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自然史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浩 钱邦平 +1 位作者 邱勇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6-860,共5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步累及中轴骨骼(脊柱),亦可累及外周关节[1、2]。AS的自然史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受任何临床干预,包括各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步累及中轴骨骼(脊柱),亦可累及外周关节[1、2]。AS的自然史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受任何临床干预,包括各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情况下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大多数AS患者在炎性疼痛时已接受各种治疗,很少有患者病程中未得到任何干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自然史 临床意义 影像学 非手术治疗 临床干预 炎性疾病 病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东岳 胡宗杉 +1 位作者 刘臻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中约有5~10人患病[1、2]。CS的Winter经典分型根据畸形的特点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体形成障碍,形成楔形椎、半椎体或蝴蝶椎等椎体发育不良畸形;Ⅱ型,椎体分节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畸形 半椎体 病因学研究 形成障碍 分节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江龙 朱泽章 +5 位作者 邱勇 刘臻 钱邦平 吴涛 伍伟飞 闫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6.0±3.1岁。年龄及性别叽配的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3~18岁,平均16.6±2.1岁。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lYF)和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并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统汁学差异(P〉0.05)。ALDH组矢状而TK(9.1°±7.0°)、LL(22.5°±12.2°)和SS(20.2°±6.2°)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4.8°±8.2°、47.8°±9.5°、32.5°±6.7°)(P〈0.05);ALDH组矢状面Prr(21.5°±613°)、SVA(一5.O±31.2mm)大于正常对照组(8.9°±7.3°、一18.7±18.6mm)(P〈0.05);ALDH组PI为41.2°±8.5°,对照组PI为42.2°±7.1°,两组问比较无统计学筹异(P〉0.05)。结论:ALDH患者Ⅳ值与正常青少年相近。与正常青少年相比,ALDH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骶骨垂直化、胸椎及腰椎生理曲度减小,这种矢状面异常町能是患者为了缓解疼痛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体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矢状面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投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出血情况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兴勇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的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的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7±12.7岁(18~65岁)。所有患者均记录术前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固定节段数及截骨部位;术中操作分为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分别记录各阶段的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术中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手术过程总出血量1869.2±378.5ml,暴露阶段出血116.6±52.5ml,置钉阶段出血236.4±91.1ml,PSO截骨阶段出血832.1±223.5ml,复位出血210.9±61.8ml,安装矫形棒阶段出血244.7±42.0ml,植骨闭合切口阶段出血228.5±46.1ml。其中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出血量分别占总出血量的6.2%、12.6%、44.5%、11.2%、13.0%及12.5%。结论: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出血主要在截骨阶段,此阶段应保证足够的血液灌注,以减少因脊髓低灌注而产生的神经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出血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矫形方法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兴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钱邦平 刘臻 郭倞 吕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前路松解术 Halo-股骨髁上牵引 后路矫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殷刚 邱勇 +4 位作者 黄爱兵 刘臻 李海波 孙光权 曹兴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1,I0001,共7页
目的: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0B)水平探讨核网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 目的: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0B)水平探讨核网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AIS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19岁,平均14.75岁,Cobb角40°-96°,平均59.65°;同年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0-19岁,平均15.25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部位包括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所有受试者术中取适量髂前上嵴的松质骨,运用植块法培养成骨细胞。培养过程巾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钙结节染色法和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并进行表型鉴定。取P2代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ANKL和OPG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植块法培养可以获得较多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及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证实所培养的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AIS组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的B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ANKL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岛(P〈0.01);OPG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筹异(P〉0.05);RANKL/OPG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骨细胞中RANKL及OPG在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可能与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分子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骨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褪黑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海波 邱勇 +3 位作者 孙光权 黄爱兵 王渭君 邱旭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47-1550,1583,共5页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褪黑素受体表达的差异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从患者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褪黑素受体表达的差异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从患者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3代,进行表型鉴定。抽提细胞的总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2组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培养至P3代,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体外培养细胞的表型与BMSCs的表面标志相符。AIS组MT1、MT2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BMSCs褪黑素受体MT1、MT2的表达无异常。在干细胞水平,褪黑素受体与AIS的发病可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受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吕峰 邱勇 +4 位作者 邱旭升 王斌 张兴 林小龙 伍伟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52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5±1.8岁。均摄取患者站立位全脊...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52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5±1.8岁。均摄取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独立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问卷。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及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自我形象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Cobb角35.5°±12.8°;平均顶椎旋转度2.0°±0.7°;平均胸椎后凸角16.2°±9.0°;平均腰椎前凸角51.3°±9.8°;平均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1.2±0.7cm;平均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2.4±1.5cm;平均体重指数18.3±2.2;平均自我形象评分16.7±2.8分。胸弯和胸腰弯/腰弯的自我形象评分均与主弯Cobb角有相关性(r分别为-0.171,-0.225,P均<0.05);其中大角度胸弯组呈显著相关(r=-0.484,P=0.005)。而其他参数与患者自我形象评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女性AIS患者的自我形象主要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其中大角度胸弯患者的自我形象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自我形象评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低骨量与成骨细胞中BMP-2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超 邱勇 +5 位作者 束昊 刘臻 殷刚 王信华 刘文军 李海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9-703,共5页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2)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27例,年龄12~18岁,平均14.7岁,Cobb角40...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2)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27例,年龄12~18岁,平均14.7岁,Cobb角40°~94°,平均57.1°。8例非脊柱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2~18岁,平均15.1岁。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将AIS患者按BMD值分为两组,A组14例,为骨量正常患者;B组13例,为骨量减低患者。对照组8例定为C组。3组患者均需取自体髂骨植骨,取髂骨时获取适量髂前上嵴的松质骨,应用植块法培养OB。培养至P2代后行表型鉴定,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IS组和对照组OB中BMP-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B、C三组患者OB中BMP-2的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67±0.22、0.62±0.21、0.51±0.13,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MP-2蛋白表达强度分别为0.63±0.26、0.58±0.20、0.70±0.13,三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OB中BMP-2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改变,AIS骨量降低可能不是由成骨细胞中BMP-2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BMP-2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廓成形对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兴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俞扬 吕峰 丁旗 季明亮 林小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胸廓成形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脊柱外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胸弯Cobb角大于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脊柱侧凸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例,女18例;年龄11~34岁,... 目的:探讨胸廓成形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脊柱外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胸弯Cobb角大于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脊柱侧凸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例,女18例;年龄11~34岁,平均18.8±6.2岁;术前Cobb角70°~140°,平均101.0°±19.9°。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手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2年时应用肺功能检查(PFT)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变化率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侧凸Cobb角矫正至53.0°±20.9°,平均矫正率为49.2%。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与术前肺功能参数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活量(VC)下降了15.0%,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下降了15.8%,用力肺活量(FVC)下降了16.5%,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下降了17.3%,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下降了12.7%,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下降了13.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8例患者随访时间达到2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略高于术前的基础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功能参数(VC、VC%、FVC、FVC%、FEV1、FEV1%)变化率均与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同时进行胸廓成形术后肺功能在近期内会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肺功能逐渐回到术前基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胸廓成形术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S影像三维重建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中应用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顾琦 鲍虹达 +5 位作者 舒诗斌 张原诚 朱泽章 刘臻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EOS影像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中应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EOS全脊柱正侧位片检查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共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8岁(13.4±2.9... 目的:探讨使用EOS影像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中应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EOS全脊柱正侧位片检查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共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8岁(13.4±2.9岁)。利用sterEOS软件分别对每例患者的EOS全脊柱正侧位片进行全脊柱三维建模并获得脊柱骨盆参数[包括脊柱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角(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T1~T12后凸角(T1~T12 TK)、T4~T12后凸角(T4~T12 TK)、L1~L5前凸角(L1~L5 LL)、L1~S1前凸角(L1~S1 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的测量数值。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医师A与B)分别独立重建,对各椎体进行契合度评分,并利用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来评价2名医师测得数据的观察者间变异。医师A同时在传统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上述参数,并将所测得参数与其第一次EOS三维重建所得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3个月后2名医师分别对14例患者的EOS全脊柱正侧位片重新进行三维建模测量,对以上参数进行重测信度研究。根据脊柱侧凸Cobb角大小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Cobb角<40°,共3例;第2组Cobb角40°~60°,共7例;第3组Cobb角>60°,共4例。对契合度评分进行三组间两两比较,观察该系统在不同Cobb角大小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EOS影像三维建模后,脊柱测量值中,Cobb角、AVR、T1~T12 TK、T4~T12 TK、L1~L5 LL和L1~S1 LL的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980、0.990、0.987、0.945、0.990和0.963 (P<0.01);骨盆测量值中,PI、SS和PT的观察者间ICC分别为0.962、0.821和0.895 (P<0.01)。契合度评分中,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患者的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1组与第3组患者之间的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传统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与EOS三维重建全脊柱片的一致性分析中,脊柱侧凸Cobb角、T1~T12 TK、T4~T12 TK、L1~L5 LL、L1~S1 LL、PI、PT及SS的ICC值分别为0.981、0.991、0.843、0.975、0.972、0.997、0.998和0.996。2名医师的各参数重测可信度均很高,2名医师均在PT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883和0.807。结论:使用EOS影像系统摄片并进行三维重建对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影像学测量是可靠的,为脊柱侧凸的评估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S影像系统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半椎体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三强 刘盾 +5 位作者 石博 李洋 史本龙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95-1100,共6页
目的 :分析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该类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手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资料,共纳入36... 目的 :分析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该类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手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资料,共纳入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2.7(2~9)岁。患儿术前全脊柱MRI发现椎管内脊髓拴系、脊髓纵裂及脊髓空洞,经详细的神经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平衡(SVA)等参数;记录患儿术中、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患儿侧凸Cobb角术前为37.7°±16.4°,术后1周为10.4°±9.2°,手术平均矫正率为(72.4±27.9)%,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后凸Cobb角术前为20.3°±5.4°,术后1周为1.6°±3.4°,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前、术后C7PL-CSVL分别为10.6±5.4mm、7.9±5.3mm,SVA分别为-6.4±19.8mm、1.2±14.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46.1±20.3(12~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和SVA分别为11.3°±13.7°、3.1°±7.2°、9.1±4.8mm和8.7±22.4mm,无明显矫正丢失(P>0.05)。1例患儿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继发弯加重>5°,3例患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过支具保守治疗后控制良好。所有患儿术后及随访中均未见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无神经损害表现的伴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不明显增加术中及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畸形 脊髓拴系 脊髓纵裂 脊髓空洞 神经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等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彦劼 刘臻 +5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凌宸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5.8±7.1岁(6~41岁)。根据术前是否行HGT分为两组:A组术前先行HGT治疗,再行后路矫形手术(13例);B组术前未行HGT治疗,直接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截骨方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牵引前(术前)、牵引后及术后的X线片上分别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coron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c-DAR)、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及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s-DAR)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牵引前(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最大牵引重量为13.0±2.1kg(9~16kg),牵引时间9.9±3.8周(6.5~19周);牵引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9.9°±23.2°和84.2°±16.2°,牵引治疗后分别为81.4°±21.0°和68.0°±15.2°,牵引后侧、后凸矫正率分别为(26.3±9.1)%和(18.9±11.7)%;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与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分别由牵引前的17.5±4.1和13.0±3.6减小至12.8±3.5和1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患者最终未行三柱截骨(8/13,61.5%),仅行Ponte截骨,B组6例患者均行三柱截骨;术后主弯Cobb角为60.8°±19.8°,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46.2°±16.1°,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5.2±10.9)%和(45.5±15.7)%。B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1.7°±14.5°和75.5°±9.9°,术后分别改善至60.8°±19.8°和39.0°±5.0°,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9.9±10.8)%和(47.9±7.2)%。两组患者畸形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患者在牵引3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轻牵引重量后逐渐恢复。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术中截骨过程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护异常,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害表现。结论:对于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HG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前干预策略,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前侧后凸畸形,还能够降低术中截骨等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畸形 Halo重力牵引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学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志成 徐磊磊 +1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2-657,共6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4%,女性多于男性[1]。AI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学者们针对AIS病因提出了众多假说,其中遗传学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4%,女性多于男性[1]。AI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学者们针对AIS病因提出了众多假说,其中遗传学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传统AIS遗传学研究主要依赖小样本的家系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研究,近年来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为传统遗传学研究做了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基因组学 遗传学因素 遗传学研究 病因学研究 传统遗传学 发病机制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儿脊柱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三强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刘臻 孙旭 朱泽章 邱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Chiar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CMS)患儿脊柱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讨脊髓空洞对CMS患儿IONM监测结果...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Chiar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CMS)患儿脊柱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讨脊髓空洞对CMS患儿IONM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接受脊柱矫形手术的73例CMS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39例,平均年龄(20. 6±8. 9)岁。测量并比较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MS患儿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计算伴与不伴脊髓空洞CMS患儿异常SSEPs的比例。结果 73例患儿中,71例术中成功获得SSEPs监测结果,73例均成功获得TCe MEPs监测结果。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MS患儿之间异常SSEP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CMS患儿凹凸侧之间SSEPs和TCe MEPs波幅及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MS患儿之间年龄、身高、SSEPs的P37与N50潜伏期、TCe MEPs波幅及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而伴脊髓空洞组的主弯Cobb角显著升高、SSEPs波幅显著降低(均P <0. 05)。结论伴有脊髓空洞的CMS患儿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MS患儿相比具有较高的侧凸Cobb角及较低的SSEPs波幅。因此,伴脊髓空洞CMS患儿侧凸的病情进展较快,且脊髓空洞对CMS患儿IONM的损害主要表现在SSEPs波幅的降低上,这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脊髓空洞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后凸与椎体旋转有关
18
作者 顾琦 舒诗斌 +5 位作者 张原诚 刘臻 钱邦平 邱勇 鲍虹达 朱泽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后凸角(TK)与椎体旋转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OS脊柱影像摄片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30例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34例。根...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后凸角(TK)与椎体旋转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OS脊柱影像摄片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30例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34例。根据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顶椎节段等进行配对,AIS患者中TK≤20°者入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中TK≥30°者入组。选择入组患者的EOS脊柱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测量患者的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顶椎节段、椎体旋转角度及TK,计算主胸弯平均椎体旋转角度(MT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AIS患者及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TK和主弯区MTR的相关性。结果共24例(12对)患者入组,AIS组男4例、女8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组男5例、女7例,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2~18(15.25±2.00)岁、11~18(14.42±2.43)岁,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58.13±11.45)°和(55.35±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IS组和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组患者的TK分别为(13.89±6.35)°、(37.11±9.40)°,MTR(绝对值)分别为(24.62±2.78)°和(21.53±1.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3.94,P<0.01、P=0.00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IS组和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组患者TK均与MTR呈负相关(r=-0.667、-0.645,P=0.018、0.024)。结论在冠状面形态相同的条件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较大的TK可能是由椎体旋转造成,提示脊柱外科医师在关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矫形的同时须注意矢状面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S影像系统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脊柱后凸 椎体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褪黑素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海波 邱勇 +3 位作者 李卫国 孙光权 黄爱兵 邱旭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07-711,I0007,共6页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 stromal cells,BMSCs)褪黑素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0例12~18岁志愿者,分别从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 stromal cells,BMSCs)褪黑素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0例12~18岁志愿者,分别从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3代进行表型鉴定。抽提细胞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细胞MT1、MT2蛋白的表达。结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培养至P3代,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体外培养细胞的表型与BMSCs的表面标志相符。细胞抽提总RNA以MT1和MT2两种受体的RT-PCR扩增产物电泳呈阳性条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存在MT1和MT2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棕褐色阳性颗粒,而细胞核上未见阳性颗粒。结论:人BMSCs中存在褪黑素受体MT1、MT2的表达,它是褪黑素作用的靶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BMSCs褪黑素信号通路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受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arm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清华 孙旭 +5 位作者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刘臻 邱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4.7±11.0)岁(36~70岁)。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术前及术后3天、末次随访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单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7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4个椎体,每椎骨水泥注射量(3.3±0.7)ml(2.5~4.5 ml),每椎手术时间(38.2±8.1)min(30~50 min)。术后第2天X线、CT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良好,分布均匀,1例有病椎前缘少量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6±4.2)月(3~15个月),未发现病椎塌陷和肿瘤复发。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术前VAS评分(5.9±0.8)分,术后第3天(2.4±1.1)分,末次随访(0.4±0.7)分,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O-arm导航系统可达到精确经皮穿刺,在其导航下行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rm导航系统 经皮椎体成形术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