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1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作者 林琳 赵晓娴 +3 位作者 姚一琳 张颖 黄润语 吴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2018~2023年确诊为CMC的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1~4岁,3例患者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复念珠菌感染,2例反复皮肤和指趾甲真菌感染,1例复发性角膜炎,1例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证实均存在STAT1功能获得性突变,STAT1突变导致辅助性T细胞17发育缺陷和信号通路功能受损是CM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反复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是CMC的重要临床表现,完善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需要长期随访以减少不良结局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功能获得性突变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7抑制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体内研究
2
作者 杨建堂 付丽丽 +1 位作者 杨焱淼 林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5-1890,共6页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研究抑制其转移相关的分子及机制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作为抗炎细胞因子,不仅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还具有抗肿瘤...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极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研究抑制其转移相关的分子及机制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作为抗炎细胞因子,不仅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研究IL-37对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方法:将IL-37过表达(IL-37 overexpression,IL-37 oe)和Vector质粒分别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设置IL-37 oe组(加入转染试剂及IL-37 oe质粒)、空白对照(Blank)组(只加入转染试剂)和Vector组(加入转染试剂及Vector质粒)。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lank组、Vector组和IL-37 oe组B16F1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每3天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1个月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别解剖并分离各组小鼠肺器官及心、肝、脾、肾等脏器,肺器官采图并记录转移结节数;小鼠心、肝、脾、肾等各脏器组织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结果:蛋白质印迹显示质粒构建成功。第1、4、7、10、13、16、19、22、25和28天,IL-37 oe组小鼠体重较Blank组和Vecto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解剖小鼠肺器官发现肺部肿瘤结节,表明建模成功。HE染色发现IL-37 oe组小鼠心、肝、脾、肾等脏器组织形态学变化较Blank组和Vector组均无明显差异。3组小鼠的肺组织中,Blank组肺转移的结节数为(24.00±2.08)个,Vector组肺转移的结节数为(24.67±0.88)个,IL-37 oe组为(5.33±1.45)个;IL-37 oe组肺部的转移结节数目明显低于Blank组和Vector组(均P<0.05),而Blank组和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7在小鼠体内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结节数,且对小鼠体重及其他脏器无明显影响,有望成为恶性黑色素瘤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白细胞介素-37 转移 B16F1细胞 过表达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白斑差异表达蛋白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梅 郑春兰 +5 位作者 蒋文晖 黄晓峰 唐恩溢 唐巍 黄政 段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通过筛选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为研究白斑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口腔白斑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在表达差异量较大的11个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所分析的蛋... 目的:通过筛选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为研究白斑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口腔白斑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在表达差异量较大的11个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所分析的蛋白质类型。结果:人口腔白斑及正常黏膜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726±67和1608±73,蛋白质点重复性较好。人口腔白斑与正常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38个,其中16个点在白斑中为高标达,22个点在白斑中为低表达,选择11个表达差异量较大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其中的5个点,分别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角蛋白1,II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Ig)κ型轻链的恒定区(C区)片段等。结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角蛋白1,II型角蛋白亚基,Igκ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口腔白斑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 斑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膜联蛋白A2 角蛋白8 Ⅱ型角蛋白亚基 角蛋白1 Igκ型轻链的C区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帆 段宁 +4 位作者 蒋红柳 黎景景 林琳 王翔 王文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文中旨在比较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i RAU)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南... 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文中旨在比较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顽固性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i RAU)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Mi RAU的15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5组:康复新液组(康复新液)、生长因子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吞服盐水组(吞服等渗盐水)、喷涂盐水组(喷涂等渗盐水)、空白对照组(不接受治疗),每组30例。记录第1、3、5、7天溃疡面积、疼痛指数及首次用药后的止痛起效时间、止痛维持时间、平均溃疡期等。结果第3、5、7天,康复新液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吞服盐水组、空白对照组(P<0.05);生长因子组明显小于喷涂盐水组、空白对照组(P<0.05)。第3、5天,生长因子组疼痛指数[(3.35±1.23)、(2.32±1.80)]明显小于喷涂盐水组[(5.08±1.83)、(3.53±1.50)]、空白对照组[(5.50±1.69)、(3.79±1.34)],康复新液组[(4.21±1.47)、(2.97±1.69)]明显小于吞服盐水组[(5.29±1.73)、(3.74±1.42)]、空白对照组(P<0.05);第3天,生长因子组明显小于康复新液组(P<0.05)。康复新液组平均溃疡期较生长因子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康复新液组止痛起效时间较生长因子组明显延长,止痛维持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康复新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RAU均有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康复新液患者的平均溃疡期改善更加明显,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止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康复新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喷雾剂 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