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科老年住院病人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状况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忆 张丽 张晓雷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5,28,共4页
目的:筛查神经科老年住院病人营养状态和营养支持情况,以指导临床营养干预措施。方法:对381例神经科65~90岁住院病人,采用定点连续收集方法,抽样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定(MNA),同时检测病人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 目的:筛查神经科老年住院病人营养状态和营养支持情况,以指导临床营养干预措施。方法:对381例神经科65~90岁住院病人,采用定点连续收集方法,抽样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定(MNA),同时检测病人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以及调查营养支持状况。结果:神经科老年住院病人使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适用率较低(59.84%);而MNA在老年神经科住院病人均可使用。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老年住院病人存在有一定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9.92%,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65%,营养不良风险为23.10%,仅有15.49%的病人获得营养支持,其中肠外与肠内营养的比例大致为1∶1。结论:NRS2002对神经科老年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NA可用于神经科老年病人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 老年住院病人 营养风险 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儿童失神癫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秀秀 董靖德 +2 位作者 王小姗 卢孝鹏 胡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失神癫痫间儿童癫痫间发作后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失神癫痫间儿童22例,根据过度换气是否能诱发失神癫痫间发作分为2个亚组:失神发作组10例,失神非发作组12例;正常对照组20...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失神癫痫间儿童癫痫间发作后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失神癫痫间儿童22例,根据过度换气是否能诱发失神癫痫间发作分为2个亚组:失神发作组10例,失神非发作组12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NSE水平。结果:失神发作组癫痫间发作后30min内,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失神非发作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失神非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神癫痫间发作后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失神癫痫间发作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脑神经元损伤,NSE可作为早期检测失神癫痫发作后神经元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异性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失神癫痫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丽 王小姗 张晓雷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脑卒中恢复期伴进食障碍病人进行肠内营养(EN)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耐受性和感染并发症的对比研究。方法:检测4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3和6个月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 目的:探讨重度脑卒中恢复期伴进食障碍病人进行肠内营养(EN)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耐受性和感染并发症的对比研究。方法:检测45例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3和6个月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糖化血红蛋白(HbA1c)、IgA和IgG等指标,并进行对比,比较治疗前后感染发生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并观察EN半年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结果:治疗后1个月,PA和TF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ALB、Hb和IgG优于治疗前(P<0.05),PA和TF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6个月,TP、ALB、PA、Hb和TF较治疗前有增高(P<0.05),其中TF和IgG较治疗后3个月增高更明显(P<0.05)。IgA和HbAlc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并发症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减少。结论:EN支持可明显改善重度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脑卒中恢复期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换为普拉克索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敏 叶民 +2 位作者 刘卫国 张丽 沈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207-2210,共4页
目的观察多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换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5例PD患者入组研究。除7例单用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1d内直接转换为普拉克索外,其余均在原用药基础上将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换为普拉克索并... 目的观察多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换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5例PD患者入组研究。除7例单用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1d内直接转换为普拉克索外,其余均在原用药基础上将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换为普拉克索并逐渐加量。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后按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尽量每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分1次,详细记录患者的总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震颤评分等各方面数据,并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用药等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整个观察时间为8周。结果有7例患者报道了6个不良事件。35例PD患者换药后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值与换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药后部分患者美多芭的剂量有所减少。普拉克索转换后的平均剂量为1.5mg/d。结论快速或逐量由其他多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转化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的,临床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与普拉克索的直接疗效以及安慰剂效应、美多巴的疗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激动剂 普拉克索 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和IκBα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董靖德 靳凌 +2 位作者 张丽 石静萍 王小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在制备模型前给予厄贝沙坦30 mg/(kg.d)干预3周,采用线栓法制...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厄贝沙坦预处理组在制备模型前给予厄贝沙坦30 mg/(kg.d)干预3周,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4、72 h后用Longa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Westernblot法测大鼠脑缺血组织内NF-κB p65、IκBα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I/R组相比较,厄贝沙坦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②脑缺血再灌注后24及72 h,I/R组缺血区NF-κB p65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I/R组相比较,厄贝沙坦预干预组缺血区NF-κB p65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③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I/R组缺血区IκBα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I/R组相比较,厄贝沙坦预干预组缺血区IκBα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通过提高IκBα的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对脑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厄贝沙坦 NF-ΚB IΚB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预测意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 张颖冬 +1 位作者 李继民 李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急性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临床进展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的判定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大脑前循环区脑...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急性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临床进展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的判定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45例进展为m-MCA。在患者入院时,以ELISA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MMP-9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脑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m-MCA患者血MMP-9水平(230.0±60.5ng/ml)明显高于非m-MCA患者(174.0±56.0ng/ml)(P<0.001),而两组患者间血CRP水平无明显差别(8.8±3.8ng/mlvs8.5±4.0ng/ml,P>0.05)。血MMP-9水平≥220ng/ml对预测m-MCA梗死有较高的敏感度(89%)、特异度(95%)。结论:血MMP-9水平增高对预测m-MCA进程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汤武装 张丽 +2 位作者 张晓雷 董靖德 胡秀秀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6-1428,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确诊为肺癌转移而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细胞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9例(90%),恶心呕吐8例(80%),发热2例,语言不... 目的:探讨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确诊为肺癌转移而致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细胞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9例(90%),恶心呕吐8例(80%),发热2例,语言不清1例,颈痛1例,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1例,视物模糊2例,精神异常2例,四肢无力2例,癫痫发作1例;查体脑膜刺激征阳性8例,视乳头水肿5例;10例患者头颅CT/MRI平扫均未见脑膜异常,3例行头颅MRI增强扫描2例可见脑膜强化;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升高6例,蛋白升高6例,糖降低6例,氯降低7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9例发现异型细胞,5例患者行脑脊液免疫组化染色均发现有转移癌;血清癌胚抗原升高5例。结论:肺癌转移而致脑膜癌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早期以颅内压升高症候群为主;血清癌胚抗原异常升高可作为辅助检查指标,头颅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膜癌病 脑脊液细胞学 MRI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球囊拉伤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俞书红 蓝文雅 +6 位作者 李壮丽 刘玲 郭志良 叶瑞东 陈昕 赵玲玲 张仁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C组)、安慰剂对照组(P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黄芩苷预防组(BP组)和黄芩苷治疗组(BT组),每组...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C组)、安慰剂对照组(P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黄芩苷预防组(BP组)和黄芩苷治疗组(BT组),每组6只。后4组均在高脂饮食后,进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拉伤,构建AS模型。在第2周末和第10周末测定各组血脂水平。第10周末处死大白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5-脂氧合酶(5-LO)、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和白三烯B4受体(BLTR)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HE染色测量颈动脉内膜变化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PC组TC、TG、LDL-C、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AT组、BP组和BT组较PC组TC、TG、LDL-C水平、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1.76±0.97,1.04±0.11,1.83±0.17 vs 2.54±0.18)及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可以通过调脂、抑制5-LO炎症途径,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甙 颈动脉疾病 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受体 白三烯B4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黎曼流形切平面空间中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迁移学习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慧 何宏 +1 位作者 张慧敏 张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9-667,共9页
针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小样本问题,现有的基于黎曼流形的分析方法大多在流形中对齐后设计分类器,或通过切空间投影后在欧式空间进行分类。在流形中设计分类器运算较为复杂,而在切空间直接分类会因源域和目标域的切空间分布不一致而导... 针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小样本问题,现有的基于黎曼流形的分析方法大多在流形中对齐后设计分类器,或通过切空间投影后在欧式空间进行分类。在流形中设计分类器运算较为复杂,而在切空间直接分类会因源域和目标域的切空间分布不一致而导致结果有误差。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黎曼切空间对齐的迁移学习算法用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分类。通过计算源域和目标域的协方差矩阵并求得各自的黎曼均值点作为切点,分别将协方差矩阵进行切空间映射,再将两个切空间利用一组公共特征基进行投影对齐完成迁移学习。采用3个运动想象数据集进行验证,分别有7、9和9个被试,3个数据集中的被试分别有300、144和120个样本,利用分类准确率、数据分布图和统计学方法对算法进行性能评估。所提出的算法在3个数据集上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1.45%,77.14%和66.94%,相比未使用迁移学习的模型分别提高了25.05%、17.69%和10.98%,Mann-Whitney U检验验证了两种模型下的分类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4种对比算法之间的性能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所提出算法的优越性。该算法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提高跨被试分类模型的准确率,一定程度上实现小样本数据的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曼流形 迁移学习 运动想象 脑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视幻觉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茹辛 仲敏 张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6-1410,共5页
视幻觉是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者发现视幻觉与脑部结构、视觉通路和注意网络及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在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 视幻觉是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者发现视幻觉与脑部结构、视觉通路和注意网络及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在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本文结合国内外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帕金森病伴发视幻觉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视幻觉 发病机制 精神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