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短期临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丽娟 景双林 +2 位作者 黄罡 孙方方 翟家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5-1817,共3页
目的 :对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近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共选取52例63件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检查义齿初戴就位情况,采用患者自我评价和口内检查的方式,在义齿使用1个月、6个月、1年后,对义齿的使用... 目的 :对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近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共选取52例63件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检查义齿初戴就位情况,采用患者自我评价和口内检查的方式,在义齿使用1个月、6个月、1年后,对义齿的使用情况进行随访。结果:58件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就位顺利,固位好,失败病例中1例戴牙后反复压痛,需重新制作,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复查中,共出现6例义齿压痛,4例边缘性龈炎,1例基牙龋坏,1例基牙牙折。未发生义齿性口炎,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近期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LLIUM 可摘局部义齿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他灵支架与隐形义齿的联合修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月梅 林友明 +1 位作者 俞青 毛怡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104-1105,共2页
隐形义齿与铸造支架是目前口腔牙列修复技术中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两者各有利弊,我科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为临床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修复方法。本研究从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选择符合条件的修复体208件,采用维他灵支架与隐... 隐形义齿与铸造支架是目前口腔牙列修复技术中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两者各有利弊,我科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为临床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修复方法。本研究从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选择符合条件的修复体208件,采用维他灵支架与隐形义齿联合修复,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见图1、图2。现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各类修复体共208件,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01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9.6岁,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义齿 联合修复 基牙临床冠 临床患者 咬合记录 人造牙 牙磨损 牙体预备 临床应用 后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丽娟 景双林 +2 位作者 聂蓉蓉 黄建波 孙方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和3D打印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通过光学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工作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计... 目的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和3D打印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通过光学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工作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计算机软件设计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树脂铸型,最终通过常规包埋铸造完成修复体10件,在患者口内试戴,检查义齿就位情况以及与软、硬组织的适合性。结果:制作完成的修复体外观完整,大部分义齿就位顺利,有5件义齿就位时稍困难,局部调磨后顺利就位,义齿就位后无翘动,卡环、牙合支托与基牙密合,金属连接体与软组织贴合度良好。结论:CAD/CAM和3D打印技术可用于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制作,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可摘局部义齿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数字化[牙合]垫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力 孟佳丽 +1 位作者 张艺 吴国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0-725,共6页
目的传统的[牙合]垫依赖技师手工完成。文中探讨数字化[牙合]垫其应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6名TMD患者并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数字化[牙合]垫组(数字化组)与传统[牙合]垫组(传统组)。数字化组采用数字... 目的传统的[牙合]垫依赖技师手工完成。文中探讨数字化[牙合]垫其应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6名TMD患者并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数字化[牙合]垫组(数字化组)与传统[牙合]垫组(传统组)。数字化组采用数字化牙列模型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铣削等技术制作[牙合]垫;传统组采用传统蜡型制作、装盒充胶等方法制作稳定型[牙合]垫。比较2种方法在技师制作时间、医师初戴调[牙合]时间、患者使用舒适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差异。结果数字化组[牙合]垫制作时间约为(124.5±20.3)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牙合]垫制作时间(230.6±3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牙合]垫临床调[牙合]时间约为(40.2±6.8)min,数字化[牙合]垫的临床调[牙合]时间约为(11.7±3.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牙合]垫3个月后,2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Fricton指数)及疼痛指数(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的Fricton指数及疼痛指数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能够简化[牙合]垫制作流程、缩短技师及医师的工作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有效改善TMD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牙合]垫 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字化铣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