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Brg1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青 周晓军 +3 位作者 谢海龙 苏宁 邓红 易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0期875-878,i0009,共5页
目的:研究Brg1基因在胃腺癌组织中突变及蛋白表达意义,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37例胃腺癌和正常胃组织中Brg1基因第4和16外显子的基因突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30例胃... 目的:研究Brg1基因在胃腺癌组织中突变及蛋白表达意义,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37例胃腺癌和正常胃组织中Brg1基因第4和16外显子的基因突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30例胃癌组织B rg1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和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7例胃腺癌标本中,Brg1第4和16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率为零。B rg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6.67%(23/30),与正常组织的表达率(44.44%)相比有明显增高,B rg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分级分期均有关。结论:Brg1基因突变在胃癌中少见且不起主要作用,但其蛋白在胃癌中高表达并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B rg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Brg1蛋白 基因突变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兔心肌梗塞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仕林 景华 +3 位作者 黎介寿 易龙 马百坤 方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3-530,共8页
探讨血管生成素_1(Ang1)基因经重组腺病毒介导转移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形成的作用 .应用共转染 2 93细胞 ,制备纯化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 .将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冠状动脉结扎后缺血心肌细胞 ,分别应... 探讨血管生成素_1(Ang1)基因经重组腺病毒介导转移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形成的作用 .应用共转染 2 93细胞 ,制备纯化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 .将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冠状动脉结扎后缺血心肌细胞 ,分别应用RT_PCR方法及X_gal染色测定外源基因在转导心肌中的表达 ,用免疫组化及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生长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并用心脏超声检查观测了注射Ang1重组腺病毒后心功能变化 .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缺血心肌后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 ,X_gal染色显示LacZ基因转移后第 3、7、14、2 8d注射部位心肌均见蓝染 ,尤以 7d明显 ,RT_PCR测定提示Ang1基因在转移后第 3d心肌中即有表达 ,7、14d仍呈阳性表达 .转移 2 8d后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肌梗塞发生后各组的心功能随时间延长均有所改善但 14d内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2 8d后Ang1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本实验表明腺病毒介导的Ang1基因在兔缺血心肌中能有效表达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改善心脏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血管形成素-1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志勇 肖观清 +2 位作者 孟凡青 白石 周杞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39,共3页
用抗雄、雌及孕激素受体(AR、ER和PR)的多克隆抗体,采用ABC法检测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30例前列腺癌(PC)石蜡标本中性激素受体(SR)的表达。结果显示:BPH组和PC组AR、ER和PR表达的阳性率... 用抗雄、雌及孕激素受体(AR、ER和PR)的多克隆抗体,采用ABC法检测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30例前列腺癌(PC)石蜡标本中性激素受体(SR)的表达。结果显示:BPH组和PC组AR、ER和PR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因而不能根据AR、ER和PR阳性率区分BPH和PC。另外,AR、ER或PR阳性者的存活时间均长于SR阴性者,提示SR表达与PC患者内分泌治疗的预后有一定关系,受体阳性率越高则存活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性激素 受体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和结肠癌组织u-PAR、C-erbB-2和t-PA抗原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童苗 张启良 倪玉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2-95,共4页
本文以抗配体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5例胃癌和19例结肠癌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PAR),同时也测定了癌基因蛋白C-erbB-2表达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t一PA)抗原分布。结果表明u-PAR阳性表达多见... 本文以抗配体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5例胃癌和19例结肠癌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PAR),同时也测定了癌基因蛋白C-erbB-2表达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t一PA)抗原分布。结果表明u-PAR阳性表达多见于癌组织中散在肿瘤细胞表面,胃和结肠癌组织中u-PA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和36.8%,C-erbB-2分别为34.3%和42.1%,这两项指标在浸润型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膨胀型(P0.05)。经图像分析u-PAR和C-erbB-2表达间具有相关性(r=0.803。P<0.05),两者与t-PA抗原分布间均无相关性。上述结果提示u-PAR和C-erbB-2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浸润能力增强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肠肿瘤 致癌基因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细胞存在尿激酶受体u-PA及PMA引起的受体调变
5
作者 邢军 任雪峰 +2 位作者 余瑞荣 顾平 陈海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54-457,共4页
尿激酶为体内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血栓溶解及血栓病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样,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和纤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两者关系如何?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用标记的^(125)Ⅰ-尿激酶进行放射结合分析。本... 尿激酶为体内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血栓溶解及血栓病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样,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和纤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两者关系如何?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用标记的^(125)Ⅰ-尿激酶进行放射结合分析。本实验发现,脐带静脉内皮细胞上存在尿激酯受体,每个细胞上尿激酶最大结合位点为1.4×10~6个,解离常数Kd值为7.5×10^(-12)M;经过PMA作用后,每个细胞上最大结合位点上升至2.2×10~6个,解离常数Kd上升至9×10^(012)M。证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上存在尿激酶受体,PMA可促进尿激酶受体在培养内皮细胞上的表达,而解离常数Kd值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类 内皮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