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囊漏气试验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1
作者 严金霞 聂玲玲 葛卫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气囊漏气试验(CLT)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患者的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的UPPP术后均带经口气管插管返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32~54岁。将患... 目的探讨气囊漏气试验(CLT)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患者的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的UPPP术后均带经口气管插管返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32~5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CLT评估拔管组(观察组)40例,经验性评估拔管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4.4±10.2)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6.8±9.4)岁。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患者通过拔除气管插管初步筛查后,对照组观察舌体和咽后壁肿胀消退、上呼吸道通畅,即可决定拔管;观察组做CLT,当漏气量≥130 m L为CLT阴性,随即予以拔管。记录两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拔管后上气道梗阻例数、拔管后再插管例数。结果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3.8±4.8)分vs对照组(12.1±6.4)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明显缩短于对照组[(1.4±0.4)d vs(1.9±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出现上气道梗阻1例,对照组出现上气道梗阻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拔管后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UPPP术后患者拔管后气道通畅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气囊漏气试验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