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加胜 张慕玲 +3 位作者 束晓明 王海蓉 王煊 陈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80-982,共3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2年7月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及前置胎盘患者共17例(栓塞组),在流产、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并与前期或同期行清宫及药流等其他方案治疗的瘢... 目的 探讨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2年7月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及前置胎盘患者共17例(栓塞组),在流产、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并与前期或同期行清宫及药流等其他方案治疗的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及前置胎盘共15例患者(非栓塞组)比较治疗出血量、并发症、保宫率差异.结果 栓塞组17例介入手术全部成功,刮宫术中出血少,平均2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40 ~ 150 d后月经恢复正常.非栓塞组患者中出血量较多的有4例,其中3例切除子宫,2例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栓塞组与非栓塞组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及保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可减少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及前置胎盘患者术中子宫出血、并发症发生,增加保宫率,是安全有效、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瘢痕妊娠 宫颈妊娠 前置胎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7f-5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婕 韩莉 +2 位作者 梁健 凌敏 卞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1-975,共5页
目的 :筛选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相关的微小RNA(miRNA),探讨其在URSA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URSA绒毛组织进行miRNAs测序,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 :筛选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相关的微小RNA(miRNA),探讨其在URSA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URSA绒毛组织进行miRNAs测序,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筛选所得miRNAs表达水平;利用DAVID软件对靶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53通路中靶基因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let-7f-5p在URSA绒毛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上升;let-7f-5p的靶基因富集于p53通路,通路中靶基因MDM-X和其下游靶标促生长基因MDM2水平显著下降,促凋亡基因p53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结论:let-7f-5p可能调控p53信号通路中MDM-X/MDM2/p53基因,促进细胞凋亡,最终导致URSA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let-7f-5p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经产妇宫缩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广明 唐江华 +3 位作者 陈莉蕴 杨锋 吕述彦 张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4-1645,共2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经产妇宫缩痛的影响。方法:抽取ASAⅠ~Ⅱ级,年龄为25~35岁经产妇90例,随机分成吗啡组(M组)、氯胺酮1组(K1组)和氯胺酮2组(K2组),每组各30例。3组镇痛液配方分别为吗啡5mg、氯胺酮0.5mg/kg...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经产妇宫缩痛的影响。方法:抽取ASAⅠ~Ⅱ级,年龄为25~35岁经产妇90例,随机分成吗啡组(M组)、氯胺酮1组(K1组)和氯胺酮2组(K2组),每组各30例。3组镇痛液配方分别为吗啡5mg、氯胺酮0.5mg/kg、氯胺酮1.0mg/kg各加左旋布比卡因112.5mg、地塞米松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观察术后1、6、12、24和48h经产妇的VAS评分、产后阴道出血量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和噩梦发生率。结果:K2组经产妇6、12和24hVAS评分与M组和K1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K1及K2组经产妇术后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较M组经产妇显著降低(P<0.01),3组间呼吸抑制和噩梦发生率及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胺酮术后硬膜外镇痛能有效减轻产妇术后宫缩痛,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其作用优于吗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左旋布比卡因 镇痛 硬膜外 经产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相关miRNAs与子痫前期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敏 吕述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6-1028,共3页
MiRNAs是一类长度约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由60~110 nt的内源性转录前体经过Drosha酶和Dicer酶加工而成。Mi RNA通过与目标m 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引起靶m RNA的... MiRNAs是一类长度约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由60~110 nt的内源性转录前体经过Drosha酶和Dicer酶加工而成。Mi RNA通过与目标m 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引起靶m 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的调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子痫前期 血管生成 小分子RNA MIRNAS 非编码区 RNA分子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患者经腹腔镜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晓芬 彭星 徐蕾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比较肥胖患者经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LH)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vaginal hysterectomy,VH)的术后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5年2月选择体重指数≥28 kg/m2的肥胖患者320例。160例施行LH,160例施行VH。比... 目的:比较肥胖患者经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LH)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vaginal hysterectomy,VH)的术后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5年2月选择体重指数≥28 kg/m2的肥胖患者320例。160例施行LH,160例施行VH。比较两组患者输卵管和卵巢切除数及比例、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红蛋白变化、输血、中转开放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LH组手术时间(93.8±36.9)min,与VH组(91.6±47.3)min类似(P=0.750);LH组失血量(150.4±67.6)m L,较VH组(213.2±73.2)m L低(P<0.001);LH组患者住院时间(5.8±2.6)d,较VH组(7.7±3.4)d短(P<0.001)。结论:肥胖患者的LH和VH治疗均安全、有效。在肥胖患者中,LH较VH有一定优势。但无论采取何种术式,肥胖均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阴道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柏根基 李长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35-1636,共2页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女性盆腔附件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和1000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2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34例附...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女性盆腔附件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和1000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2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0.12)×10-3mm2/s,两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 附件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