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8
- 1
-
-
作者
周雪松
杨成芳
孙兴池
-
机构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山东省气象台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6-455,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44)
山东省气象局重点课题(2012SDQXZ04)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等,对2010年和2011年山东早春出现的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暴雪的对流性和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倒槽)等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和地面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的差异是造成暴雪对流性不同的关键因素。红外云图能很好地反映暴雪天气过程对流性的强弱;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清楚地识别出两次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南北对称的垂直速度对是早春暴雪的重要特征;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和暴雪前期爆发性增暖是造成"雷打雪"的重要因素;物理量诊断的对流不稳定存在与否是区别"雷打雪"和常规暴雪的重要标志;垂直风切变在"雷打雪"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
早春暴雪
中尺度结构
对流不稳定
-
Keywords
Early spring snowstorm
Mesoscale structur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
被引量:33
- 2
-
-
作者
姜勇强
王元
-
机构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503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4CB418301)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中尺度η坐标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鄂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鞍型场和低空急流的影响,概括了鄂东地区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形成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地形的情况下,降水和实况接近,700 hPa鞍型场稳定维持,鞍型场位置和实况接近,鄂东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而无地形试验模拟降水量偏小、降水开始时间偏迟,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偏北,造成700 hPa鞍型场偏北,鄂东地区无法形成β中尺度低涡。青藏高原地形对其北部及南部气流的阻滞、绕流作用以及侧边界的摩擦作用对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积分时间越长,地形的作用越明显。在全地形试验中,汉口南侧中尺度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是β中尺度低涡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加强的西南中尺度急流传播到(或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时,其左侧容易形成β中尺度低涡,并在合适的热力条件下得到发展。
-
关键词
不同尺度地形
鞍型场
特大暴雨
Β中尺度低涡
-
Keywords
Terrains
Saddle pattern
Extremely heavy rainstorm
Meso-β scale low vortex
-
分类号
P426.61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4—9月东北大陆型冷涡消亡方式及其统计特征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范子琪
朱科锋
薛明
-
机构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美国强风暴分析预报中心/俄克拉何马大学气象学院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740,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96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C1507303)。
-
文摘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主观识别了2009—2018年4—9月东北冷涡,并根据冷涡所在位置将其客观聚类为5类,其中3类大陆型冷涡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称为西北类、东北类和东南类冷涡。东北冷涡的消亡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系统高层受非绝热加热侵蚀,二是被平流层高位涡源再吸收。对比分析非绝热消亡和再吸收消亡方式3类大陆型冷涡统计特征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1)西北类和东南类冷涡以非绝热消亡为主而东北类冷涡以再吸收消亡为主;(2)再吸收消亡冷涡强度一般强于非绝热消亡冷涡,这主要是由于前者的北侧平流层高位涡源持续向冷涡系统补充高值位涡,而后者强度不断被降水潜热释放削弱;(3)非绝热消亡冷涡持续时间比再吸收消亡冷涡长,且前者消亡阶段时间占生命期的比例更大;(4)降水和高空槽与冷涡的位置关系是影响冷涡消亡的主要因素。在冷涡气旋环流内部接近冷涡中心的较强降水能直接侵蚀高层冷涡内核区,导致其非绝热消亡;冷涡位于高空槽前或槽底有利于冷涡向北平流以被高位涡源再吸收而消亡。
-
关键词
东北冷涡
统计特征
再吸收消亡
非绝热消亡
位涡
-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Reabsorption
Diabatic decay
Potential vorticity
-
分类号
P46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