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渭君 朱亚文 谢康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打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打开小脑幕 ,观察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观察小脑上动脉的走行。 结果 本组与三叉神经最近...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打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打开小脑幕 ,观察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观察小脑上动脉的走行。 结果 本组与三叉神经最近的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 ,二者距离 0~ 8 1mm ,平均 2 19mm。 4 0侧小脑上动脉均发出分支 ,4 7 5 % (19/ 4 0 )的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相交 ,87 5 % (35 / 4 0 )的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的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最近。 结论 小脑上动脉可发出嘴侧和尾侧 2个分支 ,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的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小脑上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亚文 王渭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 :研究面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剖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剖开小脑幕 ,观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 ,并测量其与最近血管之间的距离。 结果 :6 0 % (2 4 / 4 0 )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 目的 :研究面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剖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剖开小脑幕 ,观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 ,并测量其与最近血管之间的距离。 结果 :6 0 % (2 4 / 4 0 )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 ,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血管 87.5 % (35 / 4 0 )是小脑下前动脉 ,12 .5 % (5 / 4 0 )是小脑下后动脉 ;面神经与最近血管的距离为 0~ 5 .78(平均为 1.14 )mm ;94 .3% (33/ 35 )的小脑下前动脉由基底动脉中下 2 / 3部分发出。 结论 :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脑血管多数为小脑下前动脉 ,其次为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绝大多数自基底动脉中下2 / 3部分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面部缩小术中耳颞部辅助切口设计的应用解剖学
3
作者 单磊 柳大烈 +2 位作者 李玉 陈兵 詹朝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测量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颞支的走向和颞下颌关节位置,并分析三者关系。结果:①在耳屏点X轴和眉外端B作X轴平行线之间,颞浅动脉额支总走行在面神经额支后上方,面神经额支走向角度与颞浅动脉额支基本一致。在耳屏点与眉外端上方30m m处(TE)连线的区域以下为面神经额支分布区域,在该连线的垂直方向上可获得面神经额支最上支与颞浅动脉之间最远距离为(22.32±9.16)m m,分布范围在耳上基点前(32.68±7.53)m m;②颞下颌关节盘前缘距关节结节止点距离为(3.40±0.75)m m,在耳屏点前(18.60±3.60)m m。结论:在TE连线后上方,无血管搏动的发际内作平行TE连线的切口,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在关节结节止点前至少5 m m的距离外(约耳屏前25 m m处)截骨,避免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损伤关节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额支 颞下颌关节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变异1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詹朝双 袁予 +1 位作者 朱亚文 董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55,共1页
关键词 自主动脉弓 左椎动脉 变异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头臂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前移伴旋转法对腰5滑脱复位时腰5神经牵拉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1 位作者 朱丽华 朱亚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观察骶骨前移旋转法用于滑脱复位时对L5神经的牵拉情况。方法:采用干燥骨标本建立L5椎滑脱模型,将骶骨前移、旋转使滑脱复位,测量复位过程中L5神经的长度和张应变。结果:滑脱百分率对L5神经长度影响非常显著,而单... 目的:观察骶骨前移旋转法用于滑脱复位时对L5神经的牵拉情况。方法:采用干燥骨标本建立L5椎滑脱模型,将骶骨前移、旋转使滑脱复位,测量复位过程中L5神经的长度和张应变。结果:滑脱百分率对L5神经长度影响非常显著,而单纯改变滑脱角时神经长度变化不显著;在各个滑脱角水平,随着复位程度的增加,神经张应变均由负(神经松弛)到正(神经拉伸)逐渐增大。结论:使用骶骨前移旋转法对全滑脱复位50%可减少L5神经受牵拉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牵拉 复位 前移 旋转 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颈干分支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及双肺肺叶变异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詹朝双 朱亚文 董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35,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颈干缺如,其分支肩胛上动脉与肩胛背动脉共干直接起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右肺叶变异,报道如下: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 变异 肺叶 甲状 双肺 肩胛背动脉 肩胛上动脉 尸体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平扫图像处理的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勇 王汉东 +3 位作者 马驰原 詹朝双 王守巨 何宜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临床多种颅底手术入路的应用均需建立在良好的颅底解剖关系的实验研究之上,文中结合CT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软件编程,通过计算得出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为颅底解剖实验的定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利用5例成人头颅... 目的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临床多种颅底手术入路的应用均需建立在良好的颅底解剖关系的实验研究之上,文中结合CT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软件编程,通过计算得出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为颅底解剖实验的定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利用5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行薄层头颅CT平扫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位颅底骨性解剖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值,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出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进行BlandAltman分析,利用软件计算和直接测量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互相代替使用。结论 CT平扫图像处理可简化实验步骤和成本,并有效保证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三维坐标系 颅底 骨性结构 解剖标志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