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耐蚀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一帆 施兵兵 +3 位作者 李大刚 万俐 徐飞 陶保成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16-20,共5页
经AMT复合物处理的青铜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膜,通过电化学方法、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和盐水浸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蚀性优于AMT和BTA在青铜上形成的膜。AMT复合物已应用于战国时期青铜文物保护中,使青铜文物呈现“不改变文物原... 经AMT复合物处理的青铜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膜,通过电化学方法、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和盐水浸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蚀性优于AMT和BTA在青铜上形成的膜。AMT复合物已应用于战国时期青铜文物保护中,使青铜文物呈现“不改变文物原貌”的要求,并将此青铜文物置于冷热和干湿的环境下,历经4a观察,未发现任何变化。此外,通过XPS、AES和STM分析表明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上形成保护膜的结构为Cu|Cu2O|Cu+AMT,并由STM分析观察得到膜的微观结构特征是由一种结构单元呈线性,各线型结构单元之间是相互平行或呈一定角度排列在青铜表面上,且层与层之间是交错排列的致密的有机络合聚合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疏基噻二唑 青铜文物 文物 AMT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明城墙植被考察暨城墙本体生态评估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笑梅 秦晓颖 +4 位作者 师昊 刘璟文 钱海莉 万俐 刘亚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761-15763,共3页
采用踏勘的方式详细调查了南京现存明城墙中5段的墙体植物类群,发现共计60科、93属、99种植物,其中菊科和禾本科出现最多。墙体植物的特点是耐旱、早熟,种子能够进入墙体缝隙中发育生长,根系能分泌酸性物质以从墙体砖块中获取营养。各... 采用踏勘的方式详细调查了南京现存明城墙中5段的墙体植物类群,发现共计60科、93属、99种植物,其中菊科和禾本科出现最多。墙体植物的特点是耐旱、早熟,种子能够进入墙体缝隙中发育生长,根系能分泌酸性物质以从墙体砖块中获取营养。各段明城墙植被均有差异,人为干扰对明城墙植物类群有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城墙上生长的植物对城墙有巨大危害,尤其是植物根系对墙体破坏严重,并据此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理建议,以期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明城墙 墙体植物 古建筑保护 垂直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战国兽首鼎的保护修复 被引量:1
3
作者 潘炼 杜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427-428,285,共3页
对残损文物进行修复是文博工作的重要内容。战国兽首鼎的修复过程经过了补配缺块、焊接、填缝、处理粘贴面、翻制纹饰、雕刻纹饰、补配鼎耳鼎足、着色八个环节。修复后的战国兽首鼎造型精美,再现了原残损文物的独特形制。通过修复,还原... 对残损文物进行修复是文博工作的重要内容。战国兽首鼎的修复过程经过了补配缺块、焊接、填缝、处理粘贴面、翻制纹饰、雕刻纹饰、补配鼎耳鼎足、着色八个环节。修复后的战国兽首鼎造型精美,再现了原残损文物的独特形制。通过修复,还原残损青铜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对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兽首鼎 文物修复 意义 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瑞亮 金正耀 +3 位作者 陈彪 田建花 万欣 李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8-625,共8页
东大杖子墓地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等级极高的战国时期墓地,自发掘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墓葬以及随葬品类型学、文化性质等方面,缺乏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研究。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东大杖子墓地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等级极高的战国时期墓地,自发掘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墓葬以及随葬品类型学、文化性质等方面,缺乏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研究。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表面电离型固体质谱仪对该墓地出土的7件青铜样品进行了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成分测试结果显示7件样品中有4件为铅锡青铜,2件为锡青铜,1件未知,器物功用和合金性能基本相匹配;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部分器物的铜料不大可能来自内蒙古林西大井、辽宁红透山以及山西中条山等铜矿; 5件铅含量大于2%的样品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 685~17. 941、15. 530~15. 612、38. 080~38. 404,其铅料来自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的可能性极大。本研究有助于探索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同时为研究战国时期辽西与辽东半岛的金属资源贸易和流通以及辽东半岛资源开发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合金技术 矿料来源 青城子铅锌矿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扫描电镜-能谱仪 表面电离型固体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硫醇自组装膜对青铜的缓蚀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杜伟 李佳佳 +2 位作者 万俐 陈步荣 丁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249-3254,共6页
在乙醇体系中采用十八硫醇(ODT)在青铜表面制备自组装膜(SAMs),采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研究该膜在0.5 mol/LNaCl溶液中对青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ODT在青铜表面形成了SAMs,能够有效抑制青铜的腐蚀。随... 在乙醇体系中采用十八硫醇(ODT)在青铜表面制备自组装膜(SAMs),采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研究该膜在0.5 mol/LNaCl溶液中对青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ODT在青铜表面形成了SAMs,能够有效抑制青铜的腐蚀。随着成膜温度和ODT浓度的增高,ODT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和覆盖度提高。当ODT浓度为0.1 mol/L、成膜温度为60℃时,缓蚀效率为98.1%,覆盖度为98.7%;十八硫醇在青铜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硫醇 青铜 自组装膜 缓蚀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契丹族鎏金银马鞍的修复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炼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442-443,共2页
辽代契丹族鎏金银马鞍是我国马具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于年代久远,文物本体轻薄变形且纹饰丰富,修复难度较大。本文对此件鎏金银马鞍的修复进地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造型艺术 文物修复 辽代鎏金银马鞍 修复工艺 錾花纹 碳纤维内衬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