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高龄患者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甜文 马志 +1 位作者 曹辉 邱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探讨≥80岁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AD老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79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80岁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AD老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79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90 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例患者,60~79岁组114例,≥80岁组42例。基线信息中,≥80岁组患者的B型钠尿肽、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明显高于60~79岁组(P均<0.05)。治疗有效性分析中,≥80岁组患者溶栓后24 h和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高于60~7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80岁组更容易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8.1%vs.12.3%,P=0.025)。两组患者的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NIHSS评分、m Rs≤2分和mRs≥4分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安全性分析中,两组患者的颅内出血转化和消化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80岁组患者出现黏膜出血和卒中相关肺炎的比例明显高于60~79岁组(P均<0.05)。结论:≥80岁的BAD患者仍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但需要关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静脉溶栓 高龄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后延迟性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蓝文雅 杜娟 +4 位作者 邱峰 姜海波 杜明洋 许丽丽 曹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9-71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延迟性功能改善(DFI)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延迟性功能改善(DFI)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FI)定义为对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以上的患者在血管成功再通24 h后有4分以上的改善;或对于NIHSS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24 h后NIHSS评分降至0或1分。DFI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DF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347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比62%,中位NIHSS16分。在347例患者中,185例(53.3%)患者发生EFI。与非EFI组患者相比,EFI组患者年龄(P=0.028)和基线NIHSS评分(P=0.007)更低,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1)以及肺部感染(P=0.002)的发生率更低。在162例非EFI患者中,36例(22.2%)患者出现DFI。与非DFI组患者相比,DFI组患者年龄(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P<0.001)更低,房颤(P=0.008)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3)发生比例更低,而吸烟患者的构成比更高(P=0.03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95%CI=0.89~0.98]、基线NIHSS评分(OR=0.88,95%CI 0.81~0.96)、侧支循环(OR=8.33,95%CI 2.41~28.82)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OR=0.20,95%CI 0.04~0.93)是DF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比例患者发生EFI,而在非EFI患者中也有超过20%的患者发生DFI。年龄、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对于DFI发生至关重要。需关注以上因素以加强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再通 延迟性功能改善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娟 周晓雨 +2 位作者 张淼 张雪玲 蓝文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52-1956,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为观察组(服用)和对照组(未服用),各67例。比较治疗1周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1个月的神经损伤和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CVR)、平均血流量(Qmea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记录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管再闭塞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血管再闭和血流动力学、血栓形成因子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FMA评分、Qmean、Vmean、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CVR、TXB2、CD62P比对照组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水平均会影响其血管再闭的发生(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降低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 血管再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与维生素B12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7
4
作者 邱峰 吴越 +4 位作者 曹辉 华平 张尧 杜明洋 姜海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51-1454,共4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程度及维生素B12水平,探讨神经病变及体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0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者使用肌电图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检测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并通过临床Tinetti...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程度及维生素B12水平,探讨神经病变及体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0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者使用肌电图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检测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并通过临床Tinetti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照组,维生素B12浓度与帕金森病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呈负相关,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平衡能力与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损伤较健康同龄人显著增多,其原因主要为帕金森病患者体内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外周神经功能病变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体位平衡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外周神经病变 维生素B12 体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BTBR T^(+)Itpr3^(tf)/J小鼠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王心怡 蔡玉龙 +5 位作者 李燕娜 袁琳瑛 花艳凡 李芸子 蓝文雅 刘新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BTBR T+Itpr3tf/J(BTBR)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模型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BTBR小鼠和雄性B6小鼠分别随机分配到孤独...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BTBR T+Itpr3tf/J(BTBR)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模型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BTBR小鼠和雄性B6小鼠分别随机分配到孤独症模型+1 Hz rTMS治疗组(BTBR+1 Hz组)、BTBR组、B6+1 Hz组、对照组(B6组),每组7只。6周大开始对BTBR+1 Hz组及B6+1 Hz组进行rTMS,对BTBR组及B6组进行假刺激,治疗周期(共12 d)结束次日起进行三箱社交、理毛、埋珠、旷场、悬尾及强迫游泳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脑皮质及海马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结果 BTBR组社交时间少,理毛时间及皮质IL-1β、IL-18、TNF-α和海马IL-1β、IL-6、IL-18、TNF-α、IFN-γ较B6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rTMS治疗后,BTBR+1 Hz组小鼠在三箱社交实验中社交偏好测试和社交新奇偏好测试处在陌生小鼠侧室时间比新物体[(237.60±40.80) s vs.(184.10±23.94) s, P=0.019]或熟悉小鼠[(196.80±61.17) s vs.(260.50±48.59) s, P=0.013]侧室时间更长,BTBR+1 Hz组与BTBR组相比,理毛实验中的理毛时间缩短[(33.35±7.74) s vs.(81.95±38.71) s, P=0.001],皮质IL-1β、IL-18和TNF-α降低(P<0.05),以及海马IL-1β、IL-6、IL-18、TNF-α和IFN-γ降低(P<0.05)。此外,所有BTBR小鼠埋珠数量较B6小鼠增多(P<0.01),1 Hz rTMS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皮质IL-23、IFN-γ及海马IL-23水平(P<0.05)。结论 1 Hz rTMS可以改善BTBR小鼠的社交缺陷,减少刻板行为;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皮质及海马异常增高的炎症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经颅磁刺激 社交障碍 刻板行为 大脑皮质 海马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血小板参数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邱峰 吴越 +3 位作者 曹辉 张尧 杜明洋 姜海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在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已得到推广,但相关指南对进展性脑卒中抗血小板的方案仍无明确定论。文中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小板参数的影... 目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在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已得到推广,但相关指南对进展性脑卒中抗血小板的方案仍无明确定论。文中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南京市脑科医院住院的8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24 h)临床资料,并按照治疗情况分为单抗组(n=40)和双抗组(n=42)。单抗组口服阿司匹林0.1 g/次,1次/d;双抗组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另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治疗21 d后改为单独服用阿司匹林。入院第1、7天和3个月后分别评估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巴氏指数(BI)。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结果治疗7 d和3个月后,双抗组患者的NIHSS较单抗组显著降低、BI得分较单抗组显著上升(P<0.05)。双抗组在治疗7 d后经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较单抗组显著上升(P=0.003)。治疗7 d后,双抗组的PLT水平较单抗组明显升高(P=0.006),MPV、PDW则较单抗组明显下降(P=0.023、P=0.017);3个月后,双抗组的PDW仍显著低于单抗组(P=0.041)。治疗7 d后,双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较单抗组下降(P<0.05)。3个月后,双抗组的Vs、脉动指数PI较单抗组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可改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血小板参数,从而改善临床疗效,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 进展性脑卒中 脑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邱峰 曹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抗凝联合抗栓治疗对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双抗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和阿加曲班组(阿加曲班...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抗凝联合抗栓治疗对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双抗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和阿加曲班组(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及颅脑影像学、卒中评分和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NIHSS)评分在治疗第7、14天均显著下降,Barthel指数(BI指数)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等明显出血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在前循环梗死治疗中疗效相似,而阿加曲班组在后循环脑梗死治疗中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可明显降低NIHSS评分、升高BI指数。结论: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司匹林抗栓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均可有效改善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特点,尤其对后循环梗死的患者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加曲班 阿司匹林 抗凝 后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浆miR-6833-3p的表达水平及诊断效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越 邱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14-1619,共6页
目的:筛选并验证分析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初步研究患儿血浆中miR-6833-3p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5例ARDS患儿(ARDS... 目的:筛选并验证分析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初步研究患儿血浆中miR-6833-3p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5例ARDS患儿(ARDS组)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32例普通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微流体芯片技术筛选与新生儿ARDS相关的miRNA,对于组间差异表达超过5倍的miRNA进一步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验证芯片重复性及进行靶基因预测,对两组血浆miR-6833-3p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急性生理评分做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iR-6833-3p在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计算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24个与新生儿ARDS相关的高表达差异基因。表达差异超过5倍的miRNA有8个,4个上调的分别是miR-31-5p、miR-4754、miR-6833-3p和miR-192-3p,4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分别是miR-362-3p、miR-11a、miR-7a-2-3p和miR-1382。通过验证发现miR-6833-3p在ARDS组血浆中显著上调(P<0.01),且与APACHEⅡ评分中的急性生理评分呈正相关(r=0.731,P<0.001)。通过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miR-6833-3p与PI3-K/Akt、MAPK信号通路可能密切相关。相关ROC曲线结果也显示,miR-6833-3p预测新生儿ARD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其诊断最佳阈值为1.03,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9,此时miR-6833-3p的诊断灵敏度为84.55%,特异度为75.36%。结论:miR-6833-3p在新生儿ARDS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新生儿ARDS的特异性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miR-6833-3p 诊断效能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