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身份、人生阅历与帝王愿景——基于北宋艺术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楚小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49,152,共22页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水平、美学风格与当时社会体制性因素及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不仅受到了北宋时期国家艺术体制、高等专业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深刻影响,而且反映了创作者的自我精神追求,展示了其极富韧性、坚持敢为的个人抱负和...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水平、美学风格与当时社会体制性因素及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不仅受到了北宋时期国家艺术体制、高等专业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深刻影响,而且反映了创作者的自我精神追求,展示了其极富韧性、坚持敢为的个人抱负和勇于担当、探索创新的艰辛过程,也形象映射了宋徽宗文治天下、江山永固的帝王愿景。通过考察画学的兴起与文化风尚,首所美术专业院校的招生与培养机制创新,实践中教育培养制度的完善与改进,王希孟攻读画学的学历培养路径,画学课业内容、德行规范与日常考核程序,综合文化课与专业技法课内容设置及考核标准,培养环节中的“升舍”晋级、综合评定及毕业去向、授官品级等重要节点,可还原出贯穿王希孟家庭出身、学习经历、毕业等级等人生经历的逻辑框架,形成围绕其身份及人生阅历的完整闭环。作为生动展示、真实还原此段历史的翔实注脚,王希孟的人生经历是个人努力、社会风尚、时代机遇等共同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艺术教育 画学 宋徽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抱石绘画美学风格创新的价值内涵
2
作者 楚小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2,共1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社会文化形态转型的重大历史过程中,傅抱石融汇中西、师法自然,以坚定的人民性实现艺术创作立场转换,以超越的现代性带动实现传统文化形态转型,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蕴含的创新性激发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社会文化形态转型的重大历史过程中,傅抱石融汇中西、师法自然,以坚定的人民性实现艺术创作立场转换,以超越的现代性带动实现传统文化形态转型,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蕴含的创新性激发中国传统绘画的创新创造本质,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凝练创作题材、组织作品内容和创造笔墨语言。在探索传统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傅抱石坚守了中华优秀传统,创新了绘画笔墨技法新程式,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吸纳了西方绘画技法的优秀营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实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精神内涵,领时代风气之先。傅抱石艺术创作思想中鲜明的现代性追求和富有创新创造性的笔墨语言实践,融会塑造了独特绘画美学风格,促使传统山水画创作形成了该时期特有的审美文化特征,推动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程式和绘画语言美学风范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抱石 现代性 笔墨语言 创新性 文化形态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