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IgG4检测在IgG4-RD诊治和转归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艳艳 李赛男 +1 位作者 夏雨鑫 姜玉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IgG4检测在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诊治、病情评估及转归中的价值。方法: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系统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且诊断为IgG4-RD的26例患者常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目的:探讨血清IgG4检测在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诊治、病情评估及转归中的价值。方法: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系统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且诊断为IgG4-RD的26例患者常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结果。结果:2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5(31~90)岁,男女比例为3.33∶1。首发症状前三位为腹部不适、皮肤巩膜黄染和发热。患者主要为多器官受累,最常累及的器官为肺、胰腺、肝、肾、胆管。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血液学、生化及免疫检测结果显示NLR、PLR、ESR、CRP、TBIL、DBIL、ALT、AST、GGT、IgG、IgA、IgM均异常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4-RD患者首次IgG4水平与住院时长、复诊时长,再次复诊IgG4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结论:血清IgG4检测对IgG4-RD诊治发挥重要作用。IgG4异常高水平患者,针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的人,IgG4水平下降较快,症状缓解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相关性疾病(IgG4-RD) 免疫球蛋白G亚型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翁厚光 曹维克 +1 位作者 张迎梅 吴尚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85-1887,共3页
目的:探讨89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线粒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 目的:探讨89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线粒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41例、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48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对所有对象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SM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KM-1、LC-1、SLA/LP、AMA-M2等6项指标。结果:各组肝病标本的自身抗体检出总阳性率分别为AIH86.7%、PBC90.9%、HAV25.0%、HBV20.0%、HCV25.0%、HEV12.5%,对照组为3.3%;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肝脏损伤,ALT、AST升高明显。结论:肝功能持续异常的肝病患者适合进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探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及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2')-Ib型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流行 被引量:4
3
作者 唐朝贵 李前辉 林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4-848,共5页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至3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共32株,用分子鉴定法确认为鲍曼不动杆菌,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至3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共32株,用分子鉴定法确认为鲍曼不动杆菌,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7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本组32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2')-Ib 32株(100.0%)、aac(3)-I 15株(46.9%)、aac(6')-Ib 19株(59.4%)、ant(3'')-I 20株(62.5%)、aph(3')-I 19株(59.4%),与1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 25株(78.1%)。阳性基因共分为7种检测模式,其中以aac(2')-Ib+aac(3)-I+aac(6')-Ib+ant(3'')-I+aph(3')-I+arm A等6种基因均阳性的模式最高,为12株(37.5%)。结论产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2')-Ib、aac(3)-I、aac(6')-Ib、ant(3'')-I、aph(3')-I)与1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是本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检出aac(2')-Ib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耐药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1H NMR指纹图谱研究
4
作者 姜玉章 孙晓阳 +2 位作者 史昆波 徐克平 尹起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60-1563,共4页
目的:借助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特征峰,为食管鳞癌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测试30例正常人血清和60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核磁共振波谱。结果:利用1H NMR分析方法,借用指纹图谱技术,构建了人体... 目的:借助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特征峰,为食管鳞癌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测试30例正常人血清和60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核磁共振波谱。结果:利用1H NMR分析方法,借用指纹图谱技术,构建了人体血清1H NMR指纹图谱。对食管鳞癌患者血清1H NMR与正常人血清1H NMR图谱进行比较,发现食管鳞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样品在1.0~1.1ppm和3.0~3.8ppm存在一定的差异波峰,可能为食管鳞癌的特征峰。结论:借助特征峰,通过测试可疑食管鳞癌患者血清,核磁共振谱波测定技术有助于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1H NMR 指纹图谱 食管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0、IFN-γ、IP-10和IL-12的异常表达及环孢素A和环磷酰胺对其的影响
5
作者 姜玉章 季晓辉 +1 位作者 李玉峰 苏定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33-636,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γ诱生蛋白(IP)-10和IL-12的表达水平及环孢素A(CsA)和环磷酰胺(CY)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PBMCs培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γ诱生蛋白(IP)-10和IL-12的表达水平及环孢素A(CsA)和环磷酰胺(CY)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PBMCs培养上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中分泌IFN-γ和分泌IL-10的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血清及PBMCs培养中IFN-γ、IL-10、IL-12和IP-10水平增高,PBMCs中表达IL-10的CD4+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表达IFN-γ的CD4+T细胞的比例亦有所增高;CsA及CY均能抑制SLEPBMCs培养中IL-10水平,并对PHA刺激下的IFN-γ、IP-10和IL-12分泌增高有抑制作用,且CsA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CsA和CY还能抑制PBMCs中表达IFN-γ及表达IL-10的CD4+T细胞的比例增高,且CsA的抑制幅度更大。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CsA与CY均能干扰SLE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的免疫病理过程,且CsA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环磷酰胺 环孢素A 细胞因子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gG4水平对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闫雷 靳德甫 +4 位作者 李畅 王丽 韩崇旭 叶耘峰 姜玉章(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4-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IgG4水平在鉴别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及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的IgG4-RD患者26例,自... 目的:探讨血清IgG4水平在鉴别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及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的IgG4-RD患者2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49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83例,类风湿关节炎80例,干燥综合征188例,强直性脊柱炎21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10例,结缔组织病126例,成人Still病5例,白塞氏病3例,皮肌炎28例,风湿性多肌痛症5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BNII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各组样本血清IgG4水平。通过ROC曲线评价血清IgG4鉴别诊断IgG4-RD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IgG4-RD组血清IgG4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以血清IgG4≥1.35 g/L和IgG4≥2.01 g/L作为诊断IgG4-RD的临界值,IgG4-RD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血清IgG4≥1.35 g/L为正常参考值上限,IgG4-RD组样本血清IgG4水平及IgG4在总IgG中所占比例均高于非IgG4-RD阳性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IgG4水平用于鉴别诊断IgG4-RD的ROC曲线显示,以IgG4≥2.07 g/L作为诊断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6.15%,特异度为92.57%,曲线下面积(AUC)为0.979。结论: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血清IgG4水平升高现象,以血清IgG4≥2.07 g/L作为诊断临界值能提升对IgG4-RD与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但仍需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 IGG4相关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gG4水平对IgG4相关胰-肝胆疾病与非IgG4相关胰-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畅 闫雷 +4 位作者 王丽 韩崇旭 叶耘峰 靳德甫 姜玉章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IgG4水平在鉴别诊断IgG4相关胰-肝胆疾病(IgG4-PHD)与非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21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 目的探讨血清IgG4水平在鉴别诊断IgG4相关胰-肝胆疾病(IgG4-PHD)与非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21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541例就诊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分为4组:IgG4-PHD组(n=20);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组(n=431),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0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9例,干燥综合征174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硬皮病11例,成人Still病4例,肌炎30例,银屑病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0例;胰腺肝脏胆囊恶性肿瘤组(n=40);健康对照组(n=50)。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各组样本血清IgG4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两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IgG4诊断IgG4-PH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IgG4-PHD组血清IgG4水平均明显高于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组、胰腺肝脏胆囊恶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单独干燥综合征组血清IgG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2.958,P<0.05)。分别以血清IgG4≥1.35 g/L和IgG4≥2.01 g/L作为临界值,IgG4-PHD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以IgG4≥2.21 g/L作为鉴别诊断IgG4-PHD与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4.00%,AUC为0.980。结论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血清IgG4水平升高,而以2.21 g/L作为诊断临界值,能提升对IgG4-PHD与非IgG4-RD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但仍需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自身免疫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