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颏唇区轮廓变化。方法:纳入16名下颌前突患者,手术方式为BSSRO或BSSRO+Le Fort I型截骨术。收集术前1周(T0)、术后6~8个月(T1)螺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建模...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颏唇区轮廓变化。方法:纳入16名下颌前突患者,手术方式为BSSRO或BSSRO+Le Fort I型截骨术。收集术前1周(T0)、术后6~8个月(T1)螺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建模并导入3-matic软件拟合、测量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及下唇区、颏部和颏唇区体积变化。并对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移动距离、各分区体积变化和平均移动距离行Pearson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在三维方向变化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下唇区及颏部软硬组织体积变化以及平均移动距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BSSRO术后颏唇区软硬组织变化在三维方向均有显著相关性,且能够准确预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文摘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颏唇区轮廓变化。方法:纳入16名下颌前突患者,手术方式为BSSRO或BSSRO+Le Fort I型截骨术。收集术前1周(T0)、术后6~8个月(T1)螺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建模并导入3-matic软件拟合、测量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及下唇区、颏部和颏唇区体积变化。并对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移动距离、各分区体积变化和平均移动距离行Pearson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颏唇区软硬组织标志点在三维方向变化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下唇区及颏部软硬组织体积变化以及平均移动距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BSSRO术后颏唇区软硬组织变化在三维方向均有显著相关性,且能够准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