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军界 虞宵 +3 位作者 吕峰 吴卫东 沈军 孙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71-2577,共7页
目的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 目的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75例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以及健康状态,统计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部内翻以及足部外翻活动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AOFAS评分与KPS评分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IL-6、IL-8以及CRP水平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后踝大块骨折的手术效果理想,对于临床指标与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大块骨折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空心钉内固定术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小视野表面线圈在距骨软骨损伤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岩 沈均康 +4 位作者 郝跃峰 秦卫 徐吉雄 胡丹 刘可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4-457,共4页
目的比较靴形线圈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2D-FSE-PD)、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成像和小FOV表面线圈2D-FSE-PD序列成像对距骨软骨损伤成像的准确率。方法对43例患者(45个踝关节)采用靴形线圈行2D-FSE-PD和3D-SPACE序列扫... 目的比较靴形线圈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2D-FSE-PD)、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成像和小FOV表面线圈2D-FSE-PD序列成像对距骨软骨损伤成像的准确率。方法对43例患者(45个踝关节)采用靴形线圈行2D-FSE-PD和3D-SPACE序列扫描,然后更换为小FOV表面线圈行2D-FSE-PD成像。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种扫描方法显示距骨软骨损伤的符合率。结果小FOV表面线圈2D-FSE-PD序列的符合率为86.67%(39/45),靴形线圈2D-FSE-PD序列的符合率为60.00%(27/45),靴形线圈3D-SPACE序列的符合率为68.89%(31/45)。小FOV表面线圈2D-FSE-PD序列的符合率高于靴形线圈3D-SPACE序列(χ~2=4.114,P=0.002)和2D-FSE-PD序列(χ~2=8.182,P<0.001),而靴形线圈3D-SPACE序列的符合率与2D-FSE-PD序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6,P=0.125)。结论与靴形线圈的2D-FSE-PD与3D-SPACE序列相比,小FOV表面线圈2D-FSE-PD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距骨软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射频线圈 软骨损伤 距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与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步靖 霍小燕 +3 位作者 张厚庆 王余山 石瑄 霍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6-680,共5页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玻璃酸钠(hyaluronic acid sodium,H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1月,将60例KOA按就诊顺序依次分至A、B、C组,每组20例。...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玻璃酸钠(hyaluronic acid sodium,H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1月,将60例KOA按就诊顺序依次分至A、B、C组,每组20例。A组膝关节内注射自体PRP 5 ml,B组膝关节内注射HA 2 ml,C组膝关节内先注射PRP 5 ml,10 min后注射HA 2ml。每周一次,连续5周。治疗结束后4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A组、C组各1例注射PRP后出现短暂膝关节炎症反跳,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3组治疗后4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A组42.3±10.5 vs.54.3±10.4,t=-7.086,P=0.000;B组41.6±10.0 vs.54.2±9.1,t=-5.450,P=0.000;C组41.8±10.4 vs.66.8±7.2,t=-12.887,P=0.000),且C组明显高于A、B组(F=12.982,P=0.000)。C组有效率(60%,12/20)明显高于A组(20%,4/20)和B组(20%,4/20)(χ2=9.600,P=0.008)。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膝关节腔注射PRP联合HA可以迅速控制疼痛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是治疗KO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玻璃酸钠 膝关节 骨关节炎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功能亢进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8
4
作者 唐莲 丁琦 +3 位作者 赵富丽 吴刚 陈广祥 尚尔宁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4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肾功能亢进(ARC)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以1例交通事故伤继发多部位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患者ARC药动学和感染的特点,从抗感染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个体化剂量调整等方面讨论ARC患者重症感染...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肾功能亢进(ARC)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以1例交通事故伤继发多部位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患者ARC药动学和感染的特点,从抗感染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个体化剂量调整等方面讨论ARC患者重症感染的药学干预方法。结果该患者给予正常剂量的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万古霉素谷浓度6.24μg·m L^(-1)。临床药师会诊评估该患者可诊断ARC,结合文献研究报道的ARC药动学特点,建议万古霉素增加剂量至1 g,每8 h 1次,根据病原菌结果建议将美罗培南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增加其给药剂量为3 g,每6 h 1次。再次复测万古霉素谷浓度达标(>10μg·m L^(-1)),病原学培养转阴,取得了很好的抗感染疗效。结论临床药师对ARC患者可协助临床医师有效的制定药物治疗方案,优化给药剂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肾功能亢进 临床药师 药学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 被引量:13
5
作者 沈文东 范卫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89-792,共4页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4根尸体股骨,模拟股骨髁T形骨折,分组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解剖钢板(远端为3孔)、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固定,进...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4根尸体股骨,模拟股骨髁T形骨折,分组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解剖钢板(远端为3孔)、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固定,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测量标本的应变、纵向压缩位移、水平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发现在同等载荷条件下,中心型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强度和刚度优于侧方钢板螺钉系统(P<0.01);动力髁螺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抗扭强度和刚度优于95°角钢板和股骨髁解剖钢板(P<0.01)。从应力遮挡实验来看,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率大。结论: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髁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应注意它的应力遮挡效应,骨折愈合后及时取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82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沈文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运动系统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冯思嘉 高寒 +3 位作者 陈俊 李云霞 郝跃峰 陈世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运动疗法是运动康复的核心技术,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恢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运动疗法在运动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基础研究证据。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康复医学为基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运动康复的核心技术,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恢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运动疗法在运动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基础研究证据。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康复医学为基础,运动疗法在增强骨骼肌力量、质量,促进骨生长与骨形成,改善关节软骨、肌腱与关节囊韧带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本文综述运动疗法在运动系统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运动训练 运动处方 运动系统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