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骨转移患者临床预后及免疫治疗获益分析
1
作者 刘文琪 施涛 +3 位作者 任世纪 魏禹焘 刘宝瑞 魏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6-753,共8页
目的:分析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同时与异时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3年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胃癌骨转移患者120例,其中同时骨转移36例,异时骨转移84例。采用χ... 目的:分析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同时与异时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3年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胃癌骨转移患者120例,其中同时骨转移36例,异时骨转移84例。采用χ2检验比较胃癌同时与异时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骨转移后总生存期(OS-BM)的风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同时与异时骨转移OS-BM的影响。结果:120例胃癌骨转移患者中,有104例(86.6%)合并全身其他器官转移灶。在同时与异时骨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比较中,同时骨转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而异时骨转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值(均P<0.05)。异时骨转移[HR=2.35,95%CI(1.47,3.74),P<0.01]、血清CA125≥30.2U/mL[HR=1.6,95%CI(1.03,2.48),P=0.036]、血白细胞≥9.5×10^(9)/L[HR=2.15,95%CI(1.17,3.92),P=0.013],以及未接受免疫治疗[HR=2.26,95%CI(1.5,3.39),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治疗的联合使用相较于未使用免疫治疗,可明显延长胃癌骨转移患者的OS-BM(9.63 vs 4.53个月,P=0.002)。异时骨转移患者比同时骨转移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更佳(中位OS-BM:10.8 vs 7.3个月,P=0.004)。结论:免疫治疗是胃癌骨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建议此类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以免疫治疗为主的联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骨转移 预后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的出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朱宁 李志文 +1 位作者 方媛 李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2-896,903,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peritumoral retraction clefts,PRC)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6例ESCC,剔除因临床资料不全、制片过程产生裂隙、接受术前...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周围退缩裂隙(peritumoral retraction clefts,PRC)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6例ESCC,剔除因临床资料不全、制片过程产生裂隙、接受术前辅助治疗等的病例,最终有248例纳入本研究。以PRC占肿瘤切片面积≥10%判定为存在PRC,回顾性分析PRC与ES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48例ESCC患者中,有PRC病例114例,无PRC病例134例。相关性分析显示PRC与ESC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存在PRC的病例更容易出现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P<0.05);并且在无淋巴管侵犯的患者中,存在PRC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PR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存在PRC的ESCC患者5年总生存率(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P=0.002)均明显低于无PRC患者。结论存在PRC的ESC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浸润、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PRC是ESCC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肿瘤周围退缩裂隙 淋巴管侵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分层评估正常髌软骨
3
作者 陈曦 胡杰 杨献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T2^(*)mapping定量评估髌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正常髌软骨T2^(*)mapping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将髌软骨分为6个亚区,分别测量并比较各区髌软骨厚度、深浅层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和内外侧间T2^(*)值的差异。结果:正... 目的:探讨使用T2^(*)mapping定量评估髌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正常髌软骨T2^(*)mapping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将髌软骨分为6个亚区,分别测量并比较各区髌软骨厚度、深浅层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和内外侧间T2^(*)值的差异。结果:正常髌软骨各区外侧厚度均大于内侧,各区的浅层T2^(*)值均大于深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中部深层T2^(*)值大于内侧中部深层(Z=-2.796,P=0.005),外侧中部浅层T2^(*)值大于内侧中部浅层(t=-2.918,P=0.005)。外侧上部及下部深层的T2^(*)值均大于中部深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女性的内侧上部深层和浅层的T2^(*)值均大于男性(t=-3.317,P=0.002;t=-2.222,P=0.034)。结论:T2^(*)mapping可以定量测量正常髌软骨各区的T2^(*)值及厚度,为软骨定量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髌软骨 T2^(*)值 软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构建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凌俐 司成 +3 位作者 张海霞 朱巧玲 葛卫红 吴晓燕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3-508,共6页
目的构建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研重点监控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管理规范、指导原则等资料,确定初始指标框架,对26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函询,完善与优化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 目的构建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研重点监控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管理规范、指导原则等资料,确定初始指标框架,对26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函询,完善与优化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判断矩阵获得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最终构建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涵盖事前管理(权重0.2536)、事中管理(权重0.5031)、事后管理(权重0.2432)3项一级指标;处方审核(权重0.3026)、制定合理用药规范(权重0.1331)、超常预警管理(权重0.1032)等15项二级指标;制定严格的处方审核规则(权重0.1525)、审方药师干预力度(权重0.0857)和有效性管理(权重0.0525)等62项三级指标,指标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结论构建的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指标体系可满足监督管理流程的闭环,做到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监管,为医疗机构保证管理流程精细化与规范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监控药品管理 合理用药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6b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外周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杰 周庆 +2 位作者 何孝军 程永庆 王东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6-1142,共7页
目的:研究miR-146b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外周血清及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R-146b在TAAD发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3)和TAAD组(n=27),收集所有研究... 目的:研究miR-146b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外周血清及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R-146b在TAAD发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3)和TAAD组(n=27),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清、术中主动脉壁组织和临床资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各组外周血清及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主动脉夹层风险级别的miR-146b水平,对miR-146b水平与TAAD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DIANA LAB-TarBase 6.0数据库及TargetScan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146b相关靶基因。结果:TAAD组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01);中度风险和重度高危的TAAD患者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的表达水平较轻度风险患者明显增高(P<0.05);TAAD外周血清和主动脉壁组织中miR-146b差异表达与主动脉夹层高危风险呈正相关(r=0.862,0.872;P<0.05)。核因子κB1(nuclear factor kappa B1,NF-κB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基质金属蛋白酶-1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6,MMP16)和肌动蛋白2(actin alpha 2,ACTA2)为miR-146b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6b 主动脉夹层 核因子κB1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基质金属蛋白酶-16 肌动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b值DWI及DCE分布式参数模型辅助诊断放射性坏死一例
6
作者 雷艳 周佳南 +2 位作者 朱正阳 张鑫 张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183,234,共4页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563-02,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患者女,36岁。主诉胶质瘤术后3年余。患者于2019年11月12日中午活动后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无...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563-02,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患者女,36岁。主诉胶质瘤术后3年余。患者于2019年11月12日中午活动后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无意识障碍,休息后无缓解,遂送至南京同仁医院,急查头颅CT示右侧额叶脑出血,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至南京鼓楼医院就诊。专科检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动态对比增强成像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同步放化疗 放射性坏死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伴脂肪瘤样分化影像学表现一例
7
作者 李姝影 牛丰南 +2 位作者 周佳南 张鑫 张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131,共4页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地,无视物糊、言语不清、肢体运动障碍、四肢抽搐等,于2024年2月来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头颅CT平扫检查示右侧颞叶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 脂肪瘤样分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英国日本药物治疗路径研究进展
8
作者 司成 凌俐 +1 位作者 李丹滢 葛卫红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9-1093,共5页
药物治疗路径是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明确的药物治疗步骤,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差错率,并最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的药物治疗路径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药师在路径的制订... 药物治疗路径是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明确的药物治疗步骤,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差错率,并最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的药物治疗路径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药师在路径的制订和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英国的药物治疗路径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共同制订,药师在路径制订和实施中提供专业建议;日本的药物治疗路径管理由日本临床路径学会负责,药师在路径的推广和执行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在药物治疗路径发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以期为我国药物治疗路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路径 临床路径 多学科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经阴道穿刺放腹水治疗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陆菲菲 沈晓月 +3 位作者 王玢 周建军 宋天然 孙海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9-87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经阴道穿刺放腹水治疗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术后出现中... 目的:探讨早期经阴道穿刺放腹水治疗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术后出现中、重度OHSS的96例门诊患者临床资料。根据OHSS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根据经阴道穿刺放腹水处理治疗的时间早晚,又进一步分为早处理组和晚处理组。结果:(1)中、重度OHSS患者早处理和晚处理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等基本临床资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受精率、获卵数、流产率等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在两种OHSS分型患者中,早处理和晚处理组经阴道穿刺放腹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门诊管理的OHSS患者,无论是早发型还是晚发型,建议及早经阴道穿刺放腹水治疗,该治疗手段不增加流产率,降低了治疗后住院率,安全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早发型 晚发型 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病房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倪爽 路子蕴 +4 位作者 孙行 史敏科 张楼乾 杨如松 李冰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病房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快速康复病房管理模式下首次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6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病房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快速康复病房管理模式下首次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6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PPC分为PPC组和非PPC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09例(33.5%)患者发生PP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数(OR=1.478,95%CI:1.043~2.094)、术后第1天引流量(OR=1.008,95%CI:1.006~1.011)、病理结果为恶性(OR=1.564,95%CI:1.037~2.359)是PPC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73~0.760),基于Hosmer-Lemeshow检验的校准曲线P值为0.105,提示预测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结论: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病理结果为恶性是快速康复病房管理模式下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根据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为防治术后发生PPC提供个体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快速康复病房 肺部并发症 回顾性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酮、雌二醇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在稽留流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敏 韩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7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门诊随诊孕龄为5~6周的稽留流产、先兆流产、正常妊娠患者各50例,动态比较3组孕妇血清中的孕酮、雌二醇、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临床检测结果。结果显示:稽留流产组孕酮、雌二醇、HCG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门诊随诊孕龄为5~6周的稽留流产、先兆流产、正常妊娠患者各50例,动态比较3组孕妇血清中的孕酮、雌二醇、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临床检测结果。结果显示:稽留流产组孕酮、雌二醇、HCG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及先兆流产组(P<0.05),48小时后稽留流产组的HCG倍增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1周后其HCG变化不大,同时稽留流产组孕酮和雌二醇水平随着孕期增长逐渐降低,与正常妊娠组与先兆流产组孕妇的差距逐渐增加。临床检测结果表明:动态联合监测血清孕酮、雌二醇及HCG的变化能在妊娠早期及时地对妊娠结局作出准确的预测,提高早期稽留流产的检出率,以便及早发现不良妊娠,指导临床治疗,避免盲目保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血清孕酮 雌二醇 人绒毛促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9基因敲除对小鼠狼疮样表型的影响
12
作者 查洁 张绪森 +2 位作者 杨小四 叶淳 姚根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基因敲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表型的影响,阐明S100A9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野生型和S100A9基因敲除(S100A9-KO)C57BL/6雌性小鼠各10只,其中5只野生型B6小鼠和5只S100A9-KO B6小鼠涂抹咪... 目的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基因敲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表型的影响,阐明S100A9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野生型和S100A9基因敲除(S100A9-KO)C57BL/6雌性小鼠各10只,其中5只野生型B6小鼠和5只S100A9-KO B6小鼠涂抹咪喹莫特(IMQ)乳膏,建立SLE动物模型。另外5只野生型和5只S100A9-KO B6小鼠,用棉签擦拭小鼠右耳皮肤,作为对照组。8周后处死小鼠,取各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肌酐水平;留取尿液,测定尿蛋白浓度;留肾脏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肾脏病理。结果经IMQ诱导处理后,IMQ B6组小鼠和IMQ S100A9-KO B6组小鼠的脾脏长度、脾脏质量、血清肌酐、抗dsDNA抗体、IgG、BAFF、IL-6、尿蛋白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增加,肾脏出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肿胀等狼疮样改变。但对比IMQ B6组小鼠,IMQ S100A9-KO B6组小鼠以上血清学指标、尿液指标以及狼疮样症状相对较轻。结论IMQ可使野生型B6小鼠和S100A9-KO B6小鼠出现SLE病变,但S100A9基因敲除的小鼠病变程度较轻。研究结果提示S100A9参与和促进了SLE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咪喹莫特(IMQ) 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多线治疗后进展的铂耐药性卵巢癌1例及文献复习
13
作者 殷姿 邓丽萍 +4 位作者 周凡 卢慧 包金枫 朱丽晶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是卵巢癌进展的必经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亟需新的治疗药物。本文报道1例经多线治疗后进展的PRO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靶向间皮素(MSLN)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RC88治疗后,肝转移...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是卵巢癌进展的必经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亟需新的治疗药物。本文报道1例经多线治疗后进展的PRO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靶向间皮素(MSLN)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RC88治疗后,肝转移灶和肝门部淋巴结明显缩小,骨转移灶范围减小,达到部分缓解。通过总结该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表现、基因检测、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病例资料,并对PROC的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回顾,探讨RC88治疗作为新药在PROC的应用前景。靶向MSLN的RC88在PROC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减轻肿瘤负荷,为晚期PROC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 抗体偶联药物(ADC) RC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早衰31例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洁 周重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总结卵巢早衰的临床资料,探讨卵巢早衰的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31例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前平均行经8.2年,闭经期限平均为2.8年(5个月至7年),其中突... 目的:总结卵巢早衰的临床资料,探讨卵巢早衰的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31例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前平均行经8.2年,闭经期限平均为2.8年(5个月至7年),其中突然闭经者7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者24人;16例(51.6%)的患者有低雌激素血症的表现,15例(48.4%)有程度不等的生殖器萎缩及乳房萎缩;血清性激素测定显示:雌二醇值明显低于或等于卵泡期水平,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值升高及催乳素值在正常范围;全部患者给予人工周期治疗,治愈率为22.6%,有效率为25.8%,但无1例妊娠。结论:卵巢早衰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治疗困难,值得重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闭经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群体药动学研究与临床个体化给药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勤 姚瑶 葛卫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04-1606,共3页
丙泊酚为新型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其功能主治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临床用药时个体之间由于生理、病理及其他一些因素的不同,丙泊酚在体内处置方式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采用个体化给药的方式。综述年龄、体质量、性别、肝肾功能、合并... 丙泊酚为新型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其功能主治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临床用药时个体之间由于生理、病理及其他一些因素的不同,丙泊酚在体内处置方式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采用个体化给药的方式。综述年龄、体质量、性别、肝肾功能、合并用药等因素对个体化给药的影响及国内外对丙泊酚群体药动学所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群体药动学 个体化给药 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化疗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鲁景元 韩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08-810,共3页
将药物植入于人体组织间质或皮下,直接在肿瘤细胞外组织液中缓慢释放、长期发挥作用的化疗方法称之为缓释化疗。恶性肿瘤在原发肿瘤切除术后,可促使原先处于休眠状态的微转移瘤生长加速,造成残存肿瘤组织生长能力增强,且由于术后血供的... 将药物植入于人体组织间质或皮下,直接在肿瘤细胞外组织液中缓慢释放、长期发挥作用的化疗方法称之为缓释化疗。恶性肿瘤在原发肿瘤切除术后,可促使原先处于休眠状态的微转移瘤生长加速,造成残存肿瘤组织生长能力增强,且由于术后血供的改变,可降低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因此,手术后的腹腔是癌细胞种植生长的适宜土壤,但同时又是残留微小癌灶化疗的敏感期。根据临床研究证据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术中植入区域性缓释化疗剂是消灭残留癌小病灶,降低复发率的最佳时机。现将缓释化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化疗 间质化疗 腹腔化疗 缓释植入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浆游离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17
作者 曹向明 沈洁 +4 位作者 禹立霞 魏嘉 沈伟生 奚雷 刘宝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1-1734,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BRCA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BRCA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手术切除方式、TNM分期、肿瘤部位、Lauren分型、浆膜、神经、脉管是否浸润无显著性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性(P=0.033)。生存分析提示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34)。结论: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的负荷,且能作为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浆 BRCA1 MRNA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铁死亡的诱导作用
18
作者 童俊 解正高 +2 位作者 雷黄依 包延波 黄振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ARPE-19细胞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传代,选取第3~6代的细胞进行研究。分别在培养板中加入0、50、100、200、400μg/ml A...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ARPE-19细胞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传代,选取第3~6代的细胞进行研究。分别在培养板中加入0、50、100、200、400μg/ml AGEs,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选取200μg/ml AGEs培养细胞48 h,采用脂质过氧化试剂盒(Bodipy 581/591 C11)联合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标志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果ARPE-19细胞活性随着AGEs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0、50、100、200、400μg/ml AGEs组细胞活性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1,P<0.01),200、400μg/ml AGEs组ARPE-19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GEs组荧光强度为622.0±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7±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9,P=0.002)。qRT-PCR检测结果显示,AGEs组细胞中SLC7A11、GPX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t=3.72、7.14,均P<0.05;蛋白:t=6.20、5.15,均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AGEs组中线粒体皱缩,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线粒体脊较对照组减少,线粒体膜密度较对照组增加。结论AGEs能诱导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发生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间质成熟度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志文 郑重 +5 位作者 张前 陈洁宇 余慧萍 吴鸿雁 樊祥山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3-938,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间质成熟度(tumor stromal maturity,TSM)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组织学特征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129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根据HE染色评估肿瘤...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肿瘤间质成熟度(tumor stromal maturity,TSM)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组织学特征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129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根据HE染色评估肿瘤间质并将其分为成熟型、中间型和未成熟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D-L1(22C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TSM、PD-L1与ES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TSM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29例ESCC中,肿瘤间质成熟型33例,中间型36例,未成熟型60例;PD-L1阳性52例,阴性77例。ESCC中TSM与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间质未成熟型ESCC具有较高的pT分期、神经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较晚的pTNM分期;ESCC中PD-L1表达与pTNM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ESCC中TSM与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0,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SM与ESC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关(P=0.096),但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有相关性(P=0.019);PD-L1表达与ESCC患者OS和PFS均无关(P>0.05)。结论TSM未成熟型ESCC具有侵袭性临床生物学行为,可能预测患者预后不良;ESCC中TSM与PD-L1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TSM有望成为预测ESCC免疫治疗疗效的组织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间质成熟度 PD-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