例GIS... 目的探讨术前血液炎症指标及增强C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其对GIST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4年3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8改良版标准分级的148例GIST患者的资料,分析其术前的血清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及CT增强图像特征[肿瘤长径、肿瘤部位、强化方式、肿瘤形态、瘤内坏死或囊变、钙化、溃疡],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n=73,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n=75,中危、高危),比较低、高风险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炎症指标、增强CT特征与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NLR、PLR、SII、肿瘤长径、肿瘤部位、瘤内坏死或囊变、强化方式、肿瘤形态与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其诊断为高风险组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NLR>2.285(AUC=0.741),PLR>167.135(AUC=0.654),SII>410.495(AUC=0.711),肿瘤长径>4.65(AUC=0.931),多指标联合预测效能最高(AUC=0.941)。结论基于术前血清炎症指标联合增强CT可以较好地预测GIST的危险度分级,以联合诊断效能最优,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清炎症标志物 危险度分级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价值
4
作者 陈素月 陈望 +1 位作者 郭荣 赵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35-1042,共8页
目的探究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66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病例,所有患者术前2周内均行能谱CT增强扫描,... 目的探究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66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病例,所有患者术前2周内均行能谱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组(n=74)和恶性组(n=92)。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常规CT特征。由2位观察者分别独立测量病灶相关双能量CT定量参数: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测量40、50、60、70、80、90 keV单能量CT值,计算动脉期、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K40-90 keV)。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测2位测量者测量参数之间的一致性。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筛选出P<0.1的变量作为输入变量,逐步建立基于常规CT征象、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比较3个模型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曲线下面积的差异。结果2位测量者对动脉期、静脉期两组间测得的各参数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良性组与恶性组的一般临床特点(年龄、临床症状)、8个常规CT征象(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密度、腹水、是否伴腹膜/网膜转移、膈上淋巴结、其他脏器转移)与双能量CT各定量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CT80 keV、CT90 keV、K40-90 keV、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常规CT征象、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60、0.764、0.883。经DeLong检验,基于常规CT征象的模型和基于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9,P=0.510),基于常规CT征象的模型和基于两者联合的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7,P<0.001),基于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和基于两者联合的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70,P=0.001)。结论相较于常规CT征象或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两者联合对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 双能量CT 多定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