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撑棒技术在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冠状面失衡和骨盆倾斜脊柱侧凸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徐辉 汤子洋 +7 位作者 胡宗杉 钱至恺 凌宸 许彦劫 孙旭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评价应用支撑棒(kickstandrod,KR)技术的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有严重冠状面失衡(coronal imbalance,CI)和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脊柱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 目的:评价应用支撑棒(kickstandrod,KR)技术的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有严重冠状面失衡(coronal imbalance,CI)和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脊柱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脊柱-骨盆融合手术)治疗的45例伴严重CI和P0的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性6例,女性39例,年龄51.2±17.5岁(12~73岁),随访时间16.4±5.3个月(11~26个月)。按骨盆固定的方式将使用经S2骶髂螺钉(S2 alar-iliac,S2AI)而未应用支撑棒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人非KR组(25例),将使用支撑棒内固定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人KR组(20例)。术前、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0A)、侧凸Cobb角、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和骨盆入射角(pelvie incidence,PI),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丢失率,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P0A、CBD、LFC和P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OA、CBD、LFC术后7d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KR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后7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KR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POA出现明显矫正丢失(P<0.05)。KR组和非KR组患者术后P0A的矫正率分别为(66.9±13.4)%和(44.2±23.4)%,CBD的矫正率分别为(58.5±20.9)%和(42.9±20.9)%,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影像学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KR组1例发生断棒,非KR组3例发生术后CI,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结论:对于合并严重CI和P0的脊柱侧凸患者,与传统骨盆固定方式相比,应用KR技术的后路矫形脊柱-骨盆融合手术可以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维持良好的骨盆水平和冠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骨盆倾斜 冠状面失衡 支撑棒技术 骨盆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东岳 胡宗杉 +1 位作者 刘臻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中约有5~10人患病[1、2]。CS的Winter经典分型根据畸形的特点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体形成障碍,形成楔形椎、半椎体或蝴蝶椎等椎体发育不良畸形;Ⅱ型,椎体分节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畸形 半椎体 病因学研究 形成障碍 分节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长志 孙旭 +3 位作者 王斌 朱泽章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998,共8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人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 目的: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人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形态、姿势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木t检验对滑脱组和对照组以及滑脱组内低度发育不良亚组和高度发育不良亚组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滑脱组患者中,10例存在S1上终板拱顶样改变,6例L5椎体楔形变,9例L5-S1后凸成角畸形。其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和S1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骶骨形态也异于对照组,骶骨角和S1上角显著小于对照组,骶骨头端(S1)曲度减小,然而骶骨的整体后凸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Cobb法:50.1°±10.6°比18.1°±10.4°;Ferguson法:40.50±9.9。比23.1。±11.50)。滑脱组矢状面平衡显著大于对照组(46.5±42.3mm比-25.6+21.8mm),且其骨盆入射角、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滑脱组呈现出躯干明显前倾、骨盆后旋、骶骨直立的姿态。滑脱组中高度发育不良8例,低度发育不良5例。高度发育不良组与低度发育不良组相比.其滑脱程度、骶骨后凸角及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均显著增大[(67.3±18.6)%比(45.4±12.5)%;45.8°±8.4°比32.2°±5.1°:52.6±24.7mm比21.6±9.5mm(P〈0.05)。结论: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除腰骶局部发育不良外,骶骨呈明显后凸形态。因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和骶骨垂直化以代偿矢状面失衡,而这些异常形态受发育不良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滑脱症 发育不良 矢状面 骶骨形态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正楠 钱邦平 +3 位作者 黄季晨 邱勇 王斌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PSO治疗的30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其中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男2例,女3例,年龄54.6±7.2岁(48~67岁),2例患者存在术前吞咽困难,术前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发现4例患者存在轻度呼吸功能受限,1例患者合并重度呼吸功能不全伴肺动脉高压。PSO术中未对患者食管裂孔疝进行特殊处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患者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和术后在矢状位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入物高度、在横断面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面积,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结果:5例患者随访3~24个月(12.6±7.5个月)。术前GK为103.2°±19.9°,术后改善至48.2°±15.0°,末次随访时45.0°±11.9°;术前SVA为213.4±90.6mm,术后改善至68.2±36.0mm,末次随访为63.0±50.3mm,术后GK、SVA与术前比较有均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GK、SVA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疝入物高度为9.1±1.7cm,面积为73.0±39.3cm^(2),术后分别降至6.4±0.9cm和42.4±19.5cm^(2),术后疝入物高度和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及浅表或深部感染,且无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PSO术后脊柱畸形得以矫正的同时,食管裂孔疝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食管裂孔疝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麻醉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凌宸 刘臻 +8 位作者 毛赛虎 邱俊荫 胡宗杉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钱至恺 汤子洋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7-213,共7页
目的:探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并与侧块螺钉置钉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在我院分别使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入侧块螺钉行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5... 目的:探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并与侧块螺钉置钉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在我院分别使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入侧块螺钉行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54例患者,其中男44例,女10例,年龄42~79岁(58.3±9.3岁)。根据置钉种类不同分组:A组通过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C3~C7椎弓根螺钉,B组C3~C6徒手置入侧块螺钉,C7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两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颈后路血肿、严重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拔出等)情况,在拔除引流管后行颈椎CT平扫,根据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的程度,将置钉准确性分为4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无骨皮质的穿破为0级;螺钉穿破皮质<2mm,或小于螺钉直径的50%为1级;螺钉穿破皮质≥2mm且<4mm或大于直径的50%为2级;螺钉穿破皮质≥4mm或螺钉完全穿破皮质进入椎管内或椎动脉孔内为3级。根据侧块螺钉穿破椎体侧块的程度,参照上述分级标准记录侧块螺钉置钉精确性。将0、1级评价为螺钉位置满意,2、3级评价为螺钉误置,计算误置率(误置螺钉数/置钉总数×100%)。统计两组螺钉置入情况,比较两组C7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251±59min和235±56min)及术中出血量(521±200ml和448±2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47枚,其中螺钉位置满意239枚,螺钉误置8枚,误置率3.2%。B组共置入螺钉209枚,其中椎弓根螺钉52枚,螺钉位置满意50枚,螺钉误置2枚,误置率3.8%;置入侧块螺钉(C3~C6)157枚,螺钉位置满意144枚,螺钉误置3枚,误置率1.9%;A、B两组C7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与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均未出现严重伤口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颈后路血肿、螺钉拔出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安全有效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与传统侧块螺钉固定相比,并未显著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或围手术期螺钉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臂导航系统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置钉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对成人腰骶部峡部裂滑脱程度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孙旭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DSG滑脱分型中PI分组标准分为低PI组(PI<45°)、中PI组(45°~60°)和高PI组(PI>60°)。测量的参数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计算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下腰椎前凸角/LL)、PT/PI。采用单样本K-S检验本组患者PI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I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103例,年龄51.7±10.4岁(31~71岁)。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P=0.20),均值为59.9°±10.5°,低、中和高PI组分别有12(8%)、67(44%)和74(48%)例。低PI组滑脱率明显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而高PI组L5/S1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低PI组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均显著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1);而LDI明显高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高PI组SVA明显高于低PI组和中PI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I与滑脱率、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SVA成正相关,与LDI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低PI患者滑脱程度较轻,高PI患者腰骶部椎间隙塌陷、滑脱程度重,骨盆后旋导致下腰椎前凸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 骨盆入射角 滑脱程度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袁倚文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曾昌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 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平衡 腰骶骨盆参数 站立位 坐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融合节段选择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钱至恺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龄50~69岁(60.6±6.9岁)。按远端融合节段不同分为两组:融合至L5纳入A组(14例),融合至骨盆纳入B组(28例)。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和术前、术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I改变的差异,分析其与术前矢状面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冠状面Cobb角度、RK、内固定节段数、性别分布、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PI分别为46.4°±16.7°和44.1°±13.6°,无显著性差异(P=0.104)。B组患者术前PI为50.9°±13.6°,术后减少至44.0°±1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15例(53.6%)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PI减少大于5°。术前A组的PI-LL显著小于B组(P=0.015),而LL显著大于B组(P=0.032);两组术后PI改变(ΔPI)有统计学差异(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组ΔPI与术前PI(P=0.009)、术前LL(P=0.020)、术前PI-LL(P=0.0003)和术前PT(P=0.006)有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ΔPI=-3.117+0.201×术前PI-0.116×术前LL。结论: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中,远端融合至骨盆的患者相较于融合至L5的患者术后更有可能出现PI的显著性降低;融合至骨盆的患者术后PI的显著改变可能与术前较大的PI和术前更大程度的矢状位失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退变性 融合节段 骨盆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骨代谢动物模型建立与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昌伟 刘臻 +1 位作者 李劼 朱泽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2-686,共5页
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 GM)或其代谢产物对骨骼发育的作用被称为肠-骨轴(Gut-bone axis)。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对肠-骨轴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进行阐述,但由不同的动物模型或干预策略所得出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 GM)或其代谢产物对骨骼发育的作用被称为肠-骨轴(Gut-bone axis)。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对肠-骨轴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进行阐述,但由不同的动物模型或干预策略所得出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和干预策略是研究GM对骨骼发育影响的关键。该文对有关肠-骨轴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干预策略、结果评估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系统综述,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和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骨质疏松 肠-骨轴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H7基因突变致Laing远端肌病伴脊柱侧凸1例报道
11
作者 刘昌伟 刘臻 +3 位作者 许彦劼 胡宗杉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8-672,共5页
Laing远端肌病(OMIM:160500)是一种由编码骨骼肌和心室1型纤维的肌球蛋白重链7(recombinant myosin heavy chain 7,MYH7)基因(OMIM:160760)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远端肌无力病[1]。该疾病在国内少有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 Laing远端肌病(OMIM:160500)是一种由编码骨骼肌和心室1型纤维的肌球蛋白重链7(recombinant myosin heavy chain 7,MYH7)基因(OMIM:160760)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远端肌无力病[1]。该疾病在国内少有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MYH7基因突变所致的Laing远端肌病伴有脊柱侧凸的患者,择期行后入路胸腰椎融合及后入路腰骶融合术对脊柱进行矫形,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后入路 远端肌病 肌球蛋白重链 腰椎融合 基因诊断 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先天性关节挛缩症脊柱侧凸疗效的影响
12
作者 范昌盛 李劼 +3 位作者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分析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有先天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伴AMC脊柱侧凸的患者30例,其中... 目的:分析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有先天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伴AMC脊柱侧凸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32(15.9±5.8)岁。根据是否伴有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将患者分为异常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记录异常组患者椎体或椎管内异常的类型,比较两组患者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合仰卧位Bending片计算两组患者主弯柔韧度,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年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和腰椎前凸角(LL),计算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主弯矫正率。结果:在异常组中单纯分节不良10例(66.6%),分节不良合并脊髓拴系2例(13.3%),分节不良合并蛛网膜囊肿、单纯半椎体、单纯楔形椎各1例(6.7%)。两组间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发现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2例,胸腔积液及右侧臂丛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术中出现恶性高热及心搏骤停1例,术后发现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3例,胸腔积液及置钉失败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628)。两组患者术前主弯柔韧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年时的主弯侧凸Cobb、C7PL-CSVL、SVA、TK及L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和术后2年的主弯矫正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无明显影响,且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先天性关节挛缩症 分节不良 脊髓拴系 矫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三皮质螺钉斜向固定的影像学研究
13
作者 蔡银琦 胡宗杉 +7 位作者 汤子洋 徐辉 许彦劼 凌宸 刘昌伟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8-934,共7页
目的:通过模拟成人胸椎斜向置入三皮质螺钉,探究该钉道的影像学参数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胸椎CT平扫的成人影像学资料。选取无胸椎解剖学异常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5~68岁,平... 目的:通过模拟成人胸椎斜向置入三皮质螺钉,探究该钉道的影像学参数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胸椎CT平扫的成人影像学资料。选取无胸椎解剖学异常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5~68岁,平均40.0±11.6岁。在LightSpeed影像学工作站上模拟胸椎三皮质螺钉的斜向固定钉道(T2~T12):以椎弓根下1/3连线与上关节突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三皮质螺钉的进钉点,对其三维图像进行重建,以其为中心进行旋转切割,以得到最长与最宽的理想钉道。测量钉道的尾倾角、内聚角、钉道的长度。不同性别三皮质螺钉钉道参数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其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椎体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三皮质螺钉斜向固定钉道的长度从T2~T12依次增大,且每个椎体层面上男性钉道长度明显长于女性(P<0.05)。钉道最短为T2,在该节段上男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48.8±3.1mm,最短为40.2±1.8mm;女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45.5±2.3mm,最短为37.4±1.7mm。钉道最长为T12,在该节段上男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65.4±2.9mm,最短为54.5±2.1mm;女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61.6±2.2mm,最短为51.4±1.6mm。置钉角度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各胸椎椎体之间存在一定统计学差异。尾倾角从T2~T6/T7逐渐减小,从T6/T7~T12逐渐增大。最大尾倾角及最小尾倾角的最大值位于T12层面,平均值分别为46.1°±2.2°和25.4°±1.5°;最大尾倾角及最小尾倾角的最小值位于T6层面,平均值分别为39.3°±2.5°和19.6°±2.1°。最适尾倾角最大值位于T2,平均值为44.2°±2.5°;最适尾倾角最小值位于T7,平均值为36.7°±2.4°。内聚角除去最小内聚角大致呈递减趋势,最大内聚角和最适内聚角均为从T2~T12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内聚角各项最大值均位于T2节段,最大内聚角平均值为38.5°±4.0°,最小内聚角平均值为22.6°±2.6°,最适内聚角平均值为30°±2.4°。最大内聚角最小值位于T7,平均值为25.2°±2.4°;最适内聚角最小值位于T8,平均值为19°±1.4°;最小内聚角位于T12,平均值为12.9°±2.3°。结论:本研究成功模拟出成人胸椎三皮质螺钉的斜向置入,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该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皮质螺钉 斜向固定 CT测量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