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余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陆赟 翁嘉懿 +2 位作者 徐亮 陈燕春 殷云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残余胆固醇(R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39例...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残余胆固醇(R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39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支架植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入院次日空腹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根据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ISR组,58例)和非支架内再狭窄组(non-ISR组,181例)。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C与ISR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C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总胆固醇(TC)、RC、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及糖尿病、吸烟、多支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RC四分位间距,根据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4组(Q1~Q4),4组患者(Q1~Q4)ISR的发病率分别为20.0%、14.8%、22.0%和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RC与ISR呈正相关(r=0.179;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R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95%CI 0.572~0.697;P<0.05)。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RC的最佳截断值为0.47 mmol/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72%与7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1,95%CI 1.005~1.078;P<0.05)、吸烟(OR=5.797,95%CI 1.617~20.774;P<0.05)、多支病变(OR=3.937,95%CI 1.258~12.326;P<0.05)、支架总长度(OR=1.034,95%CI 1.001~1.070;P<0.05)及RC>0.47 mmol/L(OR=3.416,95%CI 1.535~7.602;P<0.05)是ISR的危险因素。结论在LDL-C达标的PCI术后的CHD患者中,RC与ISR呈正相关,且RC是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残余胆固醇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2
作者 徐桂冬 李渊 +5 位作者 王琳 马雪兴 姚金良 陈璐 韩震 王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 通过比较心室程序刺激致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室性早搏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测定,观察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进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震荡参数的可信度.方法 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选... 目的 通过比较心室程序刺激致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室性早搏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参数测定,观察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刺激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进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震荡参数的可信度.方法 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分别选取右室心尖部(RVAP)和右室流出道(RVOT)作为早搏的刺激部位,分别通过Holter行自发性HRT检测和心室程序刺激行诱发性HRT检测,比较心室不同部位刺激所诱发的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结果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和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TO:(-1.71±1.36)%比(-2.29±1.47)%,P=0.12;TS:(7.12±4.68)ms/RR比(10.14±5.71)ms/RR,P=0.75].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TO:(-7.16±1.74)%比(-8.82±2.16)%,P=0.14;TS:(20.9±4.38)ms/RR比(18.8±3.67)ms/RR,P=0.36].不同部位诱发的心率震荡参数TO和TS自身之间亦有较好的相关性(TO:r=0.674,P<0.01;TS:r=0.816,P<0.01).结论 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与自发性窦性心率震荡具有一致性,心室不同刺激部位对诱发性窦性心率震荡结果无明显影响,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由心室不同部位的室性早搏所计算的心率震荡参数值均有较高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窦性心率震荡 心室程序刺激 自发性 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对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龚俊荣 陈群 吕克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1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直接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98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组(62例)及常规介入组(13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运重建情况...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直接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98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组(62例)及常规介入组(13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运重建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血栓抽吸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高于常规介入组,其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比例更低;血栓抽吸组患者较常规介入组患者使用球囊及植入的支架数量更少;血栓抽吸组患者PCI术后2hsT段回落〉50%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介入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介入组明显改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治疗能够改善STEMI患者TIMI血流,减少球囊使用及支架植入,改善ST段回落及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CD13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殷云杰 翁嘉懿 +1 位作者 徐亮 陈燕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的表达及其与左心室重构(LV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124例,入院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T(cTNT)、NT-proBNP、hs-CRP、血清CD137等指标,入院期间及出院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2个月后根据是否存在LVR分为LVR组(n=38)和非LVR组(n=86)。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LV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对LVR的预测价值。结果LVR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hs-CRP、血清CD137均明显高于非L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T-proBNP(r=0.419)、hs-CRP(r=0.209)和血清CD137(r=0.604)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加值呈正相关(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是AMI后发生LV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预测LVR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22,0.69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5(均P<0.05)。结论NT-proBNP、hs-CRP和血清CD137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LVR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R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分化抗原137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运用盐酸替罗非班抗凝的护理对策
5
作者 施佩红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年第10期28-30,共3页
总结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运用盐酸替罗非班抗凝的护理对策,主要包括用药护理、出血护理、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认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运用盐酸替罗非班抗凝效果较好,配合精心护理可明显减少不良事件。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盐酸替罗非班 抗凝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