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元“字义体”发展述略 被引量:1
1
作者 许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8,共11页
“字义体”是宋元理学家以“四书”为源,凝练出若干性理范畴并加以解释的集合体。它肇端于诗歌体的《训蒙绝句》,发展于仿蒙求体的《性理字训》,成熟于字典体的《北溪字义》,最后又回归到传统注疏体的《读书记》,整体呈现出启蒙初学、... “字义体”是宋元理学家以“四书”为源,凝练出若干性理范畴并加以解释的集合体。它肇端于诗歌体的《训蒙绝句》,发展于仿蒙求体的《性理字训》,成熟于字典体的《北溪字义》,最后又回归到传统注疏体的《读书记》,整体呈现出启蒙初学、理学入门到学术研究的演变轨迹。这种以范畴勾勒四书学或理学的通俗化诠释形式,在庞杂的理学思想中提取核心奥旨的诠释方法,既打破了汉唐传注家法的僵化局面,又凸显了儒学革新中典型概念的精义,而且以一种活泼的诠释形态为儒家经典诠释、理学范畴阐释、儒学通俗化的研究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义体 理学范畴 通俗化 诠释 宋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传播的民间化路向——以宋元理学通俗化文献为例
2
作者 许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3,I0004,I0005,共11页
理学通俗化文献在朱熹等理学家的积极推动下,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以三种重点文献为论述中心:一是从奠定理学通俗化理念的《小学》入手,它主要弥补了朱子四书学的理论漏洞从而完善... 理学通俗化文献在朱熹等理学家的积极推动下,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以三种重点文献为论述中心:一是从奠定理学通俗化理念的《小学》入手,它主要弥补了朱子四书学的理论漏洞从而完善整个理学体系;二是从儒家经典与诗歌互动的《训蒙绝句》展开,它赋予儒家典籍丰富的情感与审美要素以拓展儒家经典阅读的普及面;三是以仿蒙求体的《性理字训》为中心,它使抽象艰涩的性理概念通俗易懂并发挥出理学工具书的功用。在此基础上,考察诸类文献与理学理论发展的关系、相关衍生文献的类型、民间实际流传情况以及在东亚国家(朝鲜与日本)的历史影响,从而爬梳出一条长期为人忽略的朱子学民间传播的历史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理学 通俗化 《小学》 《训蒙绝句》 《性理字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海超 陈继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1,共7页
基于自然概念"无为""必然""自发"三义,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彰显了良知的本真性、准则性和自足性三个特征.此三个特征分别体现了良知三个方面的自然:良知功能的自然(觉知功能无需修饰)、良知... 基于自然概念"无为""必然""自发"三义,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彰显了良知的本真性、准则性和自足性三个特征.此三个特征分别体现了良知三个方面的自然:良知功能的自然(觉知功能无需修饰)、良知价值的自然(天理规则本来具备)和良知之量的自然(功能充分可靠、价值圆满具足).由于肯定了良知之量的自然,良知之价值自然与功能自然因各自具备了自足性而出现了关系的紧张.为了消解良知自然观的内在紧张并谋求儒家心学的现代开展,一个可取的方案是:以良知成长的自然替换良知之量的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自然 功能自然 价值自然 成长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道本源的价值哲学探微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海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8,共7页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人道本源 存有论 价值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儒家传播学思想中的自我观:兼与芝加哥传播学派自我观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妍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1,共5页
芝加哥传播学派的自我观强调现实经验中的他人和社会在构成"自我"中的决定作用。这可能导致个体意识和行为缺乏道德驱动力及道德可辩护性、消解个体社会责任及个体之间彼此对话的可能性等理论困难。从先秦儒家文本中"身&... 芝加哥传播学派的自我观强调现实经验中的他人和社会在构成"自我"中的决定作用。这可能导致个体意识和行为缺乏道德驱动力及道德可辩护性、消解个体社会责任及个体之间彼此对话的可能性等理论困难。从先秦儒家文本中"身""吾""我""自""己"等与自我有关的概念,可以提炼出一种儒家传播学意义上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至少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自我并非单纯由他人决定,而是有能力选择他人对自我施加的影响;第二,自我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保持"心"的自我省察和提升的能力,而非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第三,自我与他人存在深度关联,自我省察和提升同时包含了帮助他人进行自我省察和提升的需要。这些特征为消解芝加哥传播学派自我观的理论困难提供了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派 芝加哥学派 儒家思想 自我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意义上的福祉对称性探析
6
作者 赵妍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193,共11页
朱熹对《大学》“明明德”“亲民”的诠释蕴含着一种福祉对称主张。这种主张揭示了他人内在、外在福祉与关注者自身内在、外在福祉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厘清朱熹意义上的提升他人内在福祉之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有助于辨明“我是为你... 朱熹对《大学》“明明德”“亲民”的诠释蕴含着一种福祉对称主张。这种主张揭示了他人内在、外在福祉与关注者自身内在、外在福祉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厘清朱熹意义上的提升他人内在福祉之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有助于辨明“我是为你好”这一日常语言在主体中立的福祉观语境下蕴含的道德关切,并为回应西方伦理学关于福祉对称性的争论及其面临的利己主义质疑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祉 对称性 主体中立 明明德 新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