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的目录学考察——《大乘起信论》翻译新考之二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维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5,共8页
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起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 近代以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对《大乘起信论》的真正的"怀疑",备受学者所重视的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将其列入"疑惑"部,"可疑"的是译者,而不是论本身。费长房所记"太清四年"是近代认定《起信论》并非真谛译籍的关键"证据"。在一般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太清年号只有3年,但《梁书》等史籍中赫然记载了太清四年继续使用的缘由。道宣照抄费长房的记载,但所用"同四年"在现行本中多了"大"字。这很大可能是传抄所误。真谛弟子中,曾经存在过曹毗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智敫撰集《真谛三藏翻译历》、僧宗撰《真谛三藏行状》三种真谛翻译记录或传记。费长房对真谛翻译的记录是依据曹毗所撰《真谛三藏历》《真谛三藏传》而作出的。从现有的证据看,曹毗所撰更全面些。综合考虑,费长房记载的太清四年(550)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有充分依据,所有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真谛三藏 法经 费长房 太清四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派”分野与“专业分工”——关于隋唐佛教成立宗派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维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5,共9页
汤用彤并非是要放弃佛教宗派概念,而是要从类型学的角度细化对于隋唐佛教宗派的认识。隋唐佛教界的宗派认同并不是学术界强加的,而是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的描述,是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当时的僧人是有宗派归... 汤用彤并非是要放弃佛教宗派概念,而是要从类型学的角度细化对于隋唐佛教宗派的认识。隋唐佛教界的宗派认同并不是学术界强加的,而是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的描述,是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当时的僧人是有宗派归属的。唐代的佛教宗派实际上是"学派"基础上的"专业"分工强化的必然结果。如同今日的大学之学科分类,一个人可以兼学,也可以改专业,但一般不会有三四个以上的转换机会。而且,在强化师承和分工的大背景下,宗派性的固化是一个僧人成熟的标志,也是取得弘法成功的必要条件。隋代之后的僧人,学有所长、修有专攻,是标准的配置。缺少这一标志,绝对难以取得成就。"解构"百年来学术界形成的宗派佛教之叙述范式的效果,缺乏明显的建设性,因而是笔者所不赞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 宗派认同 专业分工 天台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溪传灯弟子“桐溪法祖”考索——明清时期天台宗“桐溪法系”考述之一
3
作者 杨维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8,共7页
天溪受登及其弟子的相关文献中有"桐溪法祖"的记载,佛教史籍一般将其列入蕅益智旭的法系。其实,"桐溪法祖"的法名叫正性,号雪松,是幽溪传灯的嫡传弟子。桐溪雪松出师后先至杭州奉先寺和南天竺寺,再驻锡于今浙江海... 天溪受登及其弟子的相关文献中有"桐溪法祖"的记载,佛教史籍一般将其列入蕅益智旭的法系。其实,"桐溪法祖"的法名叫正性,号雪松,是幽溪传灯的嫡传弟子。桐溪雪松出师后先至杭州奉先寺和南天竺寺,再驻锡于今浙江海宁盐官镇安国寺,晚年驻锡于苏州北禅寺。桐溪雪松最重要的弟子是辩利院梓溪受我、天溪大觉寺受登和接续桐溪雪松住持安国寺的受汰等。安国寺、辩利院、大觉寺对于明末清初天台宗的弘扬功效不亚于藕益智旭所开启的灵峰法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溪传灯 桐溪法祖 宁海安国寺 明清时期 天台宗 受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论师南、北二道之形成新论
4
作者 杨维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通过对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翻译《十地经论》的经过以及道宠、慧光生平事迹的考察,参之以考古资料,提出了关于南北朝时期地论学派分为"二道"的新说。结合考古学界关于古邺城格局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的南、北二道是... 本文通过对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翻译《十地经论》的经过以及道宠、慧光生平事迹的考察,参之以考古资料,提出了关于南北朝时期地论学派分为"二道"的新说。结合考古学界关于古邺城格局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的南、北二道是由邺都(相州)的城市布局而言的,大致存在菩提流支及弟子道宠等住锡邺城旧城之北区,而慧光等住锡于邺城旧城之南区等史实。道宠拜菩提流支为师不在洛阳,而是在邺都,时间为公元537年前后。道宠在开始宣讲自己得之于乃师菩提流支的《十地经论》解释之时,赫然彰显了其与勒那摩提及其继承者慧光法师之间的理论分歧,南、北二道由此正式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论 菩提流支 勒那摩提 南北二道 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觉经》的真伪之争新辨
5
作者 杨维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0,共6页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案。其后,宗密访得流通于教界的《圆觉经》抄本并且多方收集当时的注疏,据此编撰《圆觉经大疏钞》等著作。此经逐渐在教界流通,对唐中后期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智昇、宗密仅仅怀疑此经翻译过程记载的不完全或者舛误,从未曾怀疑《圆觉经》的"真经"身份。当代学者以古代文献记载分歧为由,以自己所认定的佛教某些派系的思想为准,将其判为"伪经",是缺乏说服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觉经 汉译本 宗密 真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