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elin-13通过Nrf2-焦亡通路抑制RANKL诱导的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1
作者 王超 邹秀强 +1 位作者 刘晓 殷照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48,408,共7页
目的关节假体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是导致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Apelin-13是具有抗炎作用的脂肪因子家族成员。本文拟探讨Apelin-13通过Nrf2-焦亡通路抑制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RANKL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 目的关节假体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是导致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Apelin-13是具有抗炎作用的脂肪因子家族成员。本文拟探讨Apelin-13通过Nrf2-焦亡通路抑制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RANKL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同时加入Apelin-13和Nrf2抑制剂ML385。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Sham组,RANKL组,RANKL+Apelin-13组(Apelin-13组)和RANKL+Apelin-13+ML385组(ML385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P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的生成,ELISA法检测IL-1β和IL-18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焦亡蛋白和抗氧化应激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0.1、1、10 nmol/L和25 nmol/L剂量的Apelin-13对巨噬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Apelin-13显著抑制了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Apelin-13增加了抗氧化应激蛋白表达,并抑制了焦亡蛋白水平,这一保护效应被ML385所抵消。结论Apelin-13通过Nrf2途径抑制RAW264.7细胞的焦亡和破骨细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LIN-13 假体周围骨溶解 破骨细胞 NRF2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贫血及失血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庆宏 张润 +1 位作者 严旭东 孙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6-831,共6页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F)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及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F)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及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因IF手术的患者174例,依据治疗情况分为3组:对照组(A组)62例;仅使用TXA组(B组)57例;TXA联合EPO组(C组)55例。收集3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量、术中总失血量、显/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入院时Hb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前及术后2、5d的Hb量与A组及B组相比,明显改善;C组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和局部联用TXA和EPO能有效减少IF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贫血 氨甲环酸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胸椎侧凸选择性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旭 邱勇 +7 位作者 孙超 朱泽章 王斌 徐磊磊 丁旗 钱邦平 俞杨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单次前或后路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单次前或后路主胸弯融合术的主胸弯型(Lenke 1A型)AIS患... 目的:探讨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单次前或后路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单次前或后路主胸弯融合术的主胸弯型(Lenke 1A型)AIS患者。其中男20例,女90例;年龄10~18岁,平均14.2±2.0岁;主胸弯Cobb角40°~80°,平均为48.2°±7.8°。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术后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记录患者的年龄、Risser征、Y软骨形态、手术方式、稳定椎及融合节段,统计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Cobb角平均为16.7°±6.1°,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22.0°±8.5°。共有19例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7.3%。与非叠加组相比,叠加组患者的Risser征较低(2.1±1.4∶3.1±1.3,P=0.002),月经来潮后时间较短(11.2±14.2∶21.9±18.9个月,P=0.002),代偿性腰弯柔软度较高[(97.0±9.1)%∶(90.5±15.5)%,P=0.017],远端融合椎(LIV)的位置约高出0.8个椎体。关于叠加现象发生率,低Risser征患者高于高Risser征患者,Y软骨开放组高于Y软骨闭合组,月经初潮未至和来潮小于1年组高于月经来潮大于1年组,腰弯高柔软度组高于低柔软度组,LIV高位置组[相对于稳定椎(SV)]高于低位置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LIV-SV≤-2、Y软骨开放和腰弯高柔软度是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三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主胸弯型AIS患者前或后路矫形术后可发生远端叠加现象。LIV的选择、患者的生长发育成熟度和代偿性腰弯的柔软度是影响远端叠加现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选择性融合 主胸弯 叠加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杨业林 孙强 +3 位作者 王华 管国平 徐杰 曾逸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估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32例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3.5岁。骨折采用Schatzker分型,Ⅱ... 目的评估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32例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3.5岁。骨折采用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7例,Ⅵ型1例。本组术前骨密度测量(DEXA)值为:0.55~0.82 g/cm2,平均0.71±0.18 g/cm2,提示本组存在骨质疏松。采用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平台塌陷较重者予Wright人工骨粒植入。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康复功能锻炼,同时予鲑鱼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1~3个疗程。结果本组平台塌陷均满意复位,术后无骨筋膜室综合症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8%。随访1~4年,平均2.5年,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台复位无丢失。结论 LCP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近期疗效满意,该术式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可早期行膝关节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同时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亦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骨骨不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殷建 殷照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长骨骨不连是骨科医生常需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Weber-Cech分类法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类标准,骨不连的诊断仍以美国FDA的骨不连标准最为多用。对不同类型的骨不连,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近些年国内外对骨不连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传... 长骨骨不连是骨科医生常需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Weber-Cech分类法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类标准,骨不连的诊断仍以美国FDA的骨不连标准最为多用。对不同类型的骨不连,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近些年国内外对骨不连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传统的髓内钉、钢板螺钉、外固定架等手术治疗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如干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等。本文总结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以期为临床医生更进一步研究骨不连以及临床上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不连 诊断 治疗 髓内钉 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钢板结合联合腱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超 王华 +1 位作者 刘伟 刘新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94-3995,共2页
目的:探讨利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8例。结果:本组28例全部纳入... 目的:探讨利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锁骨钩钢板结合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腱部分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8例。结果:本组28例全部纳入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年。术后肩锁关节脱位全部纠正。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无钢板及锚钉断裂、拔出。结论:钩钢板结合联合腱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联合腱 钩钢板 喙锁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和凋亡在肌少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贡歌 杨翔 +3 位作者 殷建 张兴虎 张瑗 万文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功能进行性和全身性的损失,其原因为运动、营养、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炎症等,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凋亡的过度激活、自噬的调节异常、卫星细胞功能的下降,活性氧产生增加等,本文总结了...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功能进行性和全身性的损失,其原因为运动、营养、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炎症等,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凋亡的过度激活、自噬的调节异常、卫星细胞功能的下降,活性氧产生增加等,本文总结了自噬及凋亡与肌少症的关系,并对调节自噬及减少凋亡在肌少症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病理生理机制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庆宏 刘蔚 +4 位作者 叶林辉 罗勇骏 凡进 殷国勇 蔡卫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97-1600,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矢状位参数 颈椎病 节段数 T1倾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NK介导的Bcl-2磷酸化调控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复氧复糖所致的自噬性细胞死亡 被引量:5
9
作者 殷建 殷照阳 +3 位作者 江涛 陈建 凡进 顾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目的:探讨自噬在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复氧复糖损伤过程中的机制。方法:通过改良Takei和Endo的方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并鉴定。培养至7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均培养细胞至0.5、2.0、6.0及12.0 h:(1)空白对照组;(2)... 目的:探讨自噬在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复氧复糖损伤过程中的机制。方法:通过改良Takei和Endo的方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并鉴定。培养至7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均培养细胞至0.5、2.0、6.0及12.0 h:(1)空白对照组;(2)实验组:即缺氧缺糖再复氧复糖组;(3)JNK抑制剂处理对照组: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处理神经细胞0.5 h;(4)JNK抑制剂预处理预处理+实验组:应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0.5 h后进行缺氧缺糖再复氧复糖。结果:噻唑蓝(MTT)结果示神经细胞的活性在实验组中随复氧复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JNK抑制剂预处理+实验组在12 h才出现明显降低(P<0.05)。电镜结果表明:实验组在0.5 h及2.0 h时,神经细胞内可见大量自噬泡及自噬溶酶体形成,6 h时自噬泡数量短暂降低后,在12 h又可见新"自噬潮"和大量已排空的自噬泡;JNK抑制剂预处理+实验组中,自噬泡在0.5 h和2.0 h时大量形成,随后随着复氧复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实验组和JNK抑制剂预处理+实验组,LC3Ⅱ蛋白表达在6 h前无差异,均表现为先增高再降低;而实验组LC3Ⅱ蛋白表达量在12 h却再次增加,JNK抑制剂预处理+实验组则持续降低。实验组JNK、Bcl-2的磷酸化水平及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均随着复氧复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在JNK抑制剂预处理+实验组,仅在12 h时才增加(P<0.05)。同时,Bcl-2/Beclin-1复合物在实验组呈逐渐分离的趋势,JNK抑制剂则明显抑制了这种分离。结论:JNK/Bcl-2/Beclin-1信号的调节可能是缺氧缺糖后复氧复糖诱导神经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自噬 JNK BCL2 BECLIN1 L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调节自噬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贡歌 殷建 +3 位作者 杨翔 张兴虎 张瑗 万文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7-831,共5页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是指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具有较低的编码潜力的RNA。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老化过程中清除多余或损伤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lncRNA作为细胞代谢的关键调节器...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是指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具有较低的编码潜力的RNA。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老化过程中清除多余或损伤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lncRNA作为细胞代谢的关键调节器,通过调节自噬参与相关疾病治疗。本文就lncRNA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细菌的感染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中lncRNA调节自噬的分子机制,同时对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自噬 疾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华 王超 +3 位作者 孙超 刘新晖 贡歌 殷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77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电子握力器测量优势手握力,诊断界值:男性<27 kg、女性<...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77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电子握力器测量优势手握力,诊断界值:男性<27 kg、女性<16 kg。利用胸部CT测量胸12椎体(T12)椎弓根水平肌肉组织的横截面积(cm2)。以T12椎弓根水平肌肉横截面积除以身高平方计算得到骨骼肌指数(SMI)。采用T12水平SMI诊断界值:男性<42.6 cm2/m2、女性<30.6 cm2/m2。握力及SMI值同时小于诊断界值时诊断为肌少症。纳入患者均接受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比较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1年内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前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59;t=0.406,P=0.686;t=1.119,P=0.267;t=-0.166,P=0.868;z=-1.076,P=0.282)。肌少症组患者年龄较大(t=3.412,P=0.001),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较长(t=3.938,P<0.001;t=5.655,P<0.001),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较高(z=-4.562,P<0.001;z=-5.222,P<0.001)。两组患者1年内脊柱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6,P=0.440)。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对住院天数、下地时间、VAS评分和ODI无影响(P=0.519,P=0.870,P=0.332,P=0.126),而肌少症对其有显著影响(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肌少症合并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较慢,肢体功能恢复较差,术后应进行合理锻炼和饮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术后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华 王超 殷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LCF)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共114例OTLCF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SMI诊断界值分为肌少症组及非肌...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LCF)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共114例OTLCF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SMI诊断界值分为肌少症组及非肌少症组。采用Kaplan Meier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卡方检验对比两组在术后12、24、36个月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肌少症、骨折部位、年龄、性别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等级等多变量因素对OTLCF术后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后36个月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患有肌少症及ASA等级较高的患者,术后36个月病死率较高。结论合并肌少症会增加OTLCF患者术后远期(36个月)死亡的风险。ASA等级较高的患者术后远期死亡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晓 殷建 +2 位作者 霍永峰 于健 殷照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0-136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伤后至手术... 目的:探讨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5~13 d,平均8 d;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型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术中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固定前后柱,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9个月,平均23.4个月。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估复位质量,优8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2.3%;按照改良的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4.6%。2例发生伤口脂肪液化,1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经手术室再次清创后愈合。1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后管口持续渗血,经腹带加压输血及应用止血药后创面愈合。4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均于术后3个月到半年逐渐减轻并恢复。1例复位差的患者于术后半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正确评估髋臼骨折类型,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仔细操作,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可以对前方伴后方横行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部分T型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 复杂髋臼骨折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蝶型骨折块移位程度对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照阳 杨烁 +6 位作者 霍永峰 于健 盛路新 孙晓 孙超 刘新晖 殷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6,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单一蝶形骨折块的股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治疗后,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闭合性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7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 目的:探讨伴有单一蝶形骨折块的股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治疗后,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闭合性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7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8(17~64)岁;右侧40例,左侧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参照股骨干直径,将蝶型骨折块移位程度分为4度:Ⅰ度(移位小于骨干直径的1/3)41例;Ⅱ度(移位大于骨干直径的1/3同时小于其2/3)17例;Ⅲ度(移位大于骨干直径的2/3)9例;Ⅳ度(骨折块翻转)5例。根据RUSF评分、骨折愈合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评估骨折块的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Ⅰ度移位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最好,愈合率为87.8%,平均愈合时间为4.8个月,Ⅲ度移位组和Ⅳ度移位组愈合患者愈合情况最差,愈合率分别为22.2%和20.0%,平均愈合时间为12.6个月和18个月,Ⅱ度移位组患者愈合率为64.7%,平均愈合时间为8.9个月。结论:Ⅰ度移位的蝶型骨折块可以不用干预,Ⅳ度移位骨折块应使骨折块复位并尽可能贴近骨干骨缺损以避免出现骨不连,Ⅱ度和Ⅲ度移位的骨折块应尽可能使用闭合复位的操作使骨折块达到Ⅰ度移位的范围内以尽可能减少骨不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型骨折块 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