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间期脑血流量改变的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茂雪 张志强 +3 位作者 卢光明 袁翠平 王正阁 沈连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应用MRI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技术,研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最改变,阐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可能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择29例诊断明确、病程>1年且发作>3次的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作为... 目的应用MRI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技术,研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最改变,阐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可能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择29例诊断明确、病程>1年且发作>3次的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利手性相匹配并例数相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Siemens 3.OT MRI扫描仪采集全脑PASL数据,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相对正常人脑血流量改变的脑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发作间期脑血流量的改变以降低为主(P<0.05),主要包括双侧丘脑、脑于和小脑,以及右侧楔前叶部分皮质区域;而且发作间期双侧丘脑局部脑血流量改变与发作时间(r=-0.090,p=0.643)及发作频率(r=-0.115,p=0.551)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期以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脑区血流灌注降低为主,支持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中脑癫癎理论"。这些脑区可能与特发性全面性癫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强直阵挛性 血液灌注 脑血管循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11 位作者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3-1090,共8页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防护装置 医务人员 职业损伤 皮肤损伤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延迟性脑缺血的CT灌注成像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高飞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CT脑灌注成像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三种丙泊酚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曹林 赵建生 +2 位作者 段满林 王青 姜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丙泊酚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和B组分别使用不同厂家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规格20ml/200mg),C组使用另一厂家的丙泊酚长链脂肪乳(规格50... 目的比较三种丙泊酚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和B组分别使用不同厂家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规格20ml/200mg),C组使用另一厂家的丙泊酚长链脂肪乳(规格50ml/500mg),D组吸入七氟醚维持全麻。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结束后1h(T2)和术后24h(T3)抽取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淀粉酶(AMY)含量。结果四组完成例数:A组19例,B组17例,C组18例,D组19例。与T0时比较,A、B、C组在T1时TC值明显下降(P<0.05),且A、C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D组比较,C组在T1、T2时TC值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A、B、C组在T3时TG值明显降低(P<0.05),B、C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T0时比较,C组在T3时HDL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A、B、C组在T1时LDL值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D组比较,C组在T1、T2时LDL值明显降低(P<0.01)。与D组比较,A组在T3时ALT、AST值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A、B、C组在T2、T3时AMY值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A、B、C组在T3时AMY值明显升高(P<0.05),C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丙泊酚长链脂肪乳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较中长链脂肪乳小,更适合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丙泊酚 血清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高飞 朱敏 +1 位作者 秦锦标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9-191,共3页
目的评估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DS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行全脑DSA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50例和股动脉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时间... 目的评估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DS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行全脑DSA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50例和股动脉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桡动脉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00±0.50)和(1.50±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1);穿刺成功率[98.0%(49例)比100%(50例)]、选择性造影成功率(100.0%比100.0%)及曝光时间[(5.3±2.2)比(4.8±1.7)min]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0%,2例)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8.0%,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在青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青年人 桡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亚太肝病学会指南:妊娠期HBV感染》摘译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超 王晨旭 +4 位作者 周冠伦 鞠宇豪 袁德平 叶夏珺 韩国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3-1026,共4页
尽管有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有效预防措施,HBV感染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负担主要来源于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或婴幼儿时期水平传播。婴幼儿期HBV感染常迁延为慢性,因此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尽管有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有效预防措施,HBV感染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负担主要来源于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或婴幼儿时期水平传播。婴幼儿期HBV感染常迁延为慢性,因此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母婴垂直传播至关重要。本指南[1]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乙型肝炎孕妇妊娠期和产后管理的首选方案,以及婴儿出生时的最佳处理措施和随访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妊娠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