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初步体会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志坚 梁维邦 +4 位作者 蒋健 高下 倪红斌 韦永祥 傅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09-611,共3页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2008年4月-2009年3月共施行经鼻蝶垂体腺...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2008年4月-2009年3月共施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42例,其巾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3例,完全神经内镜手术12例,效果良好。现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和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肿瘤 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和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品一 黄丽丽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指由脑微循环(包括脑小血管或微血管)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的急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脑微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与栓塞、内皮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破坏、淀粉样蛋白沉积、血流低...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指由脑微循环(包括脑小血管或微血管)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的急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脑微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与栓塞、内皮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破坏、淀粉样蛋白沉积、血流低灌注及静脉胶原性疾病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脑小血管病的明确诊断依赖组织活检,但此时常常是疾病的终末期,且组织病理难以获得,故临床上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来获得诊断。本文就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分类、微循环相关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微循环检查方法进行阐述,以期寻找脑小血管病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脑微循环 血脑屏障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手术技巧与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5
3
作者 华逸 包春铭 +1 位作者 袁士龙 刘志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探讨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钛网颅骨修补术120例,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根据的病例及0.6~3年随访记录,总计发生各类并发症39... 目的:探讨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钛网颅骨修补术120例,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根据的病例及0.6~3年随访记录,总计发生各类并发症39例,其中感染3例,皮下积液27例,钛板外露4例,钛板边缘翘起2例,皮瓣坏死1例,癫痫2例。结论:使用三维数字成型钛网、及时处理头皮下积液、术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术中行硬脑膜悬吊、修补破裂硬脑膜等能有效减少或控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TNF-α诱导的HUVEC表达ICAM-1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施颖琦 于成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76-1480,共5页
目的 :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炎症的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可诱导内皮细胞ICAM-1的过度表达。本研究通过姜黄素干预人脐... 目的 :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炎症的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可诱导内皮细胞ICAM-1的过度表达。本研究通过姜黄素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观察姜黄素是否能够影响TNF-α诱导ICAM-1的表达。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获取HUVEC进行原代培养,取第3~5代的细胞,并将其分成3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TNF-α组,加入10 ng/ml TNF-α干预3 h;姜黄素组,先加入10μmol/L姜黄素干预2 h,再加入10 ng/ml TNF-α干预3 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HUVEC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量;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3组细胞表达ICAM-1的荧光强度;Real-time PCR技术检测3组细胞中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①流式细胞检测发现,TNF-α组中HUVEC表面ICAM-1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88.69±3.14)%vs(9.82±1.21)%,P〈0.01];姜黄素组中ICAM-1表达[(41.85±8.39)%]较TNF-α组明显下降(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免疫荧光检测也显示,TNF-α组中HUVEC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姜黄素组ICAM-1的表达强度较TNF-α组减弱。③Real-time PCR显示,TNF-α组中ICAM-1 mRNA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34.70±14.99 vs 1.03±0.26,P〈0.05);姜黄素组中ICAM-1 mRNA表达(15.34±8.42)较TNF-α组下降(P〈0.01),比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表面ICAM-1蛋白的表达,这与其能够抑制细胞内ICAM-1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对猪肝细胞分泌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影响
5
作者 韩冰 施晓雷 +5 位作者 肖江强 张悦 褚薛慧 顾劲扬 顾忠泽 丁义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9-614,共6页
探讨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对肝细胞的PERV分泌量以及其感染性的影响。将新鲜分离的猪肝细胞接种于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或普通条件下连续培养7 d,分为实验组(Nano组)和对照组(Hep组)。每天收集培养液检测逆转录酶(RT)活性,并通过RT-PCR和实... 探讨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对肝细胞的PERV分泌量以及其感染性的影响。将新鲜分离的猪肝细胞接种于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或普通条件下连续培养7 d,分为实验组(Nano组)和对照组(Hep组)。每天收集培养液检测逆转录酶(RT)活性,并通过RT-PCR和实时定量PCR测定PERV 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PERV gag 30蛋白含量。细胞培养液体外孵育HEK293细胞以测定其感染性。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RT活性以及western blot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体外培养10 h和2 d出现PERV分泌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除第6 dPERV RNA水平和第5 d蛋白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体外感染实验无HEK293细胞感染。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会延长猪肝细胞的PERV分泌时间但对分泌量以及体外感染性并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生物人工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 猪肝细胞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生物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涂兆珍 郑曼 +3 位作者 汪小海 张萍 徐鑫 黄长高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择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AHHD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20 ml/kg羟乙基淀粉130/0.4,30 min内输完。分别在AHHD后(...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择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AHHD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20 ml/kg羟乙基淀粉130/0.4,30 min内输完。分别在AHHD后(H组)和诱导后30 min(C组)恒速输注丙泊酚6 mg.kg-1.h-1。记录丙泊酚输注后0、1、2、4、10、15、20、25、30、35、45 min采集桡动脉血3 ml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检测两组诱导后、输注丙泊酚前和输注丙泊酚45 min后的Hb及Hct。结果 H组患者稀释后为中度血液稀释状态。H组输注丙泊酚后各时点血药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AHHD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降低,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丙泊酚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恒速输注 丙泊酚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精神狼疮自身免疫发病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谢长好 廖翔 +1 位作者 孙凌云 邓国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多系统损害,累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精神狼疮。神经精神狼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机制参与其发病,一是...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多系统损害,累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精神狼疮。神经精神狼疮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机制参与其发病,一是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脑血管损害;二是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血管炎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抗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