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冬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苦创业,催人奋进的五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展史 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 土壤学家 土壤圈层概念 “土壤与环境质量” 土壤肥力 土壤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溶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纪念马溶之教授诞辰100周年
3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1-684,共4页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家 土壤地理学 地理学家 土壤科学 实践活动 第一代 感染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给土壤研究的启示——祝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鸿昭 高以信 +3 位作者 王浩清 杨苑璋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4-779,共6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土壤专业考察为例,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几批土壤工作者为揭开青藏高原高山土壤奥秘的艰辛历程、科研成果和对推动土壤科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文章最后从青藏高原综考实践中引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综合考察 土壤研究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参加工作60年——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60周年有感
5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7-963,共7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培育土壤科学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值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自己在土壤研究所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研究、科研业绩、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培育土壤科学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值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自己在土壤研究所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研究、科研业绩、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究所管理等工作情况,系统地总结了自己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发展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经济建设所作过的贡献。同时,从工作经历中,提出了自己60年科研生涯最深的四条人生感悟,以激励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树立理想、创新信念,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为创建现代土壤科学和土壤所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研究所 发展阶段 工作回顾 人生感悟 6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苦创业,改革发展,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六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60周年
6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7-773,共7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土壤所的建设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推进与发展,并在我国土壤学科建设及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回顾了土壤研究所分别在建所开创期(1953—1965年)、奠基推动期(1965—198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土壤所的建设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推进与发展,并在我国土壤学科建设及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回顾了土壤研究所分别在建所开创期(1953—1965年)、奠基推动期(1965—1983年)、改革发展期(1983—2000年)、开拓创新期(2001至今)4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高度总结出土壤研究所发展的核心、重要战略、根本动力、支撑保障、根本保证及存在问题。同时,深切缅怀了先辈们为中国土壤科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前辈们艰苦创业、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最后,希望全所同志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时刻把握研究所的发展机遇,认真实现土壤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和"一三五"规划的目标,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彰显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研究所 发展历程 缅怀先辈 6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空间土壤推测与土壤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7
作者 解宪丽 夏成业 +3 位作者 殷彪 李安波 李开丽 潘贤章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8,共15页
土壤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合体。早期的数字土壤制图研究主要关注水平方向的土壤空间变异和制图,对垂直方向空间变异和土壤三维制图考虑较少。近年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和对地观测与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壤三维空间数据获... 土壤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合体。早期的数字土壤制图研究主要关注水平方向的土壤空间变异和制图,对垂直方向空间变异和土壤三维制图考虑较少。近年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和对地观测与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壤三维空间数据获取、三维空间推测、三维数据模型、三维模型构建和可视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对三维空间土壤推测与土壤模型构建的已有方法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三维数字土壤制图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建议。以三维土壤制图、三维GIS、三维数据模型、三维地质建模、三维可视化、土壤空间变异、空间推测、克里格插值、土壤-景观分析、深度函数、机器学习、地统计学、随机模拟等为关键词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基于相关度、引用率和文献来源等因素进一步筛选出重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了土壤空间变异性、三维空间土壤推测、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和三维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的现有研究体系,对各种三维推测和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作出评价。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垂直方向土壤数据稀少、土壤三维推测精度低、三维模型质量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 土壤空间变异性 土壤空间推测 三维数据模型 三维模型构建 数字土壤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影响土壤中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机制及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怡 方国东 +2 位作者 陈文涛 陈宁 刘翠英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64,共7页
小分子有机酸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对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循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乃至土壤生态功能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自由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元素平衡调节,影响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近年来,小分子有机酸对自由基... 小分子有机酸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对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循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乃至土壤生态功能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自由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元素平衡调节,影响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近年来,小分子有机酸对自由基生成机制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小分子有机酸和土壤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来源、种类及在土壤中的作用,围绕小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活性氧自由基的影响展开论述,进一步探究了此过程对污染物转化、元素循环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小分子有机酸调控土壤自由基过程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分子有机酸 自由基 污染物降解 络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9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万年 杨子 +5 位作者 严玉鹏 王小明 殷辉 徐仁扣 谭文峰 冯雄汉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7,共14页
有机磷作为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化过程在全球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有助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高效利用与管理。土壤有机磷矿化机制主要关注由能量需求驱动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氧化的生物矿化,以及植... 有机磷作为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化过程在全球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有助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高效利用与管理。土壤有机磷矿化机制主要关注由能量需求驱动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氧化的生物矿化,以及植物对磷养分需求驱动的磷酸酶介导有机磷水解的生化矿化。近年来,非生物矿化尤其是矿物表面催化水解矿化机制及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和氮等生源要素与土壤有机磷矿化密切相关,其中碳通过有效驱动微生物对有机磷进行矿化,而氮则通过酶代谢的方式实现,二者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此外,不同农艺措施(如施肥方式、耕作方式、施用生物炭等)、土壤理化性质(如pH、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通气状况等)、微生物生物量、土壤CO_(2)浓度、植被、污染物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土壤有机磷矿化并产生相应的环境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矿化研究进展,归纳了有机磷矿化的土壤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途径,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磷循环 磷酸酶 矿化过程 磷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农场尺度土壤属性数字制图方法对比研究
11
作者 王奇 王世航 +4 位作者 陶勤 刘峰 宋效东 赵明松 徐胜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0-444,共15页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友谊农场核心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遥感指数等环境变量,运用普通克里格(OK)、地理加权回归(GWR)、随机森林(RF)和随机森林–普通克里格(RF-OK)4种代表性数字土壤制图模型,对示范区表层土壤p H、土...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友谊农场核心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遥感指数等环境变量,运用普通克里格(OK)、地理加权回归(GWR)、随机森林(RF)和随机森林–普通克里格(RF-OK)4种代表性数字土壤制图模型,对示范区表层土壤p H、土壤有机质(SOM)和土壤全氮(TN)进行空间预测制图,并根据模型精度选择最优模型绘制出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图。结果表明:(1)示范区表层土壤p H、SOM和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63、42.26 g/kg和1.94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3.67%、29.50%和31.98%,均属于中等程度空间变异;(2)对比4种模型精度指标,RF-OK模型对示范区p H和SOM的预测性能表现最佳(R^(2)=0.83,CCC=0.84,RMSE=0.41和R^(2)=0.72,CCC=0.68,RMSE=7.36 g/kg);RF模型对TN的预测性能最佳(R^(2)=0.59,CCC=0.68,RMSE=0.36 g/kg);(3)示范区3种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4种模型预测的土壤p H、SOM和TN空间分布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将不仅为示范区精准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数字土壤制图在实际应用中预测方法的选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数字土壤制图 随机森林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姜贵达 张宁 +5 位作者 赵玲 舒英格 滕应 骆润来 马文亭 骆永明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17,共8页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很好地解决了原位化学氧化在污染修复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缓释型氧化剂的制备方法,评述了缓释型氧化剂的释放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缓释技术在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效果,并针对缓释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 土壤 地下水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高照 景元书 +6 位作者 高晨 蒋一飞 贾仁浩 刘正国 张子杰 李晓鹏 刘建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6,共8页
为验证经验性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典型东北黑土的原状土和填装土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10种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Fredlund-Xing、Logistic、Kosugi、Gompertz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荷载... 为验证经验性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典型东北黑土的原状土和填装土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10种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Fredlund-Xing、Logistic、Kosugi、Gompertz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荷载压力-土壤孔隙比数据,其R^(2)均大于0.998,RMSE均小于0.004,可用于拟合土壤压实曲线。其中5参数的Fredlund-Xing模型效果最佳,R2>0.998,RMSE<0.003,推荐在实际研究中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压实过程定量模拟和压实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压实曲线 参数模型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评估和本土化参数推导广东省土壤中甲醛筛选值研究
14
作者 刘劲铭 董敏刚 +6 位作者 谭海剑 李婧 韩璐 陈梦舫 谷涵远 程媛媛 江锟鋙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4-1637,共14页
广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涉甲醛工业场地聚集地,含甲醛废水的不规范排放或泄漏导致土壤甲醛污染问题突出,然而,国家尚未出台针对土壤甲醛污染的筛选值标准,限制了监管部门对甲醛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为此,本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本土化参... 广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涉甲醛工业场地聚集地,含甲醛废水的不规范排放或泄漏导致土壤甲醛污染问题突出,然而,国家尚未出台针对土壤甲醛污染的筛选值标准,限制了监管部门对甲醛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为此,本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本土化参数,结合蒙特卡洛概率模型,推导了甲醛在一类用地和二类用地中的土壤筛选值范围,并对实际污染场地的监测数据进行了风险评估与统计模拟。结果表明: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结果分析,广东省土壤中一类用地和二类用地甲醛筛选值的概率分布范围分别为1.8~137.8和0.5~469.9 mg/kg,基于95%置信下限,一类用地和二类用地甲醛筛选值分别为35.0和68.3 mg/kg,均高于基于确定性方法推导筛选值(分别为32.7和59.5 mg/kg)。土壤甲醛筛选值主导暴露途径是吸入表层和下层土壤室外气态污染物。一类用地中敏感性较高的参数为成人室外暴露频率(EFO_(a)),二类用地中为成人暴露周期(ED_(a))、成人室外暴露频率(EFO_(a))和成人室内暴露频率(EFI_(a))。通过对实际污染场地分析发现,实施自然衰减管控措施后,一类用地和二类用地土壤甲醛暴露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概率分别从初始的49.3%和74.3%升至99.7%和99.9%。研究显示,基于概率性评估和本土化参数推导的筛选值相比确定性方法略微宽松,更符合广东省暴露特征。吸入室外气态污染物相关参数的高敏感性确定了该途径对于土壤甲醛暴露的主导性,同时,概率评估风险表征方法验证了管控措施对于土壤甲醛污染控制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研究通过结合广东省地方性参数和蒙特卡洛概率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广东省本土化的土壤甲醛筛选值,可为地方政府在甲醛污染场地的初步风险筛查和管控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蒙特卡洛 土壤筛选值 污染场地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腐殖质材料土壤改良的设施姜地青枯病防治研究
15
作者 朱良辉 张丛志 +2 位作者 潘慧 王红叶 张佳宝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有机物料(CK)、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MT)、施用有机肥(OF),探究天然腐殖质材料对连作姜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组成和生姜青枯病病情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T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物理结构,与C...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有机物料(CK)、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MT)、施用有机肥(OF),探究天然腐殖质材料对连作姜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组成和生姜青枯病病情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T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物理结构,与CK相比,容重从1.35 g/cm^(3)降至1.16 g/cm^(3),降低了14.1%;同时大团聚体含量得到显著提高,MT处理中>2 mm团聚体含量提高了56.8%,2~0.25 mm团聚体含量提高了59.6%。在扩充养分库容上,MT和OF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同时,MT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 H。此外,与CK处理相比,MT处理显著增产155%。土壤理化性质与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指标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CK处理相比,MT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α、β多样性,其细菌群落变化主要由全氮和0.25~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驱动。细菌共现网络发现,天然腐殖质材料能够促进土壤中细菌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中细菌网络的模块多样性,强化细菌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生姜病情指数主要与Peribacillus_31373、Gaiella、AG11细菌直接相关,本试验中天然腐殖质材料处理主要通过影响Peribacillus_31373、Gaiella、AG11细菌进而抑制青枯病发病情况。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能有效改善设施姜地物理结构变劣、养分库容减小的问题,提高生姜产量,并显著缓解生姜青枯病的发病情况,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养分指标、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中重要菌属的丰度来抑制青枯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青枯病 设施蔬菜 天然腐殖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障碍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6
作者 于秀春 孙仲秀 +3 位作者 姜荧荧 段斯译 杨顺华 王秋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9,共12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土壤障碍层严重影响粮食产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利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系统分析了区域内土壤障碍层类型、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带来的农业利用问题,总结了现阶段土壤障碍层...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土壤障碍层严重影响粮食产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利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系统分析了区域内土壤障碍层类型、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带来的农业利用问题,总结了现阶段土壤障碍层的改良措施,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深化对土壤障碍层发育机理、形成和演变过程的理解和理论总结,为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提供科学依据,这在土壤发生学、分类学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区域特性,构建黑土区土壤的定量分类与分区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良与分区利用策略,为建立和完善东北黑土区土壤障碍层的改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土壤障碍层 形成过程 改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环境基准研究
17
作者 毛娟 唐伟 +5 位作者 王东哲 宋静 于泓 李敏敏 魏恒 骆永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7-1587,共11页
地质高背景是云南省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制定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Cd)环境基准值,该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为研究区域,旱稻为供试作物,采集具有一定pH和Cd含量梯度... 地质高背景是云南省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制定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Cd)环境基准值,该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为研究区域,旱稻为供试作物,采集具有一定pH和Cd含量梯度的自然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并同步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建立了基于土壤总Cd、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和化学提取态Cd在土壤-旱稻体系中的迁移预测模型,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反推得到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Cd环境基准值,最终通过野外土壤-旱稻成对数据对基准值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总Cd和化学提取态Cd,DGT测定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对旱稻籽粒Cd含量的预测效果最好(模型拟合优度R^(2)=0.91);结合土壤pH后,基于土壤总Cd、硝酸提取态Cd(HNO_(3)-Cd)及BCR连续提取法第一步提取态Cd(F1-Cd)均能较好地预测旱稻籽粒Cd含量,拟合优度R^(2)分别为0.75、0.72和0.75。当土壤pH分别为5.0、5.5、6.0、6.5、7.0和7.5时,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总Cd基准值分别为1.12、1.70、2.58、3.92、5.96和9.06 mg/kg,对应的HNO_(3)-Cd基准值分别为0.26、0.45、0.79、1.38、2.42和4.23 mg/kg,随土壤pH增加,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总Cd和HNO_(3)-Cd基准值均呈幂函数上升。通过野外成对样品进行验证,现行土壤总Cd风险筛选值对研究区域旱稻种植较为保守(保守率为82.8%)。研究显示,基于土壤总Cd及HNO_(3)-Cd推导的基准值能够较好地保护当地旱稻安全生产,可为地质高背景区农用地安全利用提供参考。受限于样本数量,未来仍需对基准值的适用性开展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高背景土壤 镉(CD) 旱稻 土壤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微塑料老化和降解的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申保收 马源 +4 位作者 郭忠明 杨杰 涂晨 屈建军 骆永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86,共17页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机械破碎、热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技术;而生物降解依据不同生物类型可分为微生物降解、酶降解、动物降解等技术。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微塑料降解技术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追踪并介绍了目前最新微塑料联合降解技术及其原理。最后,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为全面了解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对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研究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鹏杰 杜彦锫 +3 位作者 夏冰 仇浩 吴龙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55,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自带分析工具、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1年间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的... 为全面了解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自带分析工具、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1年间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该方向的发文量逐年稳步增长,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研究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主要研究学科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土壤胶体颗粒粒径分级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土壤胶体的释放、沉积及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和“土壤胶体颗粒的迁移机制与迁移模型研究”为主要的研究主题,人工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行为、迁移转化以及生物有效性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利用场流分离技术结合单粒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探讨土壤胶体与人工纳米颗粒之间发生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对人工纳米颗粒迁移归趋与环境命运的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重金属 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我国土壤镉环境基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昌峰 周志高 +2 位作者 王玉荣 张桃林 王兴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土壤镉(Cd)污染的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尚缺乏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Cd环境基准。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外关于土壤Cd的生态毒性研究,收集并筛选基于我国土壤的Cd毒性效应数据,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并结合Cd的生态毒性预测模型,推导... 土壤镉(Cd)污染的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尚缺乏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Cd环境基准。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外关于土壤Cd的生态毒性研究,收集并筛选基于我国土壤的Cd毒性效应数据,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并结合Cd的生态毒性预测模型,推导不同用地方式下的土壤全量和EDTA提取态Cd生态安全环境基准。共收集与筛选出包含13个物种或生态过程的126个土壤Cd生态毒性数据,其中陆生植物毒性数据60个(6个物种)、无脊椎动物毒性数据39个(3个物种)、生态过程毒性数据27个(4种指标)。土壤Cd生态毒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Cd生态毒性的最重要因子。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商服及工业用地不同土壤pH值范围的土壤全量Cd生态安全基准分别为1.91~5.25、3.94~11.1、7.59~22.0和10.5~30.8 mg·kg^(-1),基于EDTA提取态Cd的生态安全基准分别为1.13~3.12、2.34~6.62、4.51~13.1和6.24~18.4 mg·kg^(-1)。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态毒性 物种敏感性分布 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