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B-ⅢD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PD-1抗体对比高剂量干扰素: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科琳 赵莲君 +2 位作者 任宇 孙琦 邹征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92,共9页
目的:探讨PD-1抗体对比高剂量干扰素在ⅡB-ⅢD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楼医院收治的ⅡB-ⅢD期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接... 目的:探讨PD-1抗体对比高剂量干扰素在ⅡB-ⅢD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楼医院收治的ⅡB-ⅢD期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高剂量干扰素(HDI)或PD-1抗体辅助治疗。通过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评估组间无复发生存期(R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以及总生存期(OS)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0个月。HDI组和PD-1抗体组的mRFS分别为29.2个月和32.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0,95%CI(0.50,1.64);P=0.736]。HDI组的mDMFS和mOS分别为36.0个月和109.2个月,而PD-1抗体组均未达到(均P>0.05)。两组最常见的首次远处转移部位均是肺,并且在任何部位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单因素Cox分析,相比于PD-1抗体,HDI可以降低BRAF^(V600E/K)突变的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HR=10.03,95%CI(1.10,91.35);P=0.04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中,HDI组和PD-1单抗组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I组和PD-1抗体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和79.1%,多数为1或2级。两组均未发生与不良反应有关的死亡事件。结论:本研究中,PD-1抗体与HDI辅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RAFV600E/K突变的患者可能从HDI中获益更多;仍需大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亚洲人群黑色素瘤患者的最佳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辅助治疗 高剂量干扰素 PD-1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对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赵莲君 张王玲 +4 位作者 费一鸣 任宇 禹丽霞 王富锋 邹征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探究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8例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所... 目的:探究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8例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及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和2周期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因子水平检测,评估其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2周期后,外周血PD-1阳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CD279^(+)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01),治疗响应的患者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05 4)。治疗前外周血IFN-γ水平与总生存期(OS)相关(P=0.013),IFN-γ低水平的患者中位OS为329天,高水平的患者中位OS未达到。基线IFN-γ水平越高,PFS倾向获益越大。结论:外周血PD-1阳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IFN-γ水平对接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未来仍需要大样本研究以更好地表征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黑色素瘤 淋巴细胞免疫分型 细胞因子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疗效预测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发获得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
3
作者 费一鸣 赵莲君 邹征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808-810,共3页
患者女性,60岁。伴有2型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病史,于2018年11月在外院确诊左小腿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期为T2bN0M0ⅡB期。随后出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先后采用达卡巴嗪、顺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高剂量干扰素、特瑞普利单抗、... 患者女性,60岁。伴有2型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病史,于2018年11月在外院确诊左小腿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期为T2bN0M0ⅡB期。随后出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先后采用达卡巴嗪、顺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高剂量干扰素、特瑞普利单抗、仑伐替尼、贝伐珠单抗等药物治疗多线进展(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脂肪营养 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脓性汗腺炎继发皮肤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后完整切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4
作者 张王玲 赵莲君 +2 位作者 任宇 王焱 邹征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5-1039,共5页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皮肤汗腺的慢性化脓性疾病,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HS继发的c SCC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和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完整手术切除是HS继发cSCC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术后复发...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皮肤汗腺的慢性化脓性疾病,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HS继发的c SCC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和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完整手术切除是HS继发cSCC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本文报道1例确诊HS两年后继发cSCC的病例,确诊HS继发cSCC时病灶范围较广,并且有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完整手术切除难度大,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患者先经化疗、免疫靶向新辅助治疗后,病灶完整手术切除,术后行辅助免疫治疗,17个月余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化脓性汗腺炎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新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靶向治疗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沈泽天 杨觅 +2 位作者 禹立霞 钱晓萍 刘宝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026-1029,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靶向治疗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BGC-823胃腺癌动物模型48只,随机分为紫杉醇热疗和非热疗组、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热疗和非热疗组、温敏纳米胶束热疗和非热疗组、单纯热疗组和等渗盐水组,每组... 目的:探讨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靶向治疗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BGC-823胃腺癌动物模型48只,随机分为紫杉醇热疗和非热疗组、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热疗和非热疗组、温敏纳米胶束热疗和非热疗组、单纯热疗组和等渗盐水组,每组6只,采用尾静脉给药方式,并43℃恒温对热疗组肿瘤部位进行热导向化疗,动态观察并测定肿瘤的生长。结果: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热疗组对人胃癌的移植瘤有显著抑制作用,肿瘤体积和瘤重抑瘤率分别为83.9%和81.3%,显著高于紫杉醇温敏纳米胶束非热疗组(43.6%和39.5%)和紫杉醇注射液组(49.6%和54.2%)(P<0.05),而且对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明显减轻。结论:温敏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温敏纳米胶束 紫杉醇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黄酸与草酸铂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邹征云 禹立霞 +2 位作者 陈军浩 王婷婷 刘宝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藤黄酸(gambogic acid,GA)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体外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和人高分化胃癌细胞株MKN-28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GA、Oxa单药及联合作用于指数增殖期BGC-823细胞和MKN-28细胞的效应... 目的:探讨藤黄酸(gambogic acid,GA)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体外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和人高分化胃癌细胞株MKN-28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GA、Oxa单药及联合作用于指数增殖期BGC-823细胞和MKN-28细胞的效应;应用中效原理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单药及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曲线,确定联合用药时的效应(Fa)-合用指数(CI)的关系,判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A联合Oxa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qPCR Taqman探针方法检测GA对Oxa疗效相关基因ERCC1、BRCA1 mRNA表达的影响,推断GA与Oxa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GA联合Oxa作用于指数增殖期BGC-823细胞,当Fa=0.10,CI≈1,两药合用效应相加;当Fa>0.10,CI<1,两药合用产生协同效应,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当Fa<0.10,两药合用产生拮抗效应;GA联合Oxa作用于指数增殖期MKN-28细胞,当Fa=0.50,CI≈1,两药合用效应相加;当Fa>0.50,CI<1,两药合用产生协同效应;当Fa<0.50,两药合用产生拮抗效应;GA联合Oxa作用于BGC-823细胞产生了较好的协同效应。GA作用后BGC-823细胞的ERCC1及BRCA1 mRNA明显下调。结论:影响药物疗效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是GA与Oxa联合应用产生协同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 藤黄酸 奥沙利铂 合用指数 胃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胆管型肝毒性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伟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6-203,共8页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近年来因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ICI引起的免疫介导肝毒性(IMH)是一类较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但IMH中的一种亚分型,胆管型IMH(BIMH),却是一种少见的、对其认知极不充分、缺乏诊疗规范的irAE,存在...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近年来因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ICI引起的免疫介导肝毒性(IMH)是一类较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但IMH中的一种亚分型,胆管型IMH(BIMH),却是一种少见的、对其认知极不充分、缺乏诊疗规范的irAE,存在临床隐患。BIMH以胆管酶显著升高、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管炎症、胆管损伤和消失。胆汁淤积阶段的BIMH对于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预后差。提高对BIMH的认识,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BIMH预后的关键。对BIMH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制及BIMH全程管理中存在之问题等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提出针对BIMH的有效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介导肝毒性 胆管消失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向、新理念、新挑战:实体瘤内免疫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想 刘宝瑞 李茹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63-870,共8页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许多实体瘤患者的预后。但并非所有实体瘤患者都能产生持久的反应,且其疗效也受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限制。目前,实体瘤内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局部免疫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介绍...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许多实体瘤患者的预后。但并非所有实体瘤患者都能产生持久的反应,且其疗效也受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限制。目前,实体瘤内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局部免疫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介绍当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分析了实体瘤内免疫治疗这一新兴治疗手段在减少药物的系统性暴露及其不良反应、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克服肿瘤异质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然后就目前可用于实体瘤内免疫治疗的药物及其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地归纳,最后从疗效评价、具体实施等方面总结了实体瘤内免疫治疗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期达到对实体瘤内免疫治疗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瘤 免疫治疗 瘤内注射 免疫佐剂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贾存慧 禹立霞 +3 位作者 魏嘉 邹征云 钱晓萍 刘宝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60-466,共7页
目的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 ransferase,MGMT)是修复烷化剂对DNA损伤的关键酶,同时也是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p53蛋白是p53抑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其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 目的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 ransferase,MGMT)是修复烷化剂对DNA损伤的关键酶,同时也是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p53蛋白是p53抑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其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中探讨了MGMT蛋白在进展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以及MGMT蛋白与p53蛋白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8例进展期胃癌切除标本中MGMT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联合分析MGMT蛋白表达和临床检测指标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进展期胃癌组织中MGMT蛋白的阳性率为76.58%(121/158)。MGMT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的肿瘤部位及大小、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神经是否侵犯、脉管是否存在癌栓均无相关性(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MGMT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2534,P=0.002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GMT(相对危险度:1.339,P=0.1363)和p53(相对危险度:1.174,P=0.4082)不能作为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指标。MGMT(+)、p53(-)组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MGMT(+)、p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MGMT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期要显著高于p53(+)、MGMT高表达组(P<0.05)。结论 MGMT蛋白的表达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增强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过程,联合分析MGMT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MGMT蛋白低表达相较高表达时的总生存期略长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MT蛋白 P53蛋白 进展期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