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文文 邱畅 +1 位作者 赵亮 章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精神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部分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分为侵入性或非侵入性,对神经回路进行干预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症状。本文对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谱系... 精神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部分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分为侵入性或非侵入性,对神经回路进行干预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症状。本文对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物质依赖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所用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神经调控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及挑战,以指导未来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2
作者 董文文 邱畅 +2 位作者 徐怿琛 杨岸超 章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病、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以为神经调控技术在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障碍 电刺激疗法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3
作者 陆方舟 刘美娟 +2 位作者 曾琼 章文斌 陆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2-1098,共7页
目的:探讨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50%effective dose,ED_(50))。方法:45例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非老年组(年龄18~64岁)和老年组(年龄>65岁)。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50%effective dose,ED_(50))。方法:45例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非老年组(年龄18~64岁)和老年组(年龄>65岁)。两组患者首先静注环泊酚,其中环泊酚初始剂量为0.4 mg/kg,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依次静注舒芬太尼0.3μg/kg、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统一定义为给予研究药物诱导后3 min。采用Dixon序贯法,根据气管插管是否为阳性反应[气管插管阳性反应定义为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等体动反应或插管后2 min内平均动脉压(MAP)或者心率(HR)升高幅度大于基础值的20%]来确定下一例患者使用环泊酚的剂量,当气管插管提示阳性,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浓度,反之则降低,研究以7个交叉为止。相邻患者的剂量公比为1∶1.1。采用Probit概率法计算环泊酚的ED_(50)、95%有效剂量(95%effective dose,ED_(95))及相应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记录围术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非老年组复合舒芬太尼时环泊酚抑制气管插管阳性反应的ED_(50)为0.472 mg/kg(95%CI 0.419~0.565 mg/kg)、ED_(95)为0.567 mg/kg(95%CI 0.513~1.293 mg/kg);老年组复合舒芬太尼时环泊酚抑制阳性反应的ED_(50)为0.409 mg/kg(95%CI 0.383~0.434 mg/kg)、ED_(95)为0.452 mg/kg(95%CI 0.430~0.591 mg/kg)。结论: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在非老年患者组以及在老年患者组抑制气管插管阳性反应的ED_(50)分别为0.472 mg/kg和0.40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泊酚 颅内动脉瘤 舒芬太尼 年龄 插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和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叶碎林 常义 赵晓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27-728,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不同手术方法及腰骶神经根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和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 6 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 ,并对 12例L2 ~S14 0 8根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 :脑立体定...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不同手术方法及腰骶神经根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和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 6 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 ,并对 12例L2 ~S14 0 8根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 :脑立体定向术组手术有效率 81 3% ,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组术后肌痉挛明显缓解 ,两种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各节段脊小束兴奋阈高低不均 ,但传导潜伏期值在正常范围。结论 :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是脑性瘫痪最有效方法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外科手术 电生理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进 张岩松 +9 位作者 周志敏 吴德权 孙骏 张晓路 程超 姜晨 王诚 吴志峰 戴敏超 邵君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84-1686,1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与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CT、MRI、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15例颅底附近贴附5个MARK,分别在开骨瓣前...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与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CT、MRI、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15例颅底附近贴附5个MARK,分别在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探讨术中持续导航的精确性;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神经导航具有良好的持续精确性,肿瘤及其周围结构定位准确,在综合的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6例(76.2%);次全切3例(14.3%),大部分切除2例(9.5%),术后所有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KPS评分80-100分,2例复发。结论:颅底肿瘤与颅底组织结构位置相对固定,术中脑移位不明显,对于导航的定位精确性影响较小;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的同时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两者的联合应用在颅底肿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神经导航 电生理 颅底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泊酚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
作者 陆方舟 刘美娟 +2 位作者 曾琼 章文斌 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环泊酚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择期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117例,男60例,女57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环... 目的探讨环泊酚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择期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117例,男60例,女57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环泊酚组(C组,n=59)和丙泊酚组(P组,n=58)。C组使用环泊酚0.4 mg/kg进行麻醉诱导,P组使用丙泊酚2.0 mg/kg进行麻醉诱导。记录麻醉诱导成功例数、麻醉诱导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后1 min的Narcotrend指数;记录麻醉诱导过程中循环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呼吸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包括低血氧饱和度、呼吸抑制、缺氧、支气管痉挛、呛咳)以及喉痉挛、呃逆、不自主运动反应(肌颤搐和肌阵挛)、镇静过深(Narcotrend指数<13)、镇静不足(Narcotrend指数>64)、注射痛等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诱导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麻醉诱导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平均差值的95%CI下限为1.6783,大于非劣效界值-5。与P组比较,C组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呛咳以及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环泊酚应用于脑肿瘤手术麻醉诱导的效果不劣于丙泊酚,且对循环、呼吸影响更小、注射痛更少,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泊酚 丙泊酚 脑肿瘤 麻醉诱导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对难治性癫痫脑功能连接的即时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芳卿 李跃军 +2 位作者 朱海涛 张锐 陈奇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07-1713,共7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即时效应,探讨VNS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14例正常被试静息态和14例DRE患者静息态和刺激态的脑磁图数据...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即时效应,探讨VNS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14例正常被试静息态和14例DRE患者静息态和刺激态的脑磁图数据,分6个频段分析即时VNS引起的DR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改变。结果:在静息态,DRE患者相对正常被试,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当VNS发生时,DRE患者有显著降低的功能连接,包括theta频段的左侧额中回⁃右侧嗅皮质和左侧丘脑⁃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alpha频段的左侧丘脑⁃左侧颞极颞中回之间的连接。结论:即时VNS可以降低DRE患者脑功能连接,即降低患者脑网络对发作的易损性,这可能是VNS调节DRE患者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脑网络 功能连接 难治性癫痫 脑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宏毅 邹元杰 +4 位作者 张岩松 常义 张锐 吕著海 刘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0-412,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结构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8侧尸体头上采用翼点入路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结构;并对磁共振诊断为大型垂体瘤7例及颅咽管瘤4例者,采取翼点入路、联合应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结构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8侧尸体头上采用翼点入路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结构;并对磁共振诊断为大型垂体瘤7例及颅咽管瘤4例者,采取翼点入路、联合应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及颅底第1 ̄4间隙,行瘤内减压、逐步切除肿瘤。结果: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由大脑前动脉的A1段、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前穿质围成,是一个狭小的组织间隙,内有Heubner等穿支动脉通过;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被瘤体扩大并可见肿瘤壁,经此间隙可分离、切除肿瘤上部,最终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3例。视力改善10例、失明1例。一过性尿崩5例、需要长期药物控制2例。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应用可增加肿瘤上部的显露,有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颈内动脉上间隙 显微解剖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于癫痫术前定位和疗效预测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敏 郭喆 +3 位作者 唐立钧 朱海涛 陈芳卿 李天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0-883,共4页
目的:探讨18氟-2-脱氧葡萄糖(18fluoro-2-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tuerized tomography,PET/CT)对癫痫术前定位和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行18F-FDG PET/CT检查并... 目的:探讨18氟-2-脱氧葡萄糖(18fluoro-2-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tuerized tomography,PET/CT)对癫痫术前定位和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行18F-FDG PET/CT检查并手术治疗的46例癫痫患者临床资料,PET/CT图像行视觉和半定量分析,结合手术病理及预后,比较18F-FDG PET/CT与同期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定位的阳性率和定位准确率,以及脑代谢异常分布范围及位置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18F-FDG PET/CT及VEEG阳性率分别为91.3%(42/46)和100.0%(4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阳性率为67.4%(31/46),低于18F-FDG PET/CT检查(P<0.05)。25例术后预后良好患者,18F-FDG PET/CT定位准确率达56.0%(14/25),VEEG和MRI分别为40.0%(10/25)和32.0%(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检查显示局灶性脑代谢异常的患者较弥漫性代谢异常患者或无异常代谢患者的预后好(P<0.05),脑代谢异常局限于单侧颞叶患者与累及颞叶外脑区患者的预后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对致痫灶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定位准确性,局灶性代谢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好,可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 癫痫灶定位 18氟-脱氧葡萄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坤 邹元杰 +4 位作者 刘宏毅 White William 刘永 章文斌 阚文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77例影像学诊断为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75例经鼻蝶手术治疗病例的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Hardy-Wilson分级、分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77例影像学诊断为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75例经鼻蝶手术治疗病例的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Hardy-Wilson分级、分期:Ⅲ级15例,Ⅳ级7例,C期3例,D期1例,E期73例;Knosp分级:2级4例,3级67例,4级6例。2例Knosp 4级病例为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予药物治疗,余75例行经鼻蝶手术治疗。术中发现Knosp 3级患者中,12例为单纯压迫海绵窦;4例Knosp 4级患者均为侵袭海绵窦。病理检查Ki67增殖指数>3%者59例。肿瘤全切除56例,次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伽马刀治疗13例(次全切除者11例,部分切除者2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13例。再次手术: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3例曾行伽马刀治疗),部分切除2例。结论:IPA的诊断,应综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判定;其手术全切率偏低,术后复发率较高;治疗应采取手术切除,结合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癎手术前脑磁图定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婷 张锐 +2 位作者 刘宏毅 杨露 陈奇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评价脑磁图对难治性癫癎手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难治性癫癎患者均于手术前进行MRI、脑磁图、头皮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并与手术中侵入性硬膜下皮质脑电图定位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中侵入性硬膜下... 目的评价脑磁图对难治性癫癎手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难治性癫癎患者均于手术前进行MRI、脑磁图、头皮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并与手术中侵入性硬膜下皮质脑电图定位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中侵入性硬膜下皮质脑电图比较,MRI定位区域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34例,73.53%(25/34)获得良好手术疗效(Engel方案Ⅰ~Ⅱ级),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3例,66.67%(2/3)手术疗效良好(Engel方案Ⅰ~Ⅱ级);定位敏感度为89.47%,特异度为78.57%,准确度为86.54%。脑磁图定位区域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45例,91.11%(41/45)手术疗效良好(Engel方案Ⅰ~Ⅱ级),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7例,42.86%(3/7)获得良好手术疗效(Engel方案Ⅰ~Ⅱ级);定位敏感度为97.37%,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90.38%。视频脑电图定位区域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43例,69.77%(30/43)手术疗效良好(Engel方案Ⅰ~Ⅱ级),与手术区域相距>2 cm×2 cm者9例,44.44%(4/9)手术疗效良好(Engel方案Ⅰ~Ⅱ级);定位敏感度为92.11%,特异度为42.86%,准确度为78.85%。结论难治性癫癎患者采用手术前脑磁图定位较其他癫癎灶定位方法更为精确,对手术切除癫癎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脑磁图描记术 脑电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表现为颅内占位的脑梗塞八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纶先 常义 +2 位作者 张贞浏 周柏建 蔡宗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93-193,共1页
CT表现为颅内占位的脑梗塞八例报告杨纶先常义张贞浏*周柏建蔡宗尧**(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CT室,南京210029)关键词脑梗塞;CT我院1988—1993年间收治CT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 CT表现为颅内占位的脑梗塞八例报告杨纶先常义张贞浏*周柏建蔡宗尧**(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CT室,南京210029)关键词脑梗塞;CT我院1988—1993年间收治CT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脑梗塞8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锐 常义 +2 位作者 朱海青 刘宏毅 邹元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504-2505,共2页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凋亡指数。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不同,...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凋亡指数。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不同,但部分级别间无显著差异,增殖/凋亡指数各级别间差异显著,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01)。结论:增殖/凋亡指数可更准确的反应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特点,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应用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40例脑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宁 刘宏毅 +1 位作者 邹元杰 孔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9-511,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发病7h内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携氧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测定两组术中不同时段的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术前和术后12h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发病7h内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携氧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测定两组术中不同时段的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术前和术后12h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sheaghbasicityprotein,MBP)的浓度,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格拉斯哥(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结果:术中A组ICP明显低于B组。术后A组MBP浓度明显低于B组,A组GC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氧液 高血压脑出血 脑保护 研究 静脉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坤 邹元杰 +2 位作者 刘宏毅 耿良元 刘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 :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对手术技术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行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垂体大腺瘤患者220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内分泌、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颅... 目的 :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对手术技术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行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垂体大腺瘤患者220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内分泌、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显示肿瘤全切198例,次全切20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脑脊液漏47例,术后尿崩129例;术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泌乳素(prolactin,PR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下降,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技术成熟,能够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大腺瘤 显微手术 经鼻蝶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6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宏毅 邹元杰 张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2,共2页
关键词 病理 诊断 颅内肿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明卫 傅震 +3 位作者 张岩松 林厚怡 潘世扬 黄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明确颅内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情况 ,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TRAP-银染法检测70例颅内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 :脑膜瘤及垂体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 ,5 0例胶质瘤... 目的 :明确颅内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情况 ,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TRAP-银染法检测70例颅内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 :脑膜瘤及垂体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 ,5 0例胶质瘤 (KERNOHAN分级 )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 44 % , 级为 3/ 16 (18.8% ) , 级为 3/ 12 (2 5 .0 % ) , 级为 9/ 14(6 4.3% ) , 级为 7/ 8(87.5 % ) ,胶质瘤分级越高 ,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就越高 (P<0 .0 0 5 ) , 级以上恶性颅内肿瘤中 (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19/ 2 5 (76 .0 % ) ,明显高于 级以下胶质瘤 6 / 2 8(2 1.4% ,P<0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促进胶质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且可能是新的恶性颅内肿瘤的瘤标 ,可以用于恶性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端粒酶 早期诊断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心肾综合征模型早期肾损伤生物标记物的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月秋 张晓红 管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46-1449,共4页
目的 :拟通过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CRS的肾保护措施从而指导心肾等重要靶器官的临床保护。方法:52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存活的猪入组,根据后续处理的不同随机分为以下4组:即室温复苏组、室温复苏同时灌注500 m L常温生理盐... 目的 :拟通过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CRS的肾保护措施从而指导心肾等重要靶器官的临床保护。方法:52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存活的猪入组,根据后续处理的不同随机分为以下4组:即室温复苏组、室温复苏同时灌注500 m L常温生理盐水组、室温复苏同时灌注500 m L 4℃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各组同时观察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后1、3、5和10 min开放血流再灌注复苏后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指标的变化。收集血液及随机尿液标本进行相关的测定。结果:猪AMI缺血再灌注模型出现肾小管损伤标记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L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介素18(IL-18)的升高,提示了亚临床AKI的发生,且肾损伤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后迅速发生,而不同于以往文献中报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后数小时出现AKI。在不同的干预措施下提示肾损伤的升高的生物学标志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结论:提示反映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可先于肾小球功能的改变,为I型CRS进行及时有效肾脏保护措施比如低温再灌注复苏争取宝贵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肾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 急性肾损伤 NGAL IL-18 L-FA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袋或引流袋自动提醒称质量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明琴 曹峰 钱瑞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5期76-76,共1页
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寻求更简便、省力的方法,对护理用具、工作流程等进行改造、创新和完善,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经常要护理患者留置的各种管道。导尿管连接的尿袋大多是直接挂在患者的床旁口],容易被刮碰,... 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寻求更简便、省力的方法,对护理用具、工作流程等进行改造、创新和完善,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经常要护理患者留置的各种管道。导尿管连接的尿袋大多是直接挂在患者的床旁口],容易被刮碰,且易让人产生不洁感;观察尿量时,因为尿袋为软性材质,其显示的尿量刻度值并不准确;同时,人工观察尿量会产生误差,且有时会因为工作繁忙错失观察时点。为此,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自动提醒称质量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420138343.x),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袋 自动提醒称质量装置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国萍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6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老年脑积水患者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安全护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循环系统变化,做好切口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果术后脑...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老年脑积水患者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安全护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循环系统变化,做好切口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果术后脑积水症状完全改善27例,1例未改善。结论对老年脑积水患者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配合积极、严密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 可调压分流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