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视角下新范式的探寻——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1
作者 张宇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112,共3页
2018年5月5日至6日,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 2018年5月5日至6日,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就左翼文学与红色中国、中国宗法社会的解体与乡土文学、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互动、社会发展与文学语言的演变等四大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学术研讨会 南京大学 文学论 多元视角 中国现代 新文学研究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下) 被引量:1
2
作者 傅元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8-72,共15页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属于同一文学制度范型下的共和国文学。"文革"在当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重大,"文革"的文学损伤和针对这些创伤的美学修复,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美学和人性立足点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再次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国文学 “文革” 美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传记与文学书写——以《南京传》《北京传》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左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近年来一股为城市立传的创作潮流涌起,这是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以城市传记为“媒介”的联合。在文学生产的场域里,作家应大众传媒(出版社)的稿约为城市著书立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多或少应和了民族文化复兴... 近年来一股为城市立传的创作潮流涌起,这是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以城市传记为“媒介”的联合。在文学生产的场域里,作家应大众传媒(出版社)的稿约为城市著书立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多或少应和了民族文化复兴的策略。因此《南京传》《北京传》从大历史的层面由“地方”通达“中国”,都体现出对共同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过在抵达路径上,二者却存在明显的分歧。从作家文体选择的角度能够找到一条从传记走向小说、由“非虚构”引至“虚构”的线索,辨析小说家对传记“真实”法度的不同处理方式。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又能看出“土生子”和“闯入者”对城市的“介入”程度和“介入”层面的差异。由此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全球—地方”场域中的两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记 《南京传》 《北京传》 大历史 非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徐璐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为进一步整理总结百年新文学历史中留下的精神遗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道路的前行与深化,2020年10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 为进一步整理总结百年新文学历史中留下的精神遗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道路的前行与深化,2020年10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当代文学创作 现实关怀 新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整理总结 研讨会综述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分析报告——以2014-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人文社科项目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帆 赵普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种统计分析的报告,其目的就是想在客观的数据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审视当下本学科研究的宏观视野,以便从中寻觅到新的研究路径。同时也是给业内的评委们(尤其是新评委)提个醒,让他们在统计数据中看到以往评审过程中... 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种统计分析的报告,其目的就是想在客观的数据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审视当下本学科研究的宏观视野,以便从中寻觅到新的研究路径。同时也是给业内的评委们(尤其是新评委)提个醒,让他们在统计数据中看到以往评审过程中的不足,站在宏观的高度来调控整个学科研究的格局,从而利于学科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人文社科 立项课题 教育 宏观视野 统计分析 评审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2,共4页
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 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 历史逻辑 价值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徐诗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6,共8页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qu...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不少学者利用或借鉴"第三空间"理论来探究香港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了均建立在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根基进行论述的"边缘论""夹缝论"和"北进想像论"三种典型看法。为突破"本土/中国"讨论框架的局限,朱耀伟试图把视野转移到"东西方,本土和全球以至东方主义/后殖民性和全球资本主义之间"进行。以上的讨论实际显示出政治因素是长期制约香港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讨论的重要原因。他们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均暴露了学术缺陷和意识形态立场,无论在学理还是现实上都无法让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香港文学 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本土性 中国性 内在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杂志的命运与一个年代文学的侧影——以《中国》的创刊与停刊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明飞龙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74-80,共7页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共出版了18期,1986年被迫停刊。这份杂志的“生”与“死”有着深长的意味。1984年11月,《中国》召开规模盛大的创刊招待会,在京的文坛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丁玲逝世... 《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共出版了18期,1986年被迫停刊。这份杂志的“生”与“死”有着深长的意味。1984年11月,《中国》召开规模盛大的创刊招待会,在京的文坛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丁玲逝世7个月后,中国作协党组就作出了《关于调整(中国)文学月刊社的决定》。《中国》为什么会被强行停刊?创刊与停刊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博弈?本文把《中国》放在第四次文代会前后文学体制建构过程的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之中,试图从《中国》的创刊、停刊及其原因等方面入手,呈现刊物内外的各种力量与矛盾,从而展现1980年代文学的某种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刊物 停刊 创刊 杂志 80年代文学 文学月刊 中国作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场对文学接受思维变化的影响——以美国华裔大学生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清柳 刘国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118,共8页
美国高校华裔大学生到美国多年后,文化转场对他们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思维会产生影响。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审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审视的心态,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异性和不可... 美国高校华裔大学生到美国多年后,文化转场对他们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思维会产生影响。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审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审视的心态,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异性和不可取代性,使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年轻人成为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力军。美国华裔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表现在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时从开始的到美国艰难环境中一种顽强生存意志的体现,到找到一种摆脱陌生和孤独感的方法,再到后来成为异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心灵家园"。由于受到美国文化影响,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不仅根植于东方文化,同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因子,他们接受中国当代文学时所面临的是复合文化,具有"互文性"效应,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对华裔年轻人来说是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在心里沉淀与追寻自己文化的初衷达到了"共振",这样就刺激这些年轻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接受兴趣。美国华裔读者从中国当代文学中,尝到"互文性"优势,拉近了他们的心灵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距离。他们的双语言与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力量,加快了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同一个文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结果,读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文本的欣赏,具有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尽管他们阅读的作品内容与中国国内相同,但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他们的思维中已经融合了西方文化理念。这些读者的演绎已不再局限于原有作品本身,而是紧紧依从于他们自身丰富的心灵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场 美国华裔大学生 阅读 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之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59-63,共5页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源译介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国现实的紧密顒合两大特点。学科的自觉与研究边界的自省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现当代文学学科 现代性 左翼文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11
作者 孙向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重读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其构建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二十世纪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史编撰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中国文学史与历史结盟,使它拥有了科学的强大背景,通过教育,又使它成为普...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重读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其构建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二十世纪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史编撰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中国文学史与历史结盟,使它拥有了科学的强大背景,通过教育,又使它成为普遍的共识和集体的记忆,正统论的辨析,使它与国家意识形态及政府权利彻底联系在一起,而一套经典及经典型阐释的确定,则使它又获得了永久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经典化 《茶馆》 编撰 国家意识形态 历史语境 中国文学史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性研究”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光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谈论“文学性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不是剔除“非文学性研究”的问题,真正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重构二者的动态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文学性研究”与“非文学性研究”并不是逻辑上同一层级的并列关系,“文学性研究”永远是第一位的,... 谈论“文学性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不是剔除“非文学性研究”的问题,真正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重构二者的动态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文学性研究”与“非文学性研究”并不是逻辑上同一层级的并列关系,“文学性研究”永远是第一位的,“非文学性研究”永远是第二位的。“文学性研究”从理论上应该体现为一种自由的和综合性的审美状态。我们的文学批评史充满了太多的非文学性的取向和非文学性的趣味。其一,在价值旨趣上,习惯性地认定思想价值大于审美价值;其二,在意义解读上,习惯性地认定社会意义优先于文学意义。通过反思这两种倾向可以说明回到“文学性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则可以说明其可行性如何。一是如何将政治化的非文学性解读,转换为文学性解读;二是通过改变思想道德上的“宏大叙事”倾向,探讨重归“文学性研究”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研究 合法性 必要性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文革”文学研究述析——以学术期刊为中心
13
作者 王冬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80,共10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文革”文学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面对良莠不齐的研究成果,必要的学术史反思变得尤为重要。《“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①一文往往被视为八十年代末期倡导“文革”文学研究的第一声呼喊...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文革”文学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面对良莠不齐的研究成果,必要的学术史反思变得尤为重要。《“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①一文往往被视为八十年代末期倡导“文革”文学研究的第一声呼喊。②一九八八年“重写文学史”的时代吁求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人们重新评判“文革”文学的阐释冲动。潘、贺“从文学体制内部考察文革文学”的振臂高呼适逢其时地被推搡到崭新的历史标杆上。一九九三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杨健著)一书的出版则成为重评“文革文学”第一个成功的著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文学研究 学术期刊 “重写文学史” “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 八十年代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勒的播种——1920年代新文学演进中的形式与主体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云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7,共9页
19世纪的法国画家米勒之名,最早在《新青年》(1919年)中以"易卜生主义"的面目传入中国。它在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的广泛影响,使得米勒扮演了与新文学演进并行的美育启蒙的关键角色。米勒对中国文坛的播种,契合着新文学自身的演... 19世纪的法国画家米勒之名,最早在《新青年》(1919年)中以"易卜生主义"的面目传入中国。它在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的广泛影响,使得米勒扮演了与新文学演进并行的美育启蒙的关键角色。米勒对中国文坛的播种,契合着新文学自身的演进:从"文艺复兴式"的精神诉求转向文学形式的自觉,而后又从纯文学的建设转向1920年代后期的艺术主体的诞生。在此过程中,米勒与新文学之间形成了历史的互文关系:文学与美术、形式与内容、"十字街头"与"象牙之塔"。于是,美育启蒙的进程与新文学的演进一同构成了1920年代的一条隐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米勒 形式 美育 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凡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0,共6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顾彬在《语言的重要性》中对其所持观点作了学理性阐释,主要涉及当代文学的语言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问题。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作...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顾彬在《语言的重要性》中对其所持观点作了学理性阐释,主要涉及当代文学的语言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问题。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语言问题的判断是准确的;而对后者的判断则偏失较大,与文学现实状况不符。顾彬认为导致中国当代文学“衰微”的原因不在于文学外在发展环境等影响因素,而在于作家未做到对语言的锤炼与经营,语言应当是作家首先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论 中国现代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问题 作家作品 文学经典化 文学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嬗变中文学南京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以民国时期文学书写的南京为中心
16
作者 许永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文学南京在民国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可阐释性。借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延续着作为地域中心强有力的文化和精神的向心力,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市形象。文学南京的文化意味与现实遭遇恰恰显现出:民国成立之后,在整个文化的框... 文学南京在民国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可阐释性。借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延续着作为地域中心强有力的文化和精神的向心力,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市形象。文学南京的文化意味与现实遭遇恰恰显现出:民国成立之后,在整个文化的框架内面对北京传统古都的教育文化和上海新型都市的经济,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因而展现出整个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国家民族形象。文学南京的丰富和建构,不仅仅来自于城市实体形态的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学赋予实体形态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民国时期文学南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兼具流动性与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文学书写 文学南京 他者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业”的难题——论李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心迹和文学参与
17
作者 周琪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0,共7页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学而优则仕”向来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梦想。在多数深受儒家道统熏习的古代士人那里,“致君尧舜上”或者“为天地立心”式的政治理想,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政治之于读书人,有着不言自明的吸引力。尽管五四...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学而优则仕”向来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梦想。在多数深受儒家道统熏习的古代士人那里,“致君尧舜上”或者“为天地立心”式的政治理想,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政治之于读书人,有着不言自明的吸引力。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的中国士人已逐渐转型为新型的知识分子,政治与文化也各自构建起了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运行模式,但政治与文学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心迹 难题 转业 儒家道统 文学参与 李劼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当代云南汉语新诗的诗语构建
18
作者 李政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在文学地理学视阈中,地理不再只是诗歌的抒情背景。在云南诗人的诗语构建中,地理逐步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虽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语言已走入世俗化和个人化的旋涡当中,使得文学难以塑造有效的地理群域特征,但云南... 在文学地理学视阈中,地理不再只是诗歌的抒情背景。在云南诗人的诗语构建中,地理逐步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虽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语言已走入世俗化和个人化的旋涡当中,使得文学难以塑造有效的地理群域特征,但云南诗人正在用原生态的自然语言、多声部的抒情语调、立体的语言地貌,抵抗这一现象。以自然拟态和地方语调表现出当下诗人对于“人-地”关系的思考,并搭建诗性地理和精神原乡的同构关系,以此抵抗由于缺少自然灵性与原始精神而导致的现代性焦虑;不断探索并触发异质化诗歌的文本机制,逐渐树立起西南诗歌高原的别样群像。跨过地理风景的表征,以诗人的语言地貌,可以勾勒出云南诗歌地理堪舆图,展现一个在场的、生动的文学地理学的活态样本,为困囿于地方书写的现象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汉语新诗 文学地理学 地理诗学 云南汉语新诗 语言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掌故笔记——以曹聚仁、赵景深、赵家璧为中心
19
作者 王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1,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掌故笔记的流脉,或显或隐,从未中断,已然构成了一种学术传统。曹聚仁、赵景深、赵家璧等人,可谓深谙此种文体,多有相关述作。他们在掌故笔记中,大多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追摹人物的精神风貌,体现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掌故笔记的流脉,或显或隐,从未中断,已然构成了一种学术传统。曹聚仁、赵景深、赵家璧等人,可谓深谙此种文体,多有相关述作。他们在掌故笔记中,大多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追摹人物的精神风貌,体现出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结合。尤其是在涉及作家日常生活细节的掌故笔记中,注重回到文学与文化的历史场域中,呈现出彼时的文坛生态和文学氛围,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术气象,实现了学术史与生活史的打通。但因缺乏科学的规范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学术的系统性,而难免游离于现代学术体制之外。因此,如何在当代学术语境中,重提渐趋式微的掌故之学,赓续源远流长的朴学传统,有其重要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故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史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学期刊全貌考察下的新时期文学史重构
20
作者 史鸣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5,共11页
学界对新时期文学史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许多文学史叙述仍然缺少对“边缘”文学生态的捕捉和文学发生现场的把握,致使一些研究虽则遵奉“知识考古学”的名义,却只能在旧有的文学史框架和主流话语内打转。基于文学期刊全貌考察,经由... 学界对新时期文学史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许多文学史叙述仍然缺少对“边缘”文学生态的捕捉和文学发生现场的把握,致使一些研究虽则遵奉“知识考古学”的名义,却只能在旧有的文学史框架和主流话语内打转。基于文学期刊全貌考察,经由文学期刊目录、文学生产史、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的透析,新时期文学史的具体演进与传统文学史著作的“中断”(1985)分期法有较大差异,详细可分为“1979—1983”“1984—1986”“1987—1989”这三个阶段。这一视野下的新时期文学史重构,为打捞历史“中心”话语之外的“边缘”生态,为重返文学史现场,开拓了新的空间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期刊 文学史 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