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元视角下新范式的探寻——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
张宇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2
|
中国新文学史论纲(下) |
傅元峰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3
|
城市传记与文学书写——以《南京传》《北京传》为中心 |
左凡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4
|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综述 |
徐璐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5
|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分析报告——以2014-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人文社科项目为例 |
丁帆
赵普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6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
吴俊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7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
徐诗颖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8
|
一份杂志的命运与一个年代文学的侧影——以《中国》的创刊与停刊为中心 |
明飞龙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2 |
2
|
|
9
|
文化转场对文学接受思维变化的影响——以美国华裔大学生阅读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为例 |
李清柳
刘国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0
|
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之反思 |
李旺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1
|
|
11
|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
孙向阳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0 |
|
12
|
论“文学性研究”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
张光芒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3
|
新世纪以来“文革”文学研究述析——以学术期刊为中心 |
王冬梅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4
|
米勒的播种——1920年代新文学演进中的形式与主体问题 |
陈云昊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
余凡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6
|
历史嬗变中文学南京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以民国时期文学书写的南京为中心 |
许永宁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7
|
“转业”的难题——论李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心迹和文学参与 |
周琪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当代云南汉语新诗的诗语构建 |
李政晓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学术史视野下的掌故笔记——以曹聚仁、赵景深、赵家璧为中心 |
王军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基于文学期刊全貌考察下的新时期文学史重构 |
史鸣威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