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排牙实验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磊 谢晓秋 赵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073-1074,共2页
知情同意是患者对临床医生进行对症治疗的一种许可[1]。其关键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有效的交流。但因医患交流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辅助手段解释治疗过程以及演示治疗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口腔正畸 排牙实验 数字化 应用 对症治疗 临床医生 医患交流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口腔正畸模型2D与3D测量法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龚诚 闻娟 +1 位作者 李佳岭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口腔正畸模型2D和3D测量法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就诊中34例恒牙列期患者的记存模型,进行2D(模型法和影印法)和3D(数字化模型)的测量,对牙齿大小,牙弓长度和宽度,拥挤度以及Spee曲线深度测量,随后按Spee曲... 目的:探讨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口腔正畸模型2D和3D测量法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就诊中34例恒牙列期患者的记存模型,进行2D(模型法和影印法)和3D(数字化模型)的测量,对牙齿大小,牙弓长度和宽度,拥挤度以及Spee曲线深度测量,随后按Spee曲线深度和拥挤程度分组比较,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分析,如有差异再行LSD法的两两比较分析。结果: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牙体大小的测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数字模型和影印模型的差异较大,上颌轻度拥挤组为(1.16±1.34)mm(P=0.000),下颌轻度拥挤组为(1.14±1.40)mm(P=0.000),下颌中度拥挤组为(1.35±2.19)mm(P=0.028)。随着Spee曲线曲线深度的增加,石膏模型和数字模型与影印模型对比,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变化,且有统计学差异。数字模型与影印模型在Spee曲线中度组的差异为(1.70±1.39)mm(P=0.001),Spee曲线深度组为(1.66±1.46)mm(P=0.002)。结论:轻/中度拥挤组,2D和3D测量差异较大;Spee曲线深度对2D影印模型的测量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测量 2D测量 牙列拥挤度 Spee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室内牙齿漂白对正畸托槽粘结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余国建 季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牙齿漂白 实验研究 粘结强度 正畸托槽 过氧化氢溶液 氧化还原反应 室内 牙齿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错畸形减数矫治的辅助鉴别
4
作者 韩磊 谢晓秋 +1 位作者 王阿明 赵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错畸形病例正畸治疗减数与否决策建议的专家系统。方法:选取错畸形病例230例,其中减数病例138例及未减数者92例,每个病例用28个指标反映。在上述230个病例中选取207个病例的集合,利用MATLAB语言,构成2... 目的: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错畸形病例正畸治疗减数与否决策建议的专家系统。方法:选取错畸形病例230例,其中减数病例138例及未减数者92例,每个病例用28个指标反映。在上述230个病例中选取207个病例的集合,利用MATLAB语言,构成28-25-1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集,另23个病例作为测试集。结果:建立了230例错畸形患者资料数据库;对学习训练过的207例数据进行测试,结果其正确率为100%,然后再用未经学习训练过的23个测试集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有19例预测成功,正确率为82.6%(4个病例预测失败)。结论: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对错畸形病例正畸治疗是否减数做出82.6%正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 减数 错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 Plus与Damon托槽对拔牙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建云 李贵凤 +1 位作者 胡小蓓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槽(DM组)矫治技术完成治疗,各20例;拍摄数字化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上颌切牙倾斜度(U1-SN°)两组没有明显差异[TP组(112.45±6.39)°,DM组(111.87±6.33)°];正畸治疗后前牙明显内收,两组上前牙转矩无统计学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99.32±7.33)°和(99.57±4.74)°];治疗后上下唇突度显著减小,侧貌明显改善,Z角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66.74±10.3)°和(68.11±9.54)°]。结论: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自锁托槽 TIP-EDGE plus托槽 前牙转矩 拔牙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4种光固化纳米树脂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韩磊 赵丹 季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4-787,共4页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A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粘接附件,B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流动树脂,C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cerum纳米瓷化充填树脂,D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动树脂。记录粘接每组附件所需的操作时间,评价粘接后、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粘接后9个月和12个月后4组附件的脱落情况。结果:应用流动树脂粘结附件的操作时间较充填树脂短(P<0.01);使用同种树脂粘接优化附件和传统附件在脱落率方面无明显差异;4种材料的脱落率在粘接时、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粘接后9个月和粘接后12个月,流动树脂相比充填树脂脱落率较高(P<0.01)。结论:流动树脂临床操作时间短,4种粘接材料在治疗初期的稳定性均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充填树脂在治疗后期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附件 复合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巧玲 徐芸 +1 位作者 赵计林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48±0.65)°,L6-MP角平均减少(5.28±1.96)°,OP-MP平均增加(3.13±0.66)°,OJ平均增加(3.89±0.63)mm,OB平均增加(2.74±0.38)mm。结论:微种植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轻、中度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有效地控制磨牙垂直向高度同时矫正Ⅲ类错颌间关系,达到了改善面型和掩饰骨性畸形的正畸治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 高角 微种植体支抗 多曲方丝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sus促进骨性安氏Ⅱ类下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季骏 陆苇 谢晓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1-1004,1007,共5页
目的:观察Forsus推杆式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恒牙列初期骨性下颌后缩患者,应用标准直丝弓固定矫治加用Forsus推杆式矫治器,并于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取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和统计... 目的:观察Forsus推杆式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恒牙列初期骨性下颌后缩患者,应用标准直丝弓固定矫治加用Forsus推杆式矫治器,并于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取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Forsus平均使用6.5个月,前牙覆覆盖明显减小,Ⅱ类磨牙关系矫治为Ⅰ类。矢状向变化为下颌骨生长及下前牙唇倾。垂直向变化为下面高增加,下磨牙伸长,上下平面角增加。横向上下颌牙弓宽度增加。结论:Forsus结合标准直丝弓治疗恒牙列初期骨性下颌后缩,可以促进下颌骨生长,部分改善及掩饰患者骨性不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SUS矫治器 骨性Ⅱ类 下颌后缩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2种不同类型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闫翔 苏寒 +1 位作者 谭葆春 王天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3-815,共3页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 目的固定矫治是当前正畸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固定矫治器种类繁多,本研究探讨2种不同固定矫治器在尖牙远移时对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ingival crevicular flaid-alkaline phosphatase,GCF-ALP)水平变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男性青少年患者,年龄12~16岁,每例患者随机选取同颌同名牙列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列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对照组牙列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矫治前、矫治后1 h、24 h、48 h、72 h、168 h及2周GCF-ALP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佩戴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牙列的实验组GCF-ALP含量水平在加力72 h开始升高,升高的幅度、速率均高于佩戴普通结扎式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的对照组牙列。结论正畸过程中受机械力的作用GCF-ALP水平发生动态变化。使用自锁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摩擦力较小,相对普通结扎式托槽,GCF-ALP含量水平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龈沟液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青少年颅面结构非对称性CT三维测量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晓秋 季骏 +1 位作者 王铁梅 刘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4-216,220,共4页
目的:以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CT资料的颅面结构三维测量为手段,研究其非对称性特点。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7~21岁)的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测量(共21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左右配... 目的:以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CT资料的颅面结构三维测量为手段,研究其非对称性特点。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7~21岁)的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测量(共21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左右配对t检验。结果:颧弓-sagittal、颧骨-sagittal、颧额缝-sagittal的距离3项指标左、右侧有统计学差异,均为右侧大于左侧。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与颧骨相关的一些解剖结构右侧发育优于左侧;利用Mimics软件处理CT资料便于量化分析生长发育过程颅颌面结构的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 骨性安氏Ⅲ类 生长发育 三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类压应力作用对大鼠髁突软骨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闻娟 蒋元源 +2 位作者 王倩 吴拓江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19-923,共5页
目的:探讨Ⅲ类压应力作用下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与软骨改建过程之间的联系。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轻力,重力3组,各组1、3、7d分别处死5只,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Ki67免疫组化以及TUNEL法测软骨细胞凋亡。结果:加力时髁突... 目的:探讨Ⅲ类压应力作用下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与软骨改建过程之间的联系。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轻力,重力3组,各组1、3、7d分别处死5只,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Ki67免疫组化以及TUNEL法测软骨细胞凋亡。结果:加力时髁突软骨变薄,其中轻力组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重力组发生病理变化。应力作用下的软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轻力作用时软骨细胞凋亡先增加后下降;重力作用下细胞凋亡逐渐增加。结论:适宜大小Ⅲ类压应力作用时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逐渐平衡,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超生理范围压应力作用下髁突软骨的病理变化是由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引起的。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在压应力加载下髁突软骨环境的内稳态维持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软骨 Ⅲ类压应力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扩弓后上颌骨位置三维变化的螺旋CT测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巧玲 李煌 +2 位作者 王铁梅 韩方凯 韩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82-684,686,共4页
目的:研究磁力扩弓(MPE)后上颌骨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方法:选取15例磁力扩弓患者,拍摄治疗前后螺旋CT,测量上颌骨的各测量点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和角度,并采用配对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结果:MP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在矢状向、垂直... 目的:研究磁力扩弓(MPE)后上颌骨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方法:选取15例磁力扩弓患者,拍摄治疗前后螺旋CT,测量上颌骨的各测量点在三维方向的位置和角度,并采用配对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结果:MP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上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腭中缝得到有效地扩大,呈前后较小中间稍大的纺锤形扩大。结论:磁力扩弓能取得有效的扩弓效果,上颌骨在三维位置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扩弓 三维测量 上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Ⅲ类矫形力装置的大鼠动物模型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拓江 闻娟 +1 位作者 马巧玲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建立新型的牵引下颌向后的大鼠动物模型,评价动物模型的成功性。方法:自主设计大鼠颅骨颌面支架装置,将牵引钩粘接于大鼠的下切牙上,与支架进行Ⅲ类牵引,对下颌骨颞下颌关节施加向后、向上的压力,力值约为40g,时间为0、3、7、14、2... 目的:建立新型的牵引下颌向后的大鼠动物模型,评价动物模型的成功性。方法:自主设计大鼠颅骨颌面支架装置,将牵引钩粘接于大鼠的下切牙上,与支架进行Ⅲ类牵引,对下颌骨颞下颌关节施加向后、向上的压力,力值约为40g,时间为0、3、7、14、21d;采用X线片、相片、HE染色、透射电镜以及Micro CT对大鼠髁突软骨进行影像学、组织形态以及超微结构学的观察。结果:加力后大鼠下颌就出现后退的变化,覆盖明显增大。HE结果显示,加力后大鼠髁突软骨厚度出现明显的变薄和软骨细胞的减少。透射电镜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增殖层细胞出现顺应力场方向的改变;Micro CT观察到软骨的变薄和骨小梁的应力样改变。结论:该模型能有效的牵引下颌向后,是较为理想的研究Ⅲ类矫形力作用机制的动物模型;压应力刺激下髁突软骨在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上均有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 压应力 髁突软骨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器不同治疗阶段的根吸收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季彤 赵丹 余国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64-66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直丝弓矫治不同阶段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直丝弓矫治与根吸收的关系。方法:50名正畸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转矩阶段开始(T2)及治疗后(T3)3个阶段对同一象限的上中切牙及侧切牙进行平行投照,通过计算并分析根吸收状况... 目的:通过观察直丝弓矫治不同阶段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直丝弓矫治与根吸收的关系。方法:50名正畸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转矩阶段开始(T2)及治疗后(T3)3个阶段对同一象限的上中切牙及侧切牙进行平行投照,通过计算并分析根吸收状况。结果:直丝弓矫治过程中,前牙牙根长度受到影响,特别是加入转矩力后,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所有根吸收都没有超过根长的1/3。结论:直丝弓矫治可能会造成切牙根吸收,在加入转矩力后这种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矫治技术不易造成中度以上的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 根吸收 切牙 转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局部牙齿控根辅弓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赵丹 彭雪姣 陆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牙齿错位 临床应用 控根辅弓 牙列拥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佛汉 陆苇 +3 位作者 秦军 吕毅 王锁萍 贝珉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开发运行于Windows环境之下的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新型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方法: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C+ + 编制全部程序。结果:用户可通过扫描仪将病人... 目的:开发运行于Windows环境之下的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新型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方法: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C+ + 编制全部程序。结果:用户可通过扫描仪将病人的X线头颅侧位片扫描输入,然后在本系统的支持下,在屏幕所显头颅影像中直接标定测量基准点,勾画组织轮廓并进行测量和重叠比较分析,结果可打印输出。结论:本研究成果具有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直观,功能实用强大,易于扩展升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 X线头影测量 头影测量
全文增补中
不同强度静磁场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禹怡君 孙卫斌 +2 位作者 任双双 刘超 苗雷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3-89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磁场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为寻求合适的静磁场作用强度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置于0Gs,300Gs、1400Gs、2000Gs不同磁场强度的静磁场中作用。在1、3、5、7d用CCK-8法检测成骨...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磁场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为寻求合适的静磁场作用强度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置于0Gs,300Gs、1400Gs、2000Gs不同磁场强度的静磁场中作用。在1、3、5、7d用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磁场强度下48h时细胞所处的周期,q-PCR检测磁场作用下7d成骨细胞内成骨因子OPN,Runx2表达情况。结果:结果显示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促增殖作用,尤以300Gs组作用7d时显著。300Gs磁场作用组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推测一定磁场强度可促使静止态的G0/G1期细胞活跃向S期转变,细胞增殖加速。在300Gs磁场作用7d后,成骨因子OPN,Runx2表达都显著增高。结论:实验采用的300Gs强度磁场可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静磁场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姗姗 禹怡君 +4 位作者 刘超 张贺 李欣聪 孙卫斌 苗雷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超顺磁性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超顺磁性支架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含铁的羟基磷灰石颗粒(Fe-HA)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成骨效能并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超顺磁性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超顺磁性支架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含铁的羟基磷灰石颗粒(Fe-HA)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成骨效能并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术后非静磁场饲养条件下的非静磁场对照组(不植入材料),非静磁场PLGA组(植入PLGA膜材料)、非静磁场PLGA/Fe-HA组(植入PLGA/Fe-HA材料),静磁场饲养条件下的静磁场对照组(不植入材料)、静磁场PLGA组(植入PLGA膜材料)、静磁场PLGA/Fe-HA组(植入PLGA/Fe-HA材料),每组6只。制备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分别于术后4、12周处死实验动物,标记并制备颌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 CT扫描、HE染色,并对缺损区骨密度值结果进行分析。12周术后实验兔进行血液学检测、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验。结果非静磁场PLGA/Fe-HA组、静磁场PLGA/Fe-HA组4周时开始出现缺损区边缘粗糙,缺损直径减小,新生骨形成表现;12周时缺损区形成光滑、连续的骨修复。非静磁场PLGA组、静磁场PLGA组12周时表现为粗糙、不整齐的骨痂修复,缺损边缘与正常骨组织边界可见,非静磁场对照组、静磁场对照组缺损中心区域仍有部分骨缺损未修复。12周时与静磁场PLGA/Fe-HA组骨密度值[(572.50±19.09)mg HA/cm3]比较,静磁场PLGA组[(467.00±6.24)mg HA/cm3]、静磁场对照组[(480.67±2.08)mg HA/cm3]、非静磁场PLGA/Fe-HA组[(461.00±19.79)mg HA/cm3]、非静磁场PLGA组[(446.00±11.31)mg HA/cm3]及非静磁场对照组[(422.00±28.28)mg HA/cm3]均明显降低(P<0.05)。静磁场PLGA/Fe-HA组4周时骨密度值[(572.50±19.09)mg HA/cm3]较12周的[(276.00±28.28)mg HA/cm3]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组4周与12周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GA/Fe-HA超顺磁性支架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在磁场作用下材料的成骨效能被优化,生物相容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支架材料 颌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促人牙髓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兰 禹怡君 +2 位作者 刘含笑 刘超 苗雷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9-64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及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的影响,为促进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提供新思路。方法:分离培养hDP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诱导染色评估多向分化潜能。用不同浓度黄连素(0、1、3、10、30μmol...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及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的影响,为促进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提供新思路。方法:分离培养hDP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诱导染色评估多向分化潜能。用不同浓度黄连素(0、1、3、10、30μmol/L)刺激hDPSCs,通过CCK-8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能力。结果:改良组织块酶消化法成功分离hDPSCs并对其鉴定。CCK-8结果显示培养7 d内,0~10μmol/L浓度的黄连素对hDPSCs增殖无影响,30μmol/L组在第7天时抑制细胞增殖。黄连素浓度为1、3μmol/L时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q-PCR结果也显示黄连素能上调成骨和成牙本质相关基因mRNA表达,且促进效果在浓度为1和3μmol/L时最显著。结论:黄连素在1~3μmol/L浓度范围内能促进hDPSCs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人牙髓干细胞 成骨分化 成牙本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牙列牙齿邻面接触强度的初步定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丽平 谷德奥 +2 位作者 印倩文 苗雷英 刘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初步定量评估天然牙列中牙列整齐人群牙齿邻面接触强度(PCS)的大小。方法:2021年11月~2022年3月于南京大学招募牙列整齐的大学生43名(男生22名,女生21名),分别选取其上下颌牙列前、中、后段共10个位点(上下颌中切牙邻面、双侧尖牙... 目的:初步定量评估天然牙列中牙列整齐人群牙齿邻面接触强度(PCS)的大小。方法:2021年11月~2022年3月于南京大学招募牙列整齐的大学生43名(男生22名,女生21名),分别选取其上下颌牙列前、中、后段共10个位点(上下颌中切牙邻面、双侧尖牙和第一前磨牙邻面、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邻面),采用数显推拉力计对上述10个位点的PCS进行测量,计算各测量位点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而分析各测量位点之间是否存在上下颌、前后向、左右侧以及性别的差异。结果:(1)上下颌前、中、后段位点间的平均PCS分别为:11/21:(0.86±0.52)N;31/41:(1.13±0.60)N;U3/U4:(1.86±0.79)N;L3/L4:(2.44±1.06)N;U5/U6:(2.44±0.98)N;L5/L6:(2.93±1.16)N;(2)下颌前、中、后段位点间PCS均大于上颌同名位点间PCS;(3)上下颌前中后段PCS逐渐增大;(4)上颌或下颌左右侧中、后段同名位点间PC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上颌或下颌前、中、后段位点间PCS无性别差异。结论:本研究首次对天然牙列中牙列整齐人群的牙齿邻面接触强度(PCS)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可为临床上正畸或修复重建牙列合适的邻面接触强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牙列 牙列整齐 邻面接触强度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