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思赜 包涵 +3 位作者 苏晓婕 谷德奥 苗雷英 刘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7-543,共7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牙合]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正畸治疗 颧突支柱 上颌第一磨牙 咬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槽骨微穿孔术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云鹤 李娇 +1 位作者 雷浪 李厚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研究牙槽骨微穿孔技术(micro-osteoperforation,MOP)对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16只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在一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行MOP,对侧不行... 目的:研究牙槽骨微穿孔技术(micro-osteoperforation,MOP)对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16只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在一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行MOP,对侧不行MOP作为对照;以上颌中切牙为支抗,30g力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7d后处死大鼠,micro-CT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齿移动距离和牙槽骨的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大鼠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MOP加速了正畸牙移动,MOP+正畸加力组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为(420.82±175.58)μm,明显高于单纯正畸加力组(224.87±85.64)μm;对第一磨牙牙根周围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的分析结果显示,MOP+正畸加力组低于正畸组;HE染色结果显示,正畸加力后,第一磨牙压力侧牙周膜压缩变窄,张力侧牙周膜增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OP+正畸加力组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高于单纯正畸加力组。结论:牙槽骨MOP增强了牙周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促进了正畸牙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穿孔 正畸牙移动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正畸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安迪 毛慧敏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正畸牙移动 牙槽骨改建 牙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防喷溅面罩降低口腔诊室内气溶胶效果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青青 邢嘉豪 +6 位作者 王文梅 吕浩东 赵珺 陈金东 窦昭婧 杨欣 季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防喷溅面罩在口腔临床治疗中降低诊室内气溶胶浓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分析不同类型口腔喷溅操作下(高速涡轮机下的窝洞制备、牙体预备、邻面去釉及超声治疗仪下的龈下刮治)气溶胶的分布特征;之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进行...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防喷溅面罩在口腔临床治疗中降低诊室内气溶胶浓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分析不同类型口腔喷溅操作下(高速涡轮机下的窝洞制备、牙体预备、邻面去釉及超声治疗仪下的龈下刮治)气溶胶的分布特征;之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进行离体牙牙体预备,根据是否使用防喷溅面罩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喷溅操作治疗前、中、后多个时间点对室内气溶胶浓度进行采样,并记录及统计数据,评估使用新型防喷溅面罩降低口腔诊室内气溶胶效果。结果:不同类型口腔喷溅操作后诊室内气溶胶浓度均升高(P<0.05);其中,牙体预备喷溅操作后诊室内气溶胶浓度升高最明显(P<0.05)。因此,在仿真头模上模拟进行离体牙牙体预备,比较使用防喷溅面罩前后诊室内气溶胶的变化,结果显示使用面罩后诊室内气溶胶减少明显(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口腔喷溅操作均会产生高浓度气溶胶;使用这种新型患者佩戴的防喷溅面罩能有效降低口腔临床喷溅操作治疗过程中诊室环境内的气溶胶浓度,对于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防喷溅面罩 口腔喷溅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拔除下切牙患者出现牙龈黑三角的病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萌 孙玮曼 +2 位作者 王金孟 李厚轩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 目的: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模型、全景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等临床参数。结果:拔除一颗下颌切牙后,邻牙间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为72.5%,其中轻度发生率为57.5%,中度发生率为15%,无重度黑三角发生。正常组和黑三角组患者在年龄、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上具有统计学差别。回归分析显示,邻牙牙根角度和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是影响拔除一颗下颌切牙的患者固定矫治后产生黑三角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患者黑三角的发生率较高,正畸治疗需要控制邻牙牙根平行度,维持牙周组织健康,以减少黑三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黑三角 拔牙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随访7年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文祺 张丹丹 +3 位作者 程艳 崔雯洁 雷浪 李厚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与牙菌斑相关的病理状况,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随后支持骨组织逐渐丧失。本文报道1例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病例。患者35牙种植术后4年因“左下后牙肿胀...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与牙菌斑相关的病理状况,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随后支持骨组织逐渐丧失。本文报道1例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病例。患者35牙种植术后4年因“左下后牙肿胀不适2年余”就诊。X线根尖片显示35牙种植体远中骨密度降低,临床诊断为35牙种植体周围炎。35牙种植体经引导骨再生治疗,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术后3.5、11、18个月和7年复查显示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稳定,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龈轻度退缩。本病例7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经过完善的牙周治疗后,临床牙周指标可以获得明显改善,牙槽骨得到良好的修复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斑控制 种植体周围炎 手术治疗 引导骨再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牙竖直器矫正下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 被引量:7
7
作者 贝珉 李煌 +1 位作者 季彤 闫翔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矫正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的专用矫正器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矫正此类畸形所需的力学体系设计一种专用矫正器——环框式磨牙竖直器。该矫正器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双侧基牙带环、舌侧弓、带结扎丝栓结区的环...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矫正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的专用矫正器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矫正此类畸形所需的力学体系设计一种专用矫正器——环框式磨牙竖直器。该矫正器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双侧基牙带环、舌侧弓、带结扎丝栓结区的环框。使用时将环框式磨牙竖直器用粘结剂粘固就位在患者的下牙列上。然后在近中倾斜阻生的下第二磨牙牙冠的适当位置上粘结牵引钮。在该牵引钮与竖直器的拉钩之间放置弹性链圈进行牵引,牵引力约200g,每2周更换1次弹性链圈直至患牙被扶正。选择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的病例共7列,其中双侧下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5例,单侧下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2例。分别制作并戴用环框式磨牙竖直器进行矫正。结果:所有病例的患牙都获得了扶正,平均疗程4个月,未出现支抗丧失的情况。结论:环框式磨牙竖直器可以高效地矫正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第二磨牙 竖直器 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向倾斜下颌第二磨牙的矫正 被引量:5
8
作者 贝珉 李煌 +2 位作者 马巧玲 韩磊 刘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环框式下颌磨牙翻正器矫正下颌第二磨牙舌向倾斜错位6例,平均疗程3个月,全部矫治成功。
关键词 下第二磨牙 牵引器 锁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的矫正 被引量:4
9
作者 贝珉 李煌 +2 位作者 季骏 韩磊 季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0-732,共3页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它可以导致龋病等多种损害。环框式磨牙竖直器可以有效地矫正此种畸形。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竖直器 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唇向扩弓器矫正上前牙槽骨欠发育型反 被引量:2
10
作者 贝珉 达式金 丁筱青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活动矫正器 发育不足 牙槽骨 上唇 扩弓器 前牙反[牙合] [牙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第二恒磨牙锁的矫正 被引量:2
11
作者 贝珉 李煌 +2 位作者 马巧玲 季彤 韩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6-709,共4页
上下第二恒磨牙锁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由于患牙处于废用状态,无自洁功能,所以易于罹患龋病、牙周病,造成多方面的损害。上磨牙腭向牵引器和环框式下磨牙翻正器联合应治疗7例患者,平均疗程7个月,效果良好。
关键词 第二恒磨牙 牵引器 锁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牙牵引器在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矫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贝珉 李煌 +1 位作者 马巧玲 闫翔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0-793,共4页
目的:探讨磨牙牵引器在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矫正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术前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然后分别戴用个性化制造的磨牙牵引器对患牙进行矫正。结果:所有病例的患牙皆得到了扶正,平均疗程7个月,右下第二磨牙牙... 目的:探讨磨牙牵引器在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矫正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术前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然后分别戴用个性化制造的磨牙牵引器对患牙进行矫正。结果:所有病例的患牙皆得到了扶正,平均疗程7个月,右下第二磨牙牙体长轴倾斜角的矫正平均值为49.6°,左下第二磨牙牙体长轴倾斜角的矫正平均值为45.4°。结论:磨牙牵引器可以有效地矫正双侧下第二磨牙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牵引器 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评价双颌手术影响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昆 邹维娜 +2 位作者 蒲玉梅 胡小蓓 王育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48-1053,共6页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双颌手术 上气道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下唇正面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月 杨安迪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双颌前突是一类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面型的错牙合畸形,上下唇形态的异常是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主要动因。本研究拟分析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的上下唇正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双颌前突组纳入39例双颌前突的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3.1&#... 目的:双颌前突是一类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面型的错牙合畸形,上下唇形态的异常是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主要动因。本研究拟分析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的上下唇正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双颌前突组纳入39例双颌前突的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3.1±4.1)岁,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对照组为19例安氏Ⅰ类个别正常牙合的直面型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6.0±2.6)岁。拍摄治疗前后的面部照片、口内像以及头颅侧位片。使用Image pro-Plus 6.0软件,测量正面照片上下唇红高度以及面积,头影测量分析上下切牙内收量和倾斜度的改变,并进一步分析上下前牙内收量与上下唇红高度以及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正畸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显示出异常的正面唇形态,上下唇面积及唇红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正畸治疗后,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唇面积及上下唇红高度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上唇面积以及上下唇红高度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下唇面积仍大于对照组(P<0.05)。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后牙齿突度显著减小,切牙内收量与上下唇侧缘的高度的减少量具有弱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显著改善了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唇正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正畸 唇红高度 唇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翼板形舌侧保持器的临床效果评估
15
作者 金凌羽 陈金东 +2 位作者 钱冬冬 唐林龙 孟翔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评估激光熔融技术打印的钴铬合金翼板形舌侧保持器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12例正畸治疗结束后的患者,6例通过激光熔融技术制作钴铬合金翼板形舌侧保持器,6例患者制作常规的舌侧丝固定保持器。所有保持器通过树脂粘接在下颌... 目的:评估激光熔融技术打印的钴铬合金翼板形舌侧保持器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12例正畸治疗结束后的患者,6例通过激光熔融技术制作钴铬合金翼板形舌侧保持器,6例患者制作常规的舌侧丝固定保持器。所有保持器通过树脂粘接在下颌牙齿上,分别记录两种保持器的椅旁粘接操作时间,粘接后1、3、6个月,分别对两组保持器的固位及形变、牙列保持效果、牙周健康指数、舒适度等进行评估。结果:金属翼板组椅旁操作时间为(5.27±2.58)min,显著低于舌侧丝固定组的(10.07±2.71)min(P<0.05)。保持器佩戴半年内,金属翼板组的固位和形变、牙列保持效果、牙周健康指数、舒适度等评估指数显著优于舌侧丝固定组的(P<0.05)。结论:激光熔融技术打印的钴铬合金翼板形舌侧保持器各项性能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保持器 钴铬合金 激光熔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箭头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贝珉 李煌 +2 位作者 季彤 季骏 丁筱青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3-414,共2页
Admas氏卡环(改良式箭头卡)是活动式矫正器常用的固位装置。临床实践证明对于缺乏倒凹的乳磨牙,其固位力常显不足。长箭头卡是Admas氏卡环的改进,它能有效地克服此种缺陷。
关键词 卡环 固位 活动矫正器 乳磨牙 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调控Th17/Treg平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雅(综述) 雷浪(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1-657,共7页
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两种不同的T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Th17细胞是诱导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T细胞,而Treg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对炎症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Th17/Treg失衡会... 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两种不同的T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Th17细胞是诱导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T细胞,而Treg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对炎症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Th17/Treg失衡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微小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的异常表达可导致Th细胞亚群之间的分化平衡紊乱或功能失调,引发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文章就Th17和Treg概述、miRNA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作用和Th17/Treg失衡中的miRNA靶分子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miRNA在Th17/Treg平衡以及维持免疫系统平衡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Th17/Treg平衡 微小RNA 自身免疫性疾病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和透明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牙合)的牙根吸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晨静 郑雅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比较透明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牙合)发生牙根吸收的情况,探索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市口腔医院2016~2021年完成正畸治疗的深覆(牙合)非拔牙成人患者,固定矫治器组21例,透明矫治器组15例。测量治疗前... 目的:比较透明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牙合)发生牙根吸收的情况,探索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市口腔医院2016~2021年完成正畸治疗的深覆(牙合)非拔牙成人患者,固定矫治器组21例,透明矫治器组15例。测量治疗前后前牙的根冠比、覆(牙合)、中切牙移动情况,SPSS 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秩和检验显示,两组之间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4,P=0.0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固定矫治器组深覆(牙合)矫治效果优于透明矫治器组(P=0.027);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切牙倾斜角度变化、上下颌位置影响其牙根吸收(P<0.05)。结论:固定矫治的牙根吸收较透明矫治严重,可能与固定矫治实现更多的前牙压低和持续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外吸收 固定矫治器 透明矫治器 深覆(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影响下颌前突患者颏唇区轮廓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维娜 张昆 +3 位作者 胡小蓓 蒲玉梅 王育新 刘锐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6-501,共6页
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颏唇区轮廓变化。方法:纳入16名下颌前突患者,手术方式为BSSRO或BSSRO+Le Fort I型截骨术。收集术前1周(T0)、术后6~8个月(T1)螺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建模... 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颏唇区轮廓变化。方法:纳入16名下颌前突患者,手术方式为BSSRO或BSSRO+Le Fort I型截骨术。收集术前1周(T0)、术后6~8个月(T1)螺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建模并导入3-matic软件拟合、测量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及下唇区、颏部和颏唇区体积变化。并对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移动距离、各分区体积变化和平均移动距离行Pearson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在三维方向变化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下唇区及颏部软硬组织体积变化以及平均移动距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BSSRO术后颏唇区软硬组织变化在三维方向均有显著相关性,且能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测量 下颌前突 BSSRO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