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
作者 肖其华 吴建东 +8 位作者 傅西安 钱苏荣 林荔青 王晨 黄思庆 毛伯镛 游潮 雷町 纪卉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2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显微手术586例,基本术式分3类,即:枕后正中入路行枕...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2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显微手术586例,基本术式分3类,即:枕后正中入路行枕下减压、小脑扁桃切除及枕大池扩大重建术;枕下后外侧入路行齿状突切除术;枕颈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5个月至11年。结果586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和改善443例(有效率75.6%),1个月内有1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2.0%)。远期获随访503例,平均随访时间52.4个月,总有效率83.1%,症状恶化25例,其中5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对于大多数寰枕畸形来说显微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放射学特征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寰枕畸形 Arnoid-Chiari's畸形 脊髓空洞症 寰枢脱位 融合术 显微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表现为癫痫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肖其华 黄思庆 +5 位作者 王晨 纪卉明 傅西安 吴建东 钱苏荣 游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1-713,共3页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35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7例):按照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换药,且...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35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7例):按照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换药,且全部病例疗程都在3年以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18例):严格根据癫痫手术要求进行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切除致痫灶,术后继续使用抗癫药平均1年以上。对两组患者癫痫控制情况及抗癫药使用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平均随访2.9年)。结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有16例癫痫得到良好控制,药物治疗组仅6例得到控制(2=8.4777,P<0.05),而且手术联合组较药物治疗组抗癫药使用种类明显减少。结论对于主要表现为癫痫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联合药物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瘤 癫痫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殷义明 罗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多种潜在的高危因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钻孔血肿冲洗术治疗的11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血小板、高血压、... 目的探讨多种潜在的高危因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钻孔血肿冲洗术治疗的11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血小板、高血压、糖尿病、术后是否进行闭式引流、术中冲洗液所见。对以上因素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6%。血肿腔冲洗液中有血凝块及絮状物和糖尿病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血小板、高血压等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与血肿的术后复发相关。结论血肿腔冲洗液中有血凝块及絮状物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是否有糖尿病也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血肿冲洗术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附15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肖其华 钱苏荣 +7 位作者 吴建东 傅西安 王晨秋 王剑刃 黄思庆 毛伯镛 游潮 雷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本文通过对15例多发性脑膜瘤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我科1992~2008年共确诊多发性脑膜瘤15例。15例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其中8例辅以伽玛刀放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7例;... 目的本文通过对15例多发性脑膜瘤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我科1992~2008年共确诊多发性脑膜瘤15例。15例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其中8例辅以伽玛刀放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7例;6例手术全切除大部分肿瘤,不能手术者用伽玛刀治疗;部分切除加伽玛刀治疗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平均随访7.3年,有13例者存活。而2例非典型脑膜瘤死于术后复发,平均存活15个月。结论多发性脑膜瘤应尽量追求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对不能全切除或无法手术者,伽玛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伽玛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脑膜瘤(附8例报告)
5
作者 王同祥 肖其华 +1 位作者 高才兵 黄思庆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54-556,共3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我科1999至2006年共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115例,发现8例脑膜瘤。本文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例肿瘤达到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8例颈静脉孔区脑膜瘤3例为恶...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我科1999至2006年共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115例,发现8例脑膜瘤。本文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例肿瘤达到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8例颈静脉孔区脑膜瘤3例为恶性。平均随访80.8个月,4例内皮型脑膜瘤仍然存活。2例(1例乳头型,1例间变型)患者术后短期死亡。2例(1例微囊型,1例间变型)患者分别存活3年和6年,最后死于病情恶化。结论良性颈静脉孔区脑膜瘤应尽量追求手术全切除,其术后各种神经功能废损的发生率较此区其他良性肿瘤高。而且此区的脑膜瘤多为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脑膜瘤 远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小龙 邓朋 +1 位作者 吴建东 丁志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67-872,共6页
术中微导管能否塑造成一个合适的形状,往往决定着能否成功超选动脉瘤,因此微导管塑形至关重要。实际临床应用中,动脉瘤朝向及位置、载瘤动脉形态、微导管型号等对微导管的塑形有直接影响。作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不同位置及... 术中微导管能否塑造成一个合适的形状,往往决定着能否成功超选动脉瘤,因此微导管塑形至关重要。实际临床应用中,动脉瘤朝向及位置、载瘤动脉形态、微导管型号等对微导管的塑形有直接影响。作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不同位置及朝向的动脉瘤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及不同微导管型号进行微导管塑形的方法,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微导管塑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唐晓宇 文立利 +2 位作者 吴琪 周龙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6例M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经DSA检查证实。根据是否发生SAH,将596例MIA患者分为SAH组(286例)和未发生SAH组(310例)。将纳入的596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417例)及验证集(179例)。训练集用于列线图的构建,验证集用于检验模型内部的重复性。对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动脉瘤位置、形态学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与结局事件(发生SAH)的关系,并经R语言程序拟合得到模型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可能预测因素进行预测模型B的拟合,并绘制模型B的列线图。对构建模型的评价内容包括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1)区分能力的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AUC值越接近1代表区分能力越强。(2)校准度的评价:使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平均绝对误差越接近0表示一致性越好。(3)临床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法及临床影响曲线来评价预测模型(模型A与模型B)的临床预测价值,决策曲线下面积越大表示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越高,临床影响曲线中两条曲线相关性越高表示模型的临床价值越大。结果(1)共有596例(共计1395个动脉瘤)MIA患者纳入研究。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SAH史(OR=0.279,95%CI:0.087~0.888,P=0.031)、存在不规则动脉瘤(OR=35.534,95%CI:16.335~77.297,P<0.01)、MIA中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5.714,95%CI:3.127~10.441,P<0.01)、存在后循环动脉瘤(OR=3.962,95%CI:1.651~9.507,P=0.002)以及动脉瘤的高宽比值增加(OR=4.696,95%CI:1.249~17.656,P=0.022)与MIA患者发生SAH独立相关。(2)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出风险预测模型B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的AUC为0.884(95%CI:0.852~0.916,P<0.01),在验证集的AUC为0.856(95%CI:0.801~0.912,P<0.01)。(3)校准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较高吻合度,平均绝对误差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分别为0.018与0.023。(4)决策曲线分析法显示,预测模型A与预测模型B在不同阈概率内最高净获益值均为0.3。当阈概率≥0.3时,预测模型A曲线表现出的临床净收益率好于预测模型B,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92)。临床影响曲线显示,预测模型B在高出血风险阈概率≥0.3时可以获得理论事件及实际发生事件较高程度的符合性,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结论既往SAH病史、存在不规则动脉瘤、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存在后循环动脉瘤以及动脉瘤高宽比值增加与MIA患者发生SAH的发生独立相关,所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构建模型仍需大样本数据及外部验证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