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城市下垫面对夏季暴雨云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沈烨 张晶寒 +1 位作者 袁慧玲 杨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62,共10页
为了理解城市下垫面对降雨的影响机制,选取南京地区2次不同天气背景的降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暴雨云团追踪算法开展数值试验,揭示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形态、结构和演进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天气强迫较弱时,城市热岛效应... 为了理解城市下垫面对降雨的影响机制,选取南京地区2次不同天气背景的降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暴雨云团追踪算法开展数值试验,揭示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形态、结构和演进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天气强迫较弱时,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大气边界层对流活动,暴雨云团进入城市后快速坍塌,云团数量减少,空间覆盖增大,降雨在城区增加;当天气强迫较强时,城市冠层影响暴雨云团特征,城市地区出现大量面积小、移动缓慢且空间结构“尖瘦”的暴雨云团,降雨在城区和城市下风向增加。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特征的影响与降雨前期天气强迫有关,更新了城市对降雨影响机制的传统认识,为城市地区暴雨临近预报和设计暴雨方法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城市洪涝 降雨 下垫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下帕隆藏布江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的预估
3
作者 李辰龙 李大洋 +3 位作者 王强 付晓花 杨龙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4,共13页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以及冰川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推求未来近期(2027—2040年)、中期(2047—2060年)、远期(2087—2100年)在中等强迫(SSP2-4.5)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洪水量级。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洪水量级及其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覆盖面积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组分发生改变;对于有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46%~32.27%;对于无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2.87%~1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量级 VIC-Glacier模型 随机森林 CMIP6 帕隆藏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彭山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矿指示
4
作者 王留磊 章荣清 +2 位作者 陆建军 罗博霖 齐振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44,共11页
彭山锡多金属矿床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其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和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彭山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5.00%~78.78%)、富碱(K_(2)O=4.56%~5.19%、Na_(2)O=2.18%~3.64%)、低钙(CaO=0.32%~0.47%)、贫镁(MgO=0.08%~0.13%)... 彭山锡多金属矿床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其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和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彭山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5.00%~78.78%)、富碱(K_(2)O=4.56%~5.19%、Na_(2)O=2.18%~3.64%)、低钙(CaO=0.32%~0.47%)、贫镁(MgO=0.08%~0.13%)的特征,A/CNK值较高(1.07~1.16),属于过铝质花岗岩。花岗岩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ΣREE=50.3~80.5μg/g),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强烈的Ba、Sr、Ti亏损,为高分异花岗岩。花岗岩磁化率(1.47~11.79 emu/g)较低,属于还原性钛铁系列花岗岩。矿区内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铁叶云母为主,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黑鳞云母为主。由黑云母花岗岩向二云母花岗岩,F含量升高,黑云母Fe^(3+)/Fe^(2+)值升高,K/Rb与Nb/Ta值降低,成矿元素Sn与W等含量升高。彭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其在还原条件下的高度结晶分异作用为Sn的富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稀有金属矿床 花岗岩 黑云母 江南造山带 彭山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遥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邱博 郭维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1-814,共14页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发展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发展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碳循环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典型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强郁城 谢月清 +1 位作者 陆士昂 戴鑫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野外气象和土壤水分层数据观测站,基于HYDRUS-1D建立了一维非饱和水流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校正与验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了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气候变暖情景下该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机理过程与潜在补给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对研究区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对气温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区未来降雨量将缓慢上升,而气温变化趋势则随气候变暖情形不同而不同;(2)气候变暖会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减少,仅在气候变暖程度最低的ssp1-2.6情形下补给量会上升;(3)研究区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受到降雨量变化影响较小,受到蒸散发强度变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潜在补给量 气候变暖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金属元素铍的原位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欢 王汝成 +4 位作者 车旭东 靳文楷 汤志敏 谢磊 陶湘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90-1900,共11页
关键金属铍在不同类型矿床中赋存状态复杂多样。随着我国铍矿产资源勘查的不断深入,对铍的赋存状态和原位精准含量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铍元素的分析难度包括:铍为超轻元素,存在着粒度从伟晶岩颗粒到电子显微镜下难以鉴别... 关键金属铍在不同类型矿床中赋存状态复杂多样。随着我国铍矿产资源勘查的不断深入,对铍的赋存状态和原位精准含量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铍元素的分析难度包括:铍为超轻元素,存在着粒度从伟晶岩颗粒到电子显微镜下难以鉴别的微细颗粒粒度变化,含量从高达~50%到微量100n×10^(-6)等。本文着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原位分析技术——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探针质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矿物表征自动定量分析系统等分析铍元素含量的技术方法,如何解决Be元素特有的分析难点,实现宏观到微观、微损到无损、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主量到微量等多方面对Be元素和含Be矿物信息的获取,为(含)铍矿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铍 原位微区 分析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下垫面土壤水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强 林芷欣 +4 位作者 贺瑞敏 张建云 吴雷 童建 许有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太湖流域城市绿地、耕地和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了连续(2018—2020年)原位观测(1h间隔),剖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响应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太湖流域城市绿地、耕地和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了连续(2018—2020年)原位观测(1h间隔),剖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响应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峰值逐渐增加(埋深10、20、40 cm分别为25.90%、28.06%和31.24%),而土壤水增幅、增加速率和消退速率逐渐降低;土壤水响应时间从上层到下层先增加后减小,耕地和林地深层土壤的响应时间快于中层;随降雨量级增加,各土壤水响应特征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水动态变化受到了降雨、物理参数、植被、前期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不同土壤水响应特征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前期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峰值、增幅和增加速率的主导因素,前期含水量越高,土壤含水量峰值相对越大,但增幅和增加速率越小。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产汇流机理分析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次降雨事件 野外观测 土地利用/覆被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伟晶岩发现富钽富铈新矿物——铈钽易解石 被引量:1
9
作者 诸泽颖 于洪 +4 位作者 陈振宇 邬斌 王汝成 李以科 王登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24,共2页
2024年春节前夕,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矿物微区物质组分与结构实验室(以下简称“矿物室”)的诸泽颖等人在江西某伟晶岩中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铈钽易解石”,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 2024年春节前夕,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矿物微区物质组分与结构实验室(以下简称“矿物室”)的诸泽颖等人在江西某伟晶岩中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铈钽易解石”,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批准通过,批准号IMA 2023-058,英文名为tantalaeschynite-(Ce),矿物缩写为Taes-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研究 易解石 物质组分 伟晶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物命名 结构实验室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群PM_(2.5)污染及健康负担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巫燕园 刘逸凡 +2 位作者 汤蓉 姜玲玲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比较了200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特大城市群的PM_(2.5)污染及其健康负担.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一年中,京津冀的PM_(2.5)污染最严重,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次之,珠三角污染程度最轻;总体上四个城市群PM_(2.5)年均浓度先增后降,2020年较2000年分别下降35.6%,43.9%,34.6%和49.7%.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PM_(2.5)归因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2.8万、14.0万、5.2万和9.0万,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是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负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因素贡献最大.PM_(2.5)污染减轻是健康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表明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的健康效益.未来需要加强人群健康视角的城市群PM_(2.5)污染防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PM_(2.5)污染 归因死亡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21.7”特大暴雨的区域集合预报检验和预报偏差分析
11
作者 廉丹华 袁慧玲 +1 位作者 王婧羽 陈法敬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300,共14页
河南“21.7”特大暴雨覆盖范围广、强度大、降水时间段集中,造成了严重损失.利用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多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V2.1)和欧洲中期天气... 河南“21.7”特大暴雨覆盖范围广、强度大、降水时间段集中,造成了严重损失.利用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多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V2.1)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CMA区域集合预报系统(Region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CMA-REPS)在此次暴雨事件中降水最强时间段(2021年7月20日14-20时,北京时)的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预报时效越短,集合平均和概率预报的降水效果越好,但降水强度与大值落区依然存在较大的预报偏差.结合多种降水预报评分筛选出最好和最坏的集合成员,并通过对比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等因素,探讨了降水预报偏差的成因.好成员在郑州地区预测了占总降水30%的对流性降水,而坏成员则未能预报出对流性降水,两者总降水的偏移与非对流性降水的表现一致.好成员预测的降水区域偏向东北,与预报的副高位置偏东、台风“查帕卡”路径偏北以及南风偏强有关;坏成员预测的降水区域偏西,与相对湿度的大值区偏移一致,可能是因为预报的台风“烟花”引导的低层东风更强.在925 hPa上,好成员成功预测出郑州西部山脉迎风侧的强辐合区,导致超过25 mm·(6 h)^(-1)的强降水从山前延伸至地形高度800 m以上的迎风坡.相比之下,由于预报的辐合区域小、强度弱,坏成员的强降水仅分布在600 m以下的山前区域.总体而言,CMA-REPS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偏差主要源自大气环流的模拟偏差以及复杂地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21.7”河南暴雨 概率预报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超轻元素Be矿物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测试条件的约束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文兰 汤志敏 +3 位作者 胡欢 车旭东 靳文楷 谢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79-1889,共11页
铍(Be)是战略性资源,属于关键金属。Be在电子探针(EMPA)可分析的元素范围内属于最难测准的一个元素。难测准的原因在于Be属于超轻元素,其特征X-射线不但信号弱、能量低,而且易受其他元素强烈吸收效应的影响,因此硬件上需要EMPA配置大面... 铍(Be)是战略性资源,属于关键金属。Be在电子探针(EMPA)可分析的元素范围内属于最难测准的一个元素。难测准的原因在于Be属于超轻元素,其特征X-射线不但信号弱、能量低,而且易受其他元素强烈吸收效应的影响,因此硬件上需要EMPA配置大面网间距的特殊分光晶体。而不同厂家不同大面网间距分光晶体配置的EMPA在铍矿物的测试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同一EMPA测试不同Be矿物分析条件也不一致。尤其是占据国内市场主流的JEOL电子探针目前也只尝试分析过绿柱石一种Be的矿物。本文利用配置LDE3H分光晶体的JXA-8100(JEOL)电子探针,对除绿柱石之外的金绿宝石、硅铍石、硼铍石和锌日光榴石四种Be矿物开展了Be等元素最佳定量分析方法的研发。通过不同铍矿物的全元素扫描,发现与CAMECA电子探针不同,JEOL电子探针不存在Be_(Kα)峰被Si_(L2,3,M1)峰干扰问题。同时发现每种含Be矿物Be_(Kα)峰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漂移现象,并结合原子轨道杂化及吸收效应等理论对该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配置LDE3H分光晶体的JEOL电子探针定量分析金绿宝石、硅铍石、硼铍石和锌日光榴石不同Be矿物中Be等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该Be矿物原位分析方法的探索,不仅为JEOL EMPA用户提供Be矿物分析的成熟经验,也必将为铍资源的相关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定量分析 铍矿物 分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大来 张凤太 +3 位作者 肖粤东 宫兆淼 赵娜 揣小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69,共11页
通过在全要素框架下构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BM模型测度了中国2000—2018年期间30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和供给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 通过在全要素框架下构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BM模型测度了中国2000—2018年期间30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和供给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梯度下降的规律;(2)华中、西南地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趋势,而华南地区表现出倒“U”型趋势,其余四个地区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多数省份位于空间集聚区内,仅有少量省份分布在空间离群区内;(4)工业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人力资本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绿色能源要素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工业产权结构明显抑制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绿色资本要素的影响却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吉隆淡色花岗岩-伟晶岩中云母的矿物学研究:对锂富集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威 谢磊 +4 位作者 王汝成 吴福元 田恩农 刘晨 刘小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53-2173,共2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多个花岗岩-伟晶岩岩体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如普士拉、热曲、珠峰前进沟等。吉隆岩体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出露大量淡色花岗岩和含绿柱石伟晶岩,中国锂地球化学分布图上显示吉隆地区有锂富集异常。本次研究... 喜马拉雅造山带多个花岗岩-伟晶岩岩体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如普士拉、热曲、珠峰前进沟等。吉隆岩体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出露大量淡色花岗岩和含绿柱石伟晶岩,中国锂地球化学分布图上显示吉隆地区有锂富集异常。本次研究在吉隆二云母花岗岩和伟晶岩(含细晶岩)不同岩相的样品中发现了富锂的云母。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ICP-MS,对不同岩相中云母族矿物的结构特征以及原位主、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母具有良好的成分分带,原生铁叶云母和白云母为核部,铁锂云母和锂白云母出现在边部;还可见共生的铁锂云母与石英以后成合晶的结构交生产出,替代铁叶云母的核部。因此从核部到边部,云母成分变化存在两个演化序列,即从铁叶云母到铁锂云母±锂白云母,Al、Li和F的含量呈明显增高的趋势,铁锂云母的Li_(2)O和F含量分别达到~3.4%和~4.5%;而另一序列从白云母变为锂白云母±铁锂云母,锂白云母F含量最高达7.8%,通过计算得到Li_(2)O含量最高达到6.0%。云母的化学成分显示,从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到细晶岩,铁叶云母和白云母的K/Rb比值分别逐渐降低,而边部的富锂云母与各自核部的K/Rb比值接近。这些结构和成分特征显示了伟晶岩和细晶岩具有相对较高的演化程度,各岩相中的原生铁叶云母和白云母受到了岩浆晚期富Li-F流体的作用,发生了交代反应形成了富锂的云母,此反应中钾长石参与可以形成铁锂云母和石英的共生组合。原生的云母含有较高的稀有金属含量,如Nb、Ta、W和Sn分别高达~1100×10^(-6)、150×10^(-6)、60×10^(-6)和600×10^(-6),而次生的富锂云母中这些稀有金属含量降低。结合伟晶岩和细晶岩中岩浆成因的绿柱石中较低的锂含量(Li_(2)O小于0.2%),据此推断在岩浆早期体系中Li-F并不富集,在晚期才出现了富集Li-F的流体,且该流体中含有较低的稀有金属含量。本次研究首次从矿物学研究角度确认了吉隆地区富Li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伟晶岩 成分分带 铁锂云母 锂白云母 岩浆-热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层相关源-汇体系演化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赖文 王毛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43-3055,共13页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化的构造地貌砂箱实验,用来揭示源区特定母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特定母岩在沉积区的沉积信号分布范围受包括山前洪积扇形态、岩体在流域内的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洪积扇向沉积区呈扇状展开的形态特征,沉积信号在离走滑断层更远的位置分布范围更宽。当一个岩体分布在不同流域内时,其沉积物分布在两个洪积扇内,从而使其沉积信号分布范围更宽。相反,规模较小的洪积扇会被相邻较大的洪积扇限制形态从而使得沉积范围变窄。由于上述原因,在利用沉积信号和岩体之间的错开距离计算获得的走滑速率,可能会低估或者高估真实的走滑速率。本文的实验为研究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盆山耦合系统及其源-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走滑断层 构造地貌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道路客运电动化对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怡静 刘丽娜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9-997,共9页
车辆电动化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从IPCC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出发,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车队预测模型、COPERT模型、排放因子法等,预测了未来电动汽车增长趋势,研究了... 车辆电动化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从IPCC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出发,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车队预测模型、COPERT模型、排放因子法等,预测了未来电动汽车增长趋势,研究了不同电动汽车渗透率情景和低碳电力背景下,五种客车类型的CO_(2)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对电力部门排放的影响,探究了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对CO_(2)和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情景,2030年车辆电动化带来的CO_(2),NO_(x),VOCs减排比例分别为17.1%~49.7%,18.9%~53.7%,19.9%~58.5%,2060年达到41.8%~83.5%,45.5%~89.8%,49.0%~97.6%.通过优化电力结构,电动汽车的减排效益将被进一步放大,在最大渗透率和清洁电力情景下,2060年客运部门CO_(2),NO_(x),VOCs排放量仅为6.8 Tg,3.2 Gg,1.2 Gg,分别比基准情景减排了96.3%,97.8%,99.5%.届时,电动汽车发展引起的CO_(2)减排速率将高于污染物减排速率,碳减排成为驱动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低碳电力 碳排放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白垩纪大衢山岩体的成因过程:晶体—熔体分离与岩浆补给
17
作者 何晨 夏炎 +4 位作者 徐夕生 邱检生 徐航 张志 赵思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678,共22页
穿地壳岩浆系统理论和晶粥模型为研究中国东南部白垩纪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衢山岩体位于浙闽沿海东北部,主体由钾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局部可见中—基性岩脉穿插其中,潮头门附近出露少量二长岩。MME具细... 穿地壳岩浆系统理论和晶粥模型为研究中国东南部白垩纪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衢山岩体位于浙闽沿海东北部,主体由钾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局部可见中—基性岩脉穿插其中,潮头门附近出露少量二长岩。MME具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大衢山岩体出露的钾长花岗岩、MME、二长岩、中—基性岩脉均结晶于~100 Ma。钾长花岗岩硅含量较高(SiO_(2)=68.45%~73.82%)。岩体东端可见不含MME的晶洞花岗岩(DQS-7),具有更高硅含量(76.27%),其全岩化学成分与Sr-Nd同位素组成与大衢山周围同期出露的高硅花岗岩体(SiO_(2)>75%,小洋山岩体,普陀山岩体等)类似。大衢山钾长花岗岩中可见斜长石、钾长石聚晶,与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具有Ba、Sr、P等微量元素“互补”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大衢山钾长花岗岩是由受到岩浆补给的起源于古老地壳基底重熔的长英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和高硅熔体抽离后的残余堆晶固结而成,而高硅熔体形成了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大衢山基性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与同期出露的浙闽沿海镁铁质岩墙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钾长花岗岩和MME中的斜长石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花岗岩27~36、MME 25~41,后同)与边部(17~32、18~26)An值较低,幔部An值(28~57、27~65)相对较高,是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矿物学标志。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f-Hf同位素组成,二长岩和中性岩脉应该是幔源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均匀混合的产物,而MME为两种岩浆机械混合的产物。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计算结果表明,MME的形成深度为1.8~3.0 km;二长岩中角闪石发育核—幔—边结构,核部和幔部形成深度为17.0~21.2 km,边部形成深度1.9~4.5 km,指示了不同深度相互连通的两个岩浆房。通过对钾长花岗岩、MME、晶洞花岗岩、二长岩和中—基性岩脉岩石成因及其成因联系的研究,并对比周边同期高硅花岗岩,文章建立了大衢山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古太平洋板片后撤,沿海地区的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导致幔源镁铁质岩浆的底侵,并进一步诱发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幔源岩浆的持续补给和加热延长了长英质岩浆房的寿命,发生了分异演化与晶体—熔体的分离,从而形成了深度分别为17~21 km和2~3 km的两个岩浆房。两个不同深度岩浆房中发生的岩浆混合和晶体—熔体分离,最终形成钾长花岗岩、高硅花岗岩、二长岩、MME和中—基性岩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地壳岩浆系统 晶粥模型 晶体—熔体分离 岩浆混合 角闪石 斜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源区土壤与河流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家琪 姜振蛟 +3 位作者 戴鑫 汪钏 武丽文 谢月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67-6676,共10页
以陕西省榆林市海流兔河流域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河流与土壤CO_(2)浓度高频监测技术与频谱分析方法,剖析河流-土壤横断面CO_(2)动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与演化过程.基于研究剖面上4个监测点的CO_(2)浓度时间序列,分离出周期为0.5... 以陕西省榆林市海流兔河流域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河流与土壤CO_(2)浓度高频监测技术与频谱分析方法,剖析河流-土壤横断面CO_(2)动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与演化过程.基于研究剖面上4个监测点的CO_(2)浓度时间序列,分离出周期为0.5与1d的强烈昼夜信号,推断出河流内部的昼夜生物代谢过程是控制CO_(2)浓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流域内降水等事件引起的水文条件变化会引起CO_(2)逸散,对水体碳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根据相关性分析,判断河流与土壤CO_(2)动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并证实了土壤为河流CO_(2)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是实现土壤与河流间的碳迁移过程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析 小波分析 河源区河流 相干性 碳循环 土壤 地下水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有孔虫Δδ^(13)C定量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应用
19
作者 黄韵竹 胡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5-768,共14页
海洋中的溶解氧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缺氧是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定量重建海水氧气含量在预测未来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中尤为重要。以往常用的代用指标大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地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 海洋中的溶解氧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缺氧是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定量重建海水氧气含量在预测未来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中尤为重要。以往常用的代用指标大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地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而近年来新发展的底栖有孔虫表生种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和内生种Globobulimina spp.的碳同位素梯度(Δδ^(13)C)被认为可以在20~235μmol/kg范围内定量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目前,底栖有孔虫Δδ^(13)C重建深水氧气含量的研究多集中于边缘海,对开阔大洋的关注不足。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海洋深水氧气含量代用指标的异同,厘清底栖有孔虫Δδ^(13)C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归纳底栖有孔虫Δδ^(13)C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这对约束地球系统模型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梯度 海洋深水氧气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