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生物学数据库现状与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邓怡颖 樊隽轩 +3 位作者 王玥 史宇坤 杨娇 鲁铮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1-383,共23页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数据库 大数据 数据驱动科学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以春 张予杰 +2 位作者 袁东勋 徐海鹏 乔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83-3096,共14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著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班公湖-怒江洋 二叠纪 古生物地理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时代——来自微体古生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群 王玉净 +3 位作者 尹磊明 舒良树 楼法生 王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16,共1页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微体古生物学 证据 放射虫动物群 区域地质调查 构造古地理 赣东北地区 古地理格局 构造地质学 江南古陆 晚古生代 时代归属 课题组织 野外调查 研究人员 硅质岩 变质岩 板溪群 元古宙 工作者 跨学科 华南 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早石炭世褶颊类三叶虫化石的发现及其古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姚华舟 袁金良 张仁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4-619,共6页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linguiformisYuan&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linguiformisYuan&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年代确认,为分布广泛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种。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早石炭世三叶虫动物群的地理分布,而且为白沙地区南好组地层年代的修订及与岛内不同地区南好组的地层对比及与岛外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精确的三叶虫生物地层的重要化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好组 下石炭统 杜内阶 褶颊类 三叶虫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体中主要生物分子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洪 程安进 杨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51,共8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为古生物研究者在分子水平上探索地质生物世界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本文着重讨论可用于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分子,例如,维管植物的木质素等稳定生物聚合物、古生物细胞内... 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为古生物研究者在分子水平上探索地质生物世界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本文着重讨论可用于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分子,例如,维管植物的木质素等稳定生物聚合物、古生物细胞内的类脂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氨基酸和含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古生物资料可用于探讨化石埋藏学、古生物分子系统学、生物演化模式与机制、分子演化速率、古生态环境再造等问题。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DNA数据在分子古生物学中的应用。分子古生物研究领域的开辟,标志着古生物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化石 古DNA 分子古生物学 生物分子 油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中-古生代古生物地层框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兴伟 卢辉楠 +5 位作者 张训华 徐洪河 朱晓青 唐鹏 张以春 季兴开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88,共4页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科学目标为系统揭示南黄海中−古生代的沉积与构造演化历史,探讨其资源环境效应。利用古生物系统框定地层时代,是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特征 大陆架科学钻探 地层时代 地球科学 南黄海 东亚大陆边缘 地质演化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火山岩地层的古生物证据 被引量:11
7
作者 沈炎彬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7-33,共7页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附近的火山沉积岩,首次发现孢粉、叶化石,显示出晚白垩世的组合面貌。它们表明菲尔德斯半岛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植物层,即晚白垩世半三角植物层及始新世化石山植物层;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活动始自中生代后期...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附近的火山沉积岩,首次发现孢粉、叶化石,显示出晚白垩世的组合面貌。它们表明菲尔德斯半岛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植物层,即晚白垩世半三角植物层及始新世化石山植物层;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活动始自中生代后期,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侏罗纪,也非第三纪早期。这也是南设得兰群岛首次发现的晚白垩世陆相古生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沉积层 晚白垩世 孢粉 叶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学
8
作者 毛颖颜 李启剑 +2 位作者 邓小杰 李越 史振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0-1143,共14页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Spirocrinus circularis,所有腕部左旋的Spirocrinus,腕部右旋的Spirocrinus dextrosus,以及腕部向反口面卷曲的Sinopetalocrinus。选择同期异相地层单元:黔北桐梓水坝塘剖面石牛栏组珊瑚—层孔海绵礁灰岩、黔东北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粉砂质泥岩以及鄂西荆门仙居剖面罗惹坪组生屑滩为实例,分析其中花瓣海百合科各类群的赋存状态和生物—岩相特征,从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强调海底环境指标制约该科属种多样性、丰度的显著差异。水坝塘清澈度高的浅海底质环境形成珊瑚—层孔海绵礁核、礁翼和礁顶亚相均是花瓣海百合最佳栖居环境,6个类群在该剖面均有产出,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安静偏深的粉砂质泥质海底,属种单调且个体稀少,产出3个类群;仙居薄层生屑滩灰岩中生物多样性低而丰度中等,产出2个类群。之后特列奇早期大量陆源碎屑漫入扬子区,制约了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生存时限以及上扬子区的土著分子的古地理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海百合 生物古地理 志留纪 上扬子陆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演变的古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8
9
作者 吕丹 王华建 +6 位作者 李罡 张江永 付秀丽 刘畅 王晓梅 朱如凯 张水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7-868,共12页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目的层和有利区优选对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恢复提出了新要求。以古生物群落作为古湖泊水体环境演变的示踪指标,对古页8HC井白垩系青山口组古生物组合(包括鱼、叶肢介、介形类、藻类)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目的层和有利区优选对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恢复提出了新要求。以古生物群落作为古湖泊水体环境演变的示踪指标,对古页8HC井白垩系青山口组古生物组合(包括鱼、叶肢介、介形类、藻类)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满洲鱼和叶肢介仅出现在Q7油层,丰度高但属种单一;介形类在Q7—Q9油层的种属数目和丰度相较于Q1—Q6油层均显著增加;沟鞭藻丰度在Q1,Q2和Q7油层存在3个峰值。古生物组合指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期整体为淡水-微咸水的古湖泊环境;Q7油层中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和沟鞭藻的峰值丰度,则指示比较明确的海侵事件;Q1和Q2油层的沟鞭藻峰值丰度可能指示了湖平面上升初期的海侵事件。通过与现代马拉开波湖的对比,提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期虽出现了海洋生物,但海侵可能只是在独特古地理位置和气候背景下的暂时性或偶发性湖-海连通,并未显著改变松辽古湖泊整体的水体属性和生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体环境 海侵事件 古生物 黑色页岩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蔡峰 许红 +1 位作者 郝先锋 王玉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69,共9页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造礁钙藻和5个生物化石群落〔〕一起,并列为迄今在研究区发现生物礁的三大典型研究剖面。本文较详细地从比较沉积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三个生物礁的异同点。生物礁最为重要的鉴定标志就是它具备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利用有关三个生物礁化石群落的鉴定成果、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剖面演变规律的资料,指出皮壳状与坚硬分枝状珊瑚藻(Melobesiae)、直立分节状珊瑚藻(Coralinaa)和仙掌藻(Halimeda)在成礁过程中形成格架,扮演了“开路先锋”、“主力军”、“收容队的角色;尤其绿藻门仙掌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生物之一在西沙生物礁中形成剖面序列,对于完善成礁理论和探索中国的“Messinian”事件—“南中国海”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三地生物礁因陆架海与陆缘海的区别而在沉积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成礁基有碳酸盐台地、古老的前第三纪基岩或“海台”;主要成礁期为中新世不同阶段;重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珊瑚藻礁灰岩与白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生物礁 沉积学 西沙群岛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寒武纪系列生物群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元龙 袁金良 +3 位作者 朱茂炎 黄友庄 杨瑞东 郭庆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5-246,共2页
由牛蹄塘组生物群、台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组成贵州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牛蹄塘组生物群由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于1998年在贵州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页岩中发现,计有海绵、节肢、刺细胞、软体等动物、藻... 由牛蹄塘组生物群、台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组成贵州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牛蹄塘组生物群由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于1998年在贵州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页岩中发现,计有海绵、节肢、刺细胞、软体等动物、藻类等化石14属。台江生物群位于台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寒武纪 生物群 古生物 研究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石阡志留纪最早期生物礁的形态学和古生态学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超 李越 +1 位作者 于深洋 毛颖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8-989,共12页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的基本条件,南陆北海的古地貌塑造了礁体各亚相的展布方式,礁灰岩南北延伸出露宽度约为150m,最大保存厚度约为20余米,形态学上呈现点礁特征。棘屑滩之上的珊瑚-层孔虫格架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属全球志留纪最常见的礁灰岩类型;南侧为礁后薄层棘屑滩堆积;礁核部位的大量珊瑚-层孔虫原地生长格架具有抗浪性,并障积不同粒度的壳相化石和内碎屑颗粒,有利于加速沉积形成块状礁灰岩和正向地貌;礁体北端为薄层生屑灰岩夹少量粉砂-泥质薄层的礁前沉积区;礁顶薄层灰岩中粉砂质-泥质成分逐渐取代珊瑚-层孔虫格架岩,相变为雷家屯组下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海水浑浊度增高是终止生物礁群落栖居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亚相 香树园组 志留系 石阡 黔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革 郑少林 +5 位作者 姜剑红 何承全 尹德顺 朴太元 周其道 赵熙凤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共3页
近年来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沟鞭藻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为确认城子河组及其下伏滴道组、上覆穆棱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生物地层研究,恢复晚中生代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理格局,为扩大... 近年来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沟鞭藻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为确认城子河组及其下伏滴道组、上覆穆棱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生物地层研究,恢复晚中生代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理格局,为扩大找煤远景等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盆地 早白垩世 生物地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凯里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生物组成、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谢小敏 腾格尔 +3 位作者 秦建中 张庆珍 边立曾 尹磊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m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 贵州凯里麻江地区羊跳剖面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了一套3.2m厚的硅质岩系。通过对其进行高频逐层采样68件,根据沉积环境-生物组成-烃源岩形成的思路,精细分析了生物组成及有机碳TOC含量,进而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剖面生物组成多样,包括有浮游藻、底栖宏观藻、疑源类、海绵骨针、须腕动物蠕虫等,并可归纳为三大类生物微相: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其它生物类型。不同藻类体和不同疑源类所反映的水体深度特征显示,该套烃源岩沉积经历了先水进后水退的过程,水体深度最深时期,底栖红藻和Heliosphaeridium longum-Asteridium tornatum疑源类组合发育,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较高(TOC平均值为4.73%,最高可达13.97%),说明利于烃源岩发育。总体而言,不同生物微相烃源岩TOC含量不同,底栖藻类(平均值3.50%)>浮游藻类(平均值1.46%)>其它生物类(平均值<1.0%)。而须腕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的发现反映了热液环境,受热水事件影响强烈的样品TOC最低(TOC含量为0.90%和0.94%),说明热液活动强烈对烃源岩发育可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硅质岩系 生物组成 生物微相 沉积环境 烃源岩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白茅属Imperata Cyrillo(禾本科)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冷琴 杨雅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3-715,共13页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 射线能谱分析技术、冰冻切片制片技术、蒽酮定糖法、Lowry氏基本测蛋白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方法或技术对国产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inn.)Beauv.、丝茅I.koenigii(Retz.)Beauv.、黄穗茅I.flavid...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 射线能谱分析技术、冰冻切片制片技术、蒽酮定糖法、Lowry氏基本测蛋白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方法或技术对国产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inn.)Beauv.、丝茅I.koenigii(Retz.)Beauv.、黄穗茅I.flavidaKeng的部分形态解剖学、生物化学及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茅、丝茅、黄穗茅的叶均具有典型的禾本科黍型叶的形态解剖特征.(2)白茅、丝茅、黄穗茅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较为一致.根据硅质乳突和泡状细胞的分布和特征,可将本属叶表皮分成三种类型,但此区分分类意义及环境指示意义均不大.(3)丝茅地下茎在形态解剖学特征上是其根和茎之间的过渡类型.(4)黄穗茅春夏季节地下茎含糖量和叶片含蛋白量均高于丝茅,其作为饲料的可开发性较之丝茅为强.(5)黄穗茅和丝茅叶片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相似,各化合物的含量也大致相当.其中的杨梅黄酮/杨梅树皮素迄今为止还未在除本属以外的禾本科植物中发现.(6)丝茅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作为极贫瘠土壤的改良植物和江、海堤固堤植物等具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茅属 禾本科 形态解剖学特征 生物化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微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隆1井中上奥陶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界线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习尧 祁玉平 +1 位作者 钱一雄 陈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6-474,共9页
塔中地区古隆1井中晚奥陶世处于台缘斜坡带,地层发育齐全,奥陶系划分为3统5组,自上而下为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蓬莱坝组。在恰尔巴克组及一间房组分别获得了Pygouds anserinus与P.serra牙形石带,依此将中上奥陶... 塔中地区古隆1井中晚奥陶世处于台缘斜坡带,地层发育齐全,奥陶系划分为3统5组,自上而下为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蓬莱坝组。在恰尔巴克组及一间房组分别获得了Pygouds anserinus与P.serra牙形石带,依此将中上奥陶统界线划在5875 m,两统之间不存在任何地层缺失或不整合面。认为碳酸盐岩台地上的良里塔格组在古隆1井相变为191 m厚的泥岩夹灰质泥岩,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一套空白反射,横向较好追踪与对比;指出了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在平面展布上具有同步性,卡塔克隆起主体上缺失,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低洼处或在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隆1井 牙形石 中上奥陶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库斯海脊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维林 金翔龙 +1 位作者 钟石兰 初凤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4-180,共7页
关键词 马尔库斯海脊 富钴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化石昆虫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8
作者 顾俊杰 岳艳丽 +2 位作者 温万成 宗立一 任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自林启彬先生1978年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昆虫至今,中国学者共发表20余篇分类学论著,描述鉴定我国古生代昆虫共61种,归属于9目(总目)。这些标本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等9省区,其中石炭纪47种,二叠纪14种。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现的古... 自林启彬先生1978年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昆虫至今,中国学者共发表20余篇分类学论著,描述鉴定我国古生代昆虫共61种,归属于9目(总目)。这些标本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等9省区,其中石炭纪47种,二叠纪14种。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化石昆虫属种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地质年代,总结了国内古生代化石昆虫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关于化石昆虫普遍存在的脉序差异问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高级阶元的建立应更加慎重。研究表明我国古生代昆虫已经高度分异,古翅类、新翅类均已出现,且代表着有翅昆虫辐射演化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昆虫 有翅昆虫 分类 古生代 石炭纪 二叠纪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42
19
作者 沙金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95-101,共7页
巴列姆期的菊石、巴列姆期—阿尔必期的海相双壳类、早白垩世的沟鞭藻、放射虫和有孔虫等的发现 ,均证实了黑龙江东部含煤地层龙爪沟群、鸡西群和大架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鸡西群中含有热河或威替姆动物化石群中常见的双壳类... 巴列姆期的菊石、巴列姆期—阿尔必期的海相双壳类、早白垩世的沟鞭藻、放射虫和有孔虫等的发现 ,均证实了黑龙江东部含煤地层龙爪沟群、鸡西群和大架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鸡西群中含有热河或威替姆动物化石群中常见的双壳类化石 ,这一事实似乎暗示着中国热河或俄罗斯威替姆动物化石群为早白垩世时代。早白垩世 ,特别是巴列姆期—阿尔必期 ,沿大架山—云山—虎林-裴德—鸡西一线北东东方向存在着一条向东 (古太平洋 )开口 ,但由东向西变浅的狭长海湾。多次海侵和海泛沿着这一海湾由东向西至鸡西后向南和向北 ,并可能向西扩散。正是这一海湾和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东北地区的早白垩世的气候、地理、生物群落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早白垩世 生物地层学 龙爪沟群 鸡西群 生物化石 热河动物化石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苦槠+白栎灌丛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光富 宋永昌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采用直接收获法研究了浙江天童地区苦槠 +白栎次生灌丛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该区次生灌丛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 1 6.77t/ hm2 ,还不到常绿阔叶林幼林生物量 (地上部分 )的 1 / 3。次生灌丛生物量的分布 ,从群落层次上看 ,主要... 采用直接收获法研究了浙江天童地区苦槠 +白栎次生灌丛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该区次生灌丛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 1 6.77t/ hm2 ,还不到常绿阔叶林幼林生物量 (地上部分 )的 1 / 3。次生灌丛生物量的分布 ,从群落层次上看 ,主要集中于灌木层 ;从垂直高度上看 ,主要分布在 0~ 4m之间 ;从种类组成上看 ,主要分布于苦槠、白栎、山矾、茅栗等优势种中。根据生物量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生灌丛群落 天童地区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