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三黎Pb-Zn-Ag矿床的地质特征及S-Pb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伟 蔡伊 张乾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314-322,共9页
为了查明三黎矿床的成因,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S-Pb同位素研究。地质调查表明,矿体主要受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和串珠状产出;矿石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以方铅矿、闪锌矿和石英为主,伴生少量磁黄铁矿、辉银矿和方解石;矿石结构包括压碎... 为了查明三黎矿床的成因,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S-Pb同位素研究。地质调查表明,矿体主要受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和串珠状产出;矿石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以方铅矿、闪锌矿和石英为主,伴生少量磁黄铁矿、辉银矿和方解石;矿石结构包括压碎结构、中粒结构、自形粒状结构和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包括块状、角砾状、肾状和浸染状构造。S-Pb同位素表明,矿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分布较为均一,其δ^(34)SV-CDT值介于-0.57‰^+3.46‰之间,呈塔式分布于0附近(平均值为+1.52‰),为典型的岩浆(或深部)硫;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与区域晚白垩世岩浆岩较为一致,却明显低于寒武系砂页岩和高于志留纪岩浆岩,暗示着矿石Pb及金属元素很可能起源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因此,三黎矿床很可能为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热液型矿床。结合区域矿化特征,推测矿床最有可能为晚白垩世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目前正开采的矿体仅为矽卡岩型矿化的末梢,其深部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同位素 大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闽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和基底围岩水-岩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章邦桐 陈培荣 倪琦生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对闽北570铀矿床,赣南6722铀矿床,赣东北银山多金属矿床的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及其基底岩石,用pH=1.9,含ΣS=3.2×10-4,Σd=3.5×10-4,ΣF=3×10-5的水溶液,在90℃条件下进行... 对闽北570铀矿床,赣南6722铀矿床,赣东北银山多金属矿床的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及其基底岩石,用pH=1.9,含ΣS=3.2×10-4,Σd=3.5×10-4,ΣF=3×10-5的水溶液,在90℃条件下进行水-岩作用实验,研究岩石中活动性U,Th,Pb,Z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证实:岩石中铀、锌、铅具有较强的活化迁移能力;交代蚀变作用对铀活化和成矿富集有特殊重要意义;长英质隐爆角砾岩不是所研究矿床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基底围岩对成矿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英质 隐爆角砾岩 水岩作用 铀矿床 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夏响华 杨瑞琰 鲍征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一种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为仪器所检测的油气微渗漏 ,通常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环形晕或顶部异常。研究表明 ,地层的厚度与烃类垂向微渗漏系统平衡时间呈线性相关性 ;随着孔隙度的增加 ,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 ;...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一种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为仪器所检测的油气微渗漏 ,通常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环形晕或顶部异常。研究表明 ,地层的厚度与烃类垂向微渗漏系统平衡时间呈线性相关性 ;随着孔隙度的增加 ,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 ;当土壤的吸附率从每年 1%到接近 0时 ,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增加 ;随着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的增加 ,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土壤的吸附率和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与系统的平衡时间联合影响研究发现 ,微生物对系统平衡时间的影响比土壤吸附率要小。对于两层地层而言 ,上、下地层的孔隙度和土壤的吸附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对称的 ;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为每年 2 %时几乎是对称的 ,即此时上、下地层微生物的消耗率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等价的。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小于每年 2 %时 ,下伏地层的微生物影响要大于上覆地层的影响 ,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大于每年 2 %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微渗漏 微生物 土壤 平衡时间 消耗率 吸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角砾岩形成机制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胡琳 彭博 +3 位作者 刘显凡 王多义 廖太平 王国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应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学原理,对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样品进行描述及镜下观察,精细辨识了中三叠统地层不同角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并绘制了沉积相与角砾岩关系图、古构造与角砾岩关系图。利用岩石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不... 应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学原理,对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样品进行描述及镜下观察,精细辨识了中三叠统地层不同角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并绘制了沉积相与角砾岩关系图、古构造与角砾岩关系图。利用岩石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角砾岩孔隙空间特征,总结得出四川盆地内中三叠统地层主要存在3类角砾岩,即台缘斜坡角砾、膏溶角砾和洞穴垮塌角砾,其分布分别受川西台缘相带、印支运动早幕活动、川北及川南古隆起因素控制,成岩后期改造对孔隙空间的影响较大,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洞穴垮塌角砾的孔隙空间相对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砾岩 形成机制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辉绿岩席对下伏烃源岩热影响模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大勇 宋永臣 +2 位作者 陆现彩 赵明龙 齐天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勘探发现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存在与火成岩席有关的油气藏.基于两种不同的热传导模型,数值模拟了该凹陷内一个孤立的辉绿岩席以及围岩的热演化,定量分析了岩席对下伏围岩的热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围岩孔隙水的汽化作用是影响岩浆-围岩热传... 勘探发现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存在与火成岩席有关的油气藏.基于两种不同的热传导模型,数值模拟了该凹陷内一个孤立的辉绿岩席以及围岩的热演化,定量分析了岩席对下伏围岩的热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围岩孔隙水的汽化作用是影响岩浆-围岩热传输的重要因素,在孔隙水汽化的情况下,围岩经历的峰值温度比简单热传导模型低100℃左右;在热接触变质形成的角岩带内出现镜质体反射率的异常低值,无法通过常用公式计算围岩经历的峰值温度,但依据爆炸古温度方法得到的结果与热传输模拟结果一致,反映了该区域曾经历了高温(大于450℃)和高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输模型 热成熟度 辉绿岩席 镜质体反射率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南部盘古山钨矿的氢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光来 华仁民 +2 位作者 王旭东 周龙全 唐傲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盘古山钨矿是江西南部重要的黑钨矿-辉铋矿石英脉型矿床之一,对该矿床主成矿期形成的5件石英样品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δ18O值变化范围为11.35%~13.33‰,δD变化于-65%^-58%之间,计算后得到的成矿流体的δ18O值变化范围为3.96... 盘古山钨矿是江西南部重要的黑钨矿-辉铋矿石英脉型矿床之一,对该矿床主成矿期形成的5件石英样品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δ18O值变化范围为11.35%~13.33‰,δD变化于-65%^-58%之间,计算后得到的成矿流体的δ18O值变化范围为3.96%~5.94‰。据此判断,盘古山钨矿的成矿流体在主成矿阶段主要由岩浆水构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认为石英脉型钨矿主成矿阶段主要为岩浆流体,而大气降水的兑入则可能多发生于晚成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同位素 成矿流体 石英脉型钨矿 盘古山钨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吸附等温线法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模型适用性初探 被引量:45
7
作者 杨侃 陆现彩 +2 位作者 徐金覃 尹宏伟 胡文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7-821,共5页
针对常见的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孔隙表征方法,通过选择3件标准样品(介孔和微孔材料以及纳米碳管),对比分析了BJH法、HK法和QSDFT法的结果。研究发现BJH法和HK法分别仅适用于介孔和微孔的表征,而QSDFT法对介孔和微孔的表征都适用。... 针对常见的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孔隙表征方法,通过选择3件标准样品(介孔和微孔材料以及纳米碳管),对比分析了BJH法、HK法和QSDFT法的结果。研究发现BJH法和HK法分别仅适用于介孔和微孔的表征,而QSDFT法对介孔和微孔的表征都适用。鉴于页岩孔隙具有孔径分布广、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分析页岩孔隙结构时宜采用QSDFT方法。同时,还分析了2件采自四川筇竹寺组的页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页岩富含微孔。按照BJH法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的估算,所得甲烷吸附容量显著低于QSDFT方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等温线 页岩 孔径分布 BJH法 HK法 QSDF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化过程中锶含量变化及锶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利超 胡文瑄 +4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吴海光 廖志伟 万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4-472,共9页
白云岩的87Sr/86Sr值是判识其形成流体性质及来源的重要指标,也被广泛用于古海水87Sr/86Sr值演化和地层学研究。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对87Sr/86Sr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直接关系到对87Sr/86Sr值地质意义的解释,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问题的... 白云岩的87Sr/86Sr值是判识其形成流体性质及来源的重要指标,也被广泛用于古海水87Sr/86Sr值演化和地层学研究。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对87Sr/86Sr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直接关系到对87Sr/86Sr值地质意义的解释,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下扬子地区宜兴葛山剖面发育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的系列层序,为研究白云岩化过程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良好素材。通过对该剖面锶元素含量及锶同位素组成系统分析,发现随白云岩化程度的增强,锶含量显著降低,从1 358μg/g一直下降到94μg/g,而87Sr/86Sr值却不断升高,由0.708 019升高到0.708 182。分析前人发表的数据,发现这种演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这很可能与锶在白云岩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进一步分析认为,在白云岩化过程中,随着Ca被Mg的大量交代,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的Sr也随之流失,导致Sr含量降低。另一方面,受质量效应的制约,在上述过程中,质量偏轻的86Sr更易迁出,从而造成87Sr/86Sr值相对增大。因此,在应用白云岩的87Sr/86Sr值判断白云岩化流体来源、建立古海水87Sr/86Sr演化曲线和分析白云岩地层年代时,必须考虑白云岩化作用对碳酸盐岩87Sr/86Sr的影响,才能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含量 87 Sr/86 Sr值 白云岩化 锶同位素地层学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盆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政林 刘希军 +7 位作者 许继峰 康志强 时毓 黄文龙 陈雪峰 吴伟男 梁琼丹 姚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735,共9页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或玄武岩,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La/Yb)_N=6.49~8.83,曲线整体与OIB一致;低Ti基性岩为亚碱性的辉绿岩或玄武岩,并具有向安山岩过渡的趋势,其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_N=1.1~4.3,Nb、Ta强烈亏损。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右江盆地高Ti基性岩是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板内玄武岩,而低Ti基性岩是E-MORB或NMORB部分熔融的产物。高、低Ti基性岩空间与时间的高度重合,以及桂西南与越南北部地区中、酸性岩体的俯冲造山及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暗示低Ti基性岩可能是由峨眉山地幔柱造成的上涌软流圈岩浆与地壳混染的产物,并与印支期的板块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二叠—三叠纪 地球化学特征 右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中秦岭杂岩的早古生代幔源岩浆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2 位作者 裴小利 刘希军 朱昱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缝合带,经历了复杂的碰撞-扩张-聚合的演化,以商-丹断裂带为界被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本文对北秦岭秦岭岩群(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缝合带,经历了复杂的碰撞-扩张-聚合的演化,以商-丹断裂带为界被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本文对北秦岭秦岭岩群(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斜长角闪岩(变质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新元古代早期(888~957 Ma)和中元古代(~1424 Ma)的捕获锆石,其原岩的形成时代应早于新元古代早期;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变质锆石指示秦岭岩群(杂岩)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变质-热事件,其锆石εHf(t)值变化于9.0~12.0,指示其原岩源于亏损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岩群(杂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幔源岩浆作用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地体秦岭岩群(杂岩)中伟晶岩脉内蜕晶质化锆石的成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裴小利 时毓 +3 位作者 梁斌 刘希军 丁海红 朱昱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5-685,共11页
对北秦岭地体秦岭岩群(杂岩)中的伟晶岩脉内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和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伟晶岩中的(蛤质)锆石发生蜕晶化作用或重结晶作用,U-Th体系发生了改变,其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呈黑色,无明显环带;对4条伟晶岩脉中的蜕晶质... 对北秦岭地体秦岭岩群(杂岩)中的伟晶岩脉内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和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伟晶岩中的(蛤质)锆石发生蜕晶化作用或重结晶作用,U-Th体系发生了改变,其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呈黑色,无明显环带;对4条伟晶岩脉中的蜕晶质化锆石进行的LA-ICP-MS定年显示,由于受蜕晶质化(蛤质)锆石内部Pb元素丢失的影响,其年龄多较为分散,可信度不高。只有1个样品(QL1434-1)显示了较好的谐和性,指示该伟晶岩脉的形成年龄约为380 Ma,归于晚古生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晶质化 伟晶岩 锆石U-Pb年代学 秦岭岩群(杂岩)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北淮阳地区金矿化相关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和源区特征: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波华 李利 +4 位作者 倪培 王国光 陈辉 江来利 张怀东 《矿产勘查》 2017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安徽北淮阳地区发育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相关的金矿化,本次研究选取金矿化相关的新店河英安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LA-MC-ICP-MS 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锆石Th/U比值为1.21~2.57,明显高于Th/U比值小于0.1的变质成因的锆石,... 安徽北淮阳地区发育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相关的金矿化,本次研究选取金矿化相关的新店河英安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LA-MC-ICP-MS 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锆石Th/U比值为1.21~2.57,明显高于Th/U比值小于0.1的变质成因的锆石,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英安岩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0±2)Ma(n=13,MSWD=1.4);结合锆石自形、发育岩浆环带等特点,该年龄是新店河英安岩的成岩年龄。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新店河英安岩的ε_(Hf)(t)在-31.6^-26.3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2.82~3.15 Ga,为中—新太古代的基底部分熔融而成。新店河英安岩有较好的金矿化潜力,因此北淮阳地区金矿化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后碰撞伸展环境,是大别造山带构造垮塌导致的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结合前人资料,北淮阳地区矿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火山热液型金矿化(130 Ma)和晚期斑岩型钼矿化(11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化 新店河英安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4
13
作者 吴凯 马东升 +4 位作者 潘家永 聂文明 周健 夏菲 刘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含有大量早期多细胞动物化石(瓮安生物群),而陡山沱组下磷矿层未发现该生物群,说明上下两个磷矿层体现了不同的沉积环境。上磷矿层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含量较下磷矿层要低很多。底部白云岩层、下磷矿层和中部... 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含有大量早期多细胞动物化石(瓮安生物群),而陡山沱组下磷矿层未发现该生物群,说明上下两个磷矿层体现了不同的沉积环境。上磷矿层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含量较下磷矿层要低很多。底部白云岩层、下磷矿层和中部白云岩层,无Ce异常,而上磷矿层和灯影组白云岩层Ce为负异常。这些表明,瓮安陡山沱组地层形成的海水沉积环境由下部的缺氧环境向上部的氧化环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氧化还原 微量元素 Ce异常 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检验法的地质预测模型优选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永康 舒晓 王兵杰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3年第12期65-69,88,共6页
在地质建模领域中,有效地从多种建模方法和变差函数组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作为地质预测模型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方法往往采用定性的目视化对比选择法,但其滞后性大、效率低且优选的有效性无法保证。因此,本文提出应用交叉检验法... 在地质建模领域中,有效地从多种建模方法和变差函数组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作为地质预测模型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方法往往采用定性的目视化对比选择法,但其滞后性大、效率低且优选的有效性无法保证。因此,本文提出应用交叉检验法进行定量的预测模型优选及评估,同时简要分析了建模过程中实验变差函数计算及拟合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该方法进行了实际工区气井初期产能值预测模型的优选,加密井验证结果表明:应用交叉验证法优选得到的地质预测模型有着最准确的气井初始产能值估计结果,证实了该优选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优选 交叉检验 变差函数 克里格方法 去一法 去从聚效应 比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变形作用下页岩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模式——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洪建 琚宜文 +6 位作者 孙岩 黄骋 冯宏业 Ali Raza 余坤 乔鹏 肖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6-200,240,共16页
构造应力能够使页岩发生变形或破坏,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页岩的宏微观结构。采用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川东北下寒武统鲁家坪组海相页岩样品,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气体吸附和压汞法等手段,分析了构造类型和变形机制对页... 构造应力能够使页岩发生变形或破坏,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页岩的宏微观结构。采用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川东北下寒武统鲁家坪组海相页岩样品,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气体吸附和压汞法等手段,分析了构造类型和变形机制对页岩孔裂隙结构的改造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斜岩层页岩中以有机质孔隙结构为主,而褶皱或断层等强烈构造部位页岩矿物粒间孔、溶蚀孔和裂隙结构占主导;相对于单斜岩层页岩,褶皱部位页岩的微孔略占优势,而断层部位页岩的大孔占绝对优势;不同构造类型页岩孔裂隙结构特征的差异与局部构造应力分布的不均一性相关;脆性变形页岩以发育微米级孔隙和裂隙结构为主,有利于页岩气的运移和聚集;韧性变形页岩以发育纳米级孔隙结构为主,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和赋存;总孔体积随脆性变形作用的增强而增加,随韧性变形作用的增强而减少;孔隙总比表面积与脆性变形作用的相关性不明显,而随韧性变形作用的增强而增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过程中页岩孔裂隙结构的控制因素和演化模式,认为构造应力对页岩孔裂隙结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页岩组分的改造,进而控制孔裂隙结构的演化,最终制约着页岩气的微观赋存和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裂隙结构 构造变形 演化模式 海相页岩 页岩气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婷婷 朱碧 +1 位作者 杨涛 陈永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寒武纪是生命与环境演化的关键时期,重建该时期的海洋沉积环境尤其是氧化还原状态,对探讨古海洋化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开展主微量元素和... 寒武纪是生命与环境演化的关键时期,重建该时期的海洋沉积环境尤其是氧化还原状态,对探讨古海洋化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开展主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含量(TOC)分析,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重构。该地层沉积时水体处于较弱的局限条件,底水氧化还原状态以缺氧为主,但缺氧程度存在明显的变化。其中,西山布拉克组中部相对上下部缺氧硫化程度明显增加,而西大山组中下部到上部缺氧程度逐渐减弱,底水氧化性总体增加,这种动态变化与前人提出的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存在动态变化的观点一致。对塔东2井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显示,该地层中有机质积累并非受控于单一因素,西山布拉克组中下部缺氧/硫化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西山布拉克组上部—西大山组沉积过程中较高水平的初级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条件 生产力 有机质 沉积环境 早寒武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Ⅰ型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17
作者 庞超伟 时毓 +3 位作者 梁任鑫 王永强 唐远兰 刘希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3-798,共16页
为厘定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探讨其源区属性及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大佛顶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58~157 Ma;εHf(t)值为-10.77~3.44... 为厘定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探讨其源区属性及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大佛顶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58~157 Ma;εHf(t)值为-10.77~3.44,以负值为主,二阶段年龄模式(T_(DM2))为1.86~1.16 Ga,指示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且有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该岩体富铝(Al2O317.75%~17.82%)、高钾(K2O 2.49%~2.66%)、低钙(CaO 4.07%~4.30%),Mg#为37~39;稀土总量较低(88.62×10^(-6)~121.62×10^(-6)),轻重稀土分馏中等(LaN/YbN=12.41~12.69),δEu=0.92~0.98;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U、Pb、Nd等高场强元素,Ti、P、Ta、Th、Nb等元素表现为负异常,Zr+Nb+Y+Ce含量、10000×Ga/Al值和A/CNK值较低,属典型的准铝质I型花岗岩。具岛弧型特征的大佛顶I型花岗岩体,为保存于古俯冲带岛弧底部(下地壳)的玄武质岩石,在燕山早期岩石圈拉张-伸展背景下发生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的条件下上升侵位而形成,因而“遗传”了上一代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基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俯冲的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燕山期 大佛顶岩体 大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