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显微镜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雅凡 何琴 +2 位作者 陈苏蕾 查明珠 杨卫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评价口腔显微镜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离体上颌磨牙80颗,使用CBCT检测MB2根管及分型.分别记录肉眼和口腔显微镜检测MB2的发现率;与CBCT所得结果做比较,对比肉眼直视和显微镜发现MB2的准确性,并... 目的:评价口腔显微镜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离体上颌磨牙80颗,使用CBCT检测MB2根管及分型.分别记录肉眼和口腔显微镜检测MB2的发现率;与CBCT所得结果做比较,对比肉眼直视和显微镜发现MB2的准确性,并分别对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根管类型进行分析。结果:CBCT下MB2发生率51.25%。显微镜对MB2的发现率(42.50%)显著高于肉眼(26.25%),同时显微镜灵敏度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显著低于肉眼,准确性在不同牙位未见显著差异。然而部分椭圆形根管口的MB2在显微镜下仍难以判断。结论:显微镜的应用可以提高根管定位的精准度,在椭圆形根管上,显微镜和CBCT的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磨牙 口腔显微镜 定位 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椭圆形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思赜 包涵 +3 位作者 苏晓婕 谷德奥 苗雷英 刘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7-543,共7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牙合]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正畸治疗 颧突支柱 上颌第一磨牙 咬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牙龈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加飞 谢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以及HIF-1α与牙龈微循环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3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 目的:探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以及HIF-1α与牙龈微循环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3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牙周炎分为合并牙周炎组(105例)和未合并牙周炎组(132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的风险关系。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HIF-1α与牙周炎发生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发生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HIF-1α、牙龈微循环参数的交互作用。建立结构方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校正混杂因素后,HIF-1α与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呈正相关。HIF-1α表达水平和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不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性别无关。HIF-1α、牙龈微循环参数等是牙周炎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HIF-1α和牙龈微循环参数的交互作用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的发病风险。HIF-1α联合牙龈血流量的交互效应最高。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较优,能很好地反映各影响因素与牙周炎发生的关系。预测模型区分度、独立性较好。结论:HIF-1α是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的危险因素。HIF-1α和牙龈微循环参数交互作用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牙周炎 缺氧诱导因子-1Α 牙龈微循环 牙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单姗 张文欣 +2 位作者 葛久禹 刘澍 王铁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9-783,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在体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的对称性,以及与年龄、性别及根分叉水平的关系。方法:200位患者按年龄分组,测量近颊根管在不同根分叉水平下各壁厚度并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差异(P>...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在体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的对称性,以及与年龄、性别及根分叉水平的关系。方法:200位患者按年龄分组,测量近颊根管在不同根分叉水平下各壁厚度并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各壁厚度均增加,仅远中壁有显著差异(P<0.05);颊侧壁与近中壁厚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距离根分叉越远壁越薄;而远中壁在根分叉下3 mm处最薄,男性为(0.77±0.10)mm,女性为(0.76±0.07)m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具有对称性,远中危险区增龄性变化及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在根分叉下3 mm处,远中危险区厚度最薄。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预备近颊根管时应避免过度切削远中牙本质,以防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根管壁厚度 锥形束CT 根管预备 增龄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无定形磷酸钙对渗透树脂显微硬度及抛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浩 孙卫斌 +1 位作者 苗雷英 葛久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中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后对树脂显微硬度及抛光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脱矿液建立人工龋模型,分别使用渗透树脂及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的渗透树脂对龋模型进行渗透,使用显微硬度测试仪计算努氏硬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中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后对树脂显微硬度及抛光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脱矿液建立人工龋模型,分别使用渗透树脂及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的渗透树脂对龋模型进行渗透,使用显微硬度测试仪计算努氏硬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釉质抛光表面探究无定形磷酸钙加入渗透树脂后对树脂显微硬度及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微硬度测试后发现,渗透树脂组(C组)与脱矿组(B组)相比,显微硬度提高(P<0.05),但较正常釉质组(A组),硬度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无定型磷酸钙渗透树脂组(D组)与正常釉质组(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渗透树脂组(C组)及纳米无定形磷酸钙渗透树脂组(D组)经过相同步骤的抛光后,渗透树脂组(C组)表面光滑,孔隙小而少,有少量细滑痕,纳米无定形磷酸钙渗透树脂组(D组)表面不规整,孔隙较大,较C组显粗糙。结论:渗透树脂虽然可以较好恢复脱矿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但与正常釉质存在差异,纳米无定形磷酸钙的加入,可以较好弥补渗透树脂这一缺点,但是会影响树脂的抛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磷酸钙 渗透树脂 显微硬度 抛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渗透性材料对早期釉质龋渗透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浩 孙卫斌 +1 位作者 苗雷英 葛久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渗透性材料治疗人工早期釉质龋的渗透性能。方法:利用脱矿液建立人工龋病模型,使用渗透树脂(A组)及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的渗透树脂(B组)对模型进行渗透,并将临床中常用的粘接剂Single Bond2(C组)作为对照,通过激光共聚焦... 目的:研究不同渗透性材料治疗人工早期釉质龋的渗透性能。方法:利用脱矿液建立人工龋病模型,使用渗透树脂(A组)及加入纳米无定形磷酸钙的渗透树脂(B组)对模型进行渗透,并将临床中常用的粘接剂Single Bond2(C组)作为对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渗透深度,探究早期釉质龋的渗透治疗。结果: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纳米无定形磷酸钙渗透树脂组(B组)和Single Bond2组(C组)相比,渗透深度显著提高,但较渗透树脂组(A组)较弱,组与组之间在渗透深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纳米无定形磷酸钙渗透树脂可以较好的渗透釉质空隙形成良好的表面封闭,但与渗透树脂相比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磷酸钙 渗透树脂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渗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短疗程泼尼松治疗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及免疫改变 被引量:5
7
作者 阮欢欢 王文梅 +6 位作者 王翔 段宁 蒋红柳 白杨 黎景景 钱雅洁 周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短疗程泼尼松治疗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顽固性RAU)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指标调节的作用。方法:选择37例顽固性RAU的患者,小剂量短疗程口服泼尼松治疗1个月,前20d10mg/d,之后5d减量为7.5mg/d,最后5d减量为5mg/d,治疗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短疗程泼尼松治疗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顽固性RAU)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指标调节的作用。方法:选择37例顽固性RAU的患者,小剂量短疗程口服泼尼松治疗1个月,前20d10mg/d,之后5d减量为7.5mg/d,最后5d减量为5mg/d,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外周血体液和细胞相关免疫指标,观察治疗1个月、停药2个月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1个月后免疫指标改变。结果:小剂量短疗程口服泼尼松治疗顽固性RAU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100%,停药2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1.4%,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IgG、IgA、IgM、IgE和C4)水平降低(P<0.05),免疫细胞(B、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未出现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小剂量短疗程泼尼松治疗顽固性RAU有较好的疗效,可延长溃疡发作间歇期,降低溃疡发作的数目、面积及疼痛程度,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体液免疫可能是泼尼松治疗顽固性RAU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泼尼松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治疗成年患者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婷 黄叶全 +2 位作者 杨卫东 王文梅 朱雅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41-945,共5页
目的:评价“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治疗成年患者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将29例成人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随机纳入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5颗患牙行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 目的:评价“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治疗成年患者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将29例成人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随机纳入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5颗患牙行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即采用Vitapex连续封药3月,待根尖形成钙化屏障后,再经根管iRoot BP Plus封闭根尖。对照组15颗患牙直接实施根尖屏障术,采用iRoot BP Plus封闭根尖。观察两组术后根管充填情况、根尖周指数(old-periapical index,O-PAI)、根尖透射区面积、根管下段1/3操作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15颗患牙均恰填,对照组15颗患牙10颗恰填,5颗超填。研究组术后12个月的O-PAI、根尖透射区面积、根管下段1/3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12个月随访成功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根尖诱导成型术联合根尖屏障术”治疗成年根尖开敞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降低了O-PAI指数和根尖透射区面积,提高了成功率,且操作相对简单,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诱导成型术 根尖屏障 根管治疗 iRoot BP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