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模型癫痫发作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陈艳 余艳华 +2 位作者 陈季南 李圣华 李军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于大鼠海马组织注射海人藻酸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模型组和甘草酸干预组(25 mg/kg组和50 mg/kg组),观察各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及严重...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于大鼠海马组织注射海人藻酸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模型组和甘草酸干预组(25 mg/kg组和50 mg/kg组),观察各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及严重程度、监测急性发作期异常脑电活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程度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109.33±42.84)min对(51.17±22.31)min,t=-2.950,P=0.015;(109.50±35.79)min对(51.17±22.31)min,t=-3.388,P=0.007],模型制备后6 h内达≥Ⅳ级发作频次减少[(2.83±0.75)次对(5.00±1.55)次,t=3.081,P=0.012;(2.67±1.75)次对(5.00±1.55)次,t=2.445,P=0.035],脑电图痫样放电减少。癫痫发作急性期,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目减少且少于假手术组[(40.33±5.69)个对(72.33±7.51)个;t=5.886,P=0.004],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神经元数目增加且多于模型组[(58.33±2.52)个对(40.33±5.69)个,t=-5.014,P=0.007;(57.00±6.25)个对(40.33±5.69)个,t=-3.418,P=0.02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HMGB1表达水平[积分光密度值(IOD)]升高且高于假手术组[(3.79±0.50)×10^(6)IOD对(2.16±0.45)×10^(6)IOD;t=-4.216,P=0.014],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海马CA3区HMGB1表达水平下降且低于模型组[(2.50±0.52)×10^(6)IOD对(3.79±0.50)×10^(6)IOD,t=3.090,P=0.037;(2.66±0.44)×10^(6)IOD对(3.79±0.50)×10^(6)IOD,t=2.955,P=0.042]。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HMGB1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高于假手术组(1.19±0.17对0.54±0.14;t=-5.078,P=0.007),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海马组织HMGB1表达降低且低于模型组(0.65±0.04对1.19±0.17,t=5.286,P=0.028;0.58±0.13对1.19±0.17,t=4.953,P=0.008)。结论甘草酸可延长癫痫模型大鼠发作潜伏期、降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脑电图痫样放电,并缓解海马神经元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组织HMGB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红藻氨酸 甘草酸 海马 神经元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免疫组织化学 印迹法 蛋白质 大鼠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脑网络连接模型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韦存胜 陈媛 +3 位作者 何珍珍 曹萌 余玉盛 陈雪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1324,共5页
目的 构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患者形态学脑网络并预测其认知功能。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64例。完善临床资料收集、认知功能评估、多... 目的 构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患者形态学脑网络并预测其认知功能。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64例。完善临床资料收集、认知功能评估、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扫描等。认知功能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利用3D T_(1)加权成像基于Kullback-Leibler散度的相似性方法构建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并结合连接组预测模型方法构建认知预测模型。结果 与MMSE评分和MoC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的网络主要位于默认网络内,且利用显著正相关的形态学脑网络可有效预测个体MMSE评分和MoCA评分(r=0.795,P=4.436×10^(-15);r=0.794,P=4.974×10^(-15),P<0.01)。与MMSE评分和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的连接主要位于凸显/腹侧注意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也可有效地预测个体MMSE评分和MoCA评分(r=0.766,P=1.679×10^(-13);r=0.850,P=6.915×10^(-19),P<0.01)。联合正相关与负相关连接网络,模型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r=0.849,P=7.603×10^(-19);r=0.888,P=1.445×10^(-22),P<0.01)。结论 基于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可有效预测CSVD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可以作为早期预警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一种便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 形态学脑网络连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韦存胜 俞晓蓉 +2 位作者 陈媛 纪娟 陈雪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病老年患者636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并行头颅磁共振磁敏感加权...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病老年患者636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并行头颅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根据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有无CMB分为CMB组82例和无CMB组554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通过不同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是老年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1:β=0.179,OR=1.196,95%CI:1.017~1.407,P=0.031;模型2:β=0.215,OR=1.240,95%CI:1.048~1.468,P=0.012)。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诊断CMB的最佳截断值为1.805 mg/L,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52.5%。曲线下面积为0.657(95%CI:0.595~0.719,P<0.01)。结论老年人群血清β_(2)微球蛋白增高与CMB密切相关,因此可将β_(2)微球蛋白作为老年人群CMB的预测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β_(2)微球蛋白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测 回顾性研究 脑微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沈鑫 李军荣 李圣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评价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术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59例脑血管病患者在完成介入诊治术、复查右股动脉DSA证实动脉穿刺处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大血管分支后,其股动脉穿刺点接受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结果 35... 目的评价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术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59例脑血管病患者在完成介入诊治术、复查右股动脉DSA证实动脉穿刺处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大血管分支后,其股动脉穿刺点接受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结果 359例患者中358例封堵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9.2%。1例封堵失败,穿刺处出血,予以手法压迫止血;2例术后3 d活动时出现血肿,再次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好转。未见患肢远端栓塞及全身过敏现象。结论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封堵股动脉穿刺点安全有效,操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患者卧床时间短,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介入治疗 ANGIO-SEAL血管封堵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韦存胜 余艳华 +1 位作者 俞晓蓉 李军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招募南京地区4家综合医院2014年3-7月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临床确诊的CKD患者共205例,采用ACE-R评估其认知功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招募南京地区4家综合医院2014年3-7月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临床确诊的CKD患者共205例,采用ACE-R评估其认知功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NC-NCDs组(89.18±4.80)、Mild-NCDs(77.28±5.80)组和Major-NCDs组(55.90±10.90)之间ACE-R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28,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ACE-R(AUC=0.944,P<0.01)对Mild-NCDs患者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MMSE(AUC=0.777,P<0.01);(3)ACE-R总分区别NC-NCDs和Mild-NCDs患者最佳截断值为83/84(敏感度88.00%,特异度85.90%,约登指数0.739),区别Mild-NCDs和Major-NCDs患者最佳截断值为71/72(敏感度89.70%,特异度96.10%,约登指数0.858)。结论:ACE-R对CKD患者认知损伤不同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同时可有效识别早期轻度认知功能损伤,适合临床推广用于CKD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认知损伤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靖 徐宗良 +5 位作者 李军荣 李圣华 余艳华 沈鑫 陈季南 陈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1-41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为脑梗死,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血流进行测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对管腔狭窄率、FFR(远端压力/近端压力比率)和跨病变压差(近端压力-远端压力)进行测定。对血管狭窄率与FFR和跨病变压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通过狭窄,并完成FFR及跨病变压差的测定。支架置入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FFR、跨病变压差分别为(84±6)%、0.67±0.15、(32±7)mmHg,术后分别为(30±10)%、0.82±0.11、(18±9)mmHg,术后血管狭窄率、跨病变压差明显低于术前,FF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血管狭窄率与FFR、跨病变压差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86、0.96,均P<0.01)。患者应用压力导丝测定FFR、跨狭窄压差时均未出现血管刺通破裂引起脑出血及血管夹层。结论应用FF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介入治疗评估是可行且安全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流储备分数 跨狭窄压力差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雪梅 陈季南 +2 位作者 王琳 赵小媛 李军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患者是否白质病变更严重,出血的体积和部位是否影响白质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影像登记中心的脑出血患者2951例,其中90例有2次头颅MRI的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最终研究(脑出血...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患者是否白质病变更严重,出血的体积和部位是否影响白质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影像登记中心的脑出血患者2951例,其中90例有2次头颅MRI的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最终研究(脑出血组,包括出血时头颅MRI和出血后头颅MRI)。选择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有2次头颅MRI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脑出血组根据脑出血体积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57例,出血体积0~25%;第2组17例,出血体积26%~50%;第3组10例,出血体积51%~75%;第4组6例,出血体积76%~100%。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后12h内的头颅CT及2次头颅MRI资料。计算头颅CT出血量及2次头颅MRI上脑白质高信号(WMH)的体积以及WMH的年进展率。结果脑出血组WMH的年进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vs 2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与WMH的年进展率密切相关(β=-0.17,P=0.02;β=0.14,P=0.04);与第1组比较,第4组WMH的年进展率显著增高(76.2%vs 26.1%,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白质进展程度更明显,其进展率与出血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脱髓鞘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主动脉弓钙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淑宇 王莉 +1 位作者 蔡必扬 李军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 主动脉弓是动脉钙化的好发部位,主动脉弓钙化(AAC)程度往往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本研究旨在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炎症指标,与AA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 目的 主动脉弓是动脉钙化的好发部位,主动脉弓钙化(AAC)程度往往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本研究旨在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炎症指标,与AA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颈部CTA检查,应用Agatston积分法对AAC进行定量测定,并依据严重程度将纳入患者进行分组。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有序概率)分析NLR与AA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AAC积分结果,患者被分为无钙化组115例(18.9%)、轻度钙化组126例(20.7%)及重度钙化组368例(60.4%)。NLR显示出随钙化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2.14(1.61~2.91)vs 2.18(1.54~2.87)vs 2.33(1.78~3.41),P=0.047]。校正年龄及性别(模型1)后,NLR与AAC严重程度正相关(β=0.070±0.029,P=0.015)。这种相关性在模型2(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中依然存在(β=0.070±0.029,P=0.017)。将NLR按四分位值分组后,最高值的NLR组与更严重的AAC显著相关(β=0.304±0.144,P=0.035)。结论 NLR为AAC的独立预测因子,能够反映AAC的严重程度。NLR有作为评估动脉钙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钙化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单核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疗效及外周淋巴细胞变化观察
9
作者 赵舒怡 裘冯卓 +7 位作者 史明超 康悦 杨涛 许迅 李军荣 李圣华 李冠宇 金庆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ALS患者65例,通过随机表号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BMC组(PBMC 1×10^(6)个/kg体重^(+)20%人体白蛋白100 m L,33例)和对照组(20%人体白蛋白100 mL,3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及第14天,以修订版ALS功能评定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分,并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数目。结果:(1)PBMC组ALSFRS-R评分于治疗后第5天[(30.1±3.4)分]、第14天[(26.5±2.0)分]均较治疗前[(25.3±1.4)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SFRS-R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BMC组治疗后第5天、第14天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均增高,与对照组、PBMC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16^(+)CD56^(+)NK细胞在PBMC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在PBMC治疗后第5、14天时,CD8^(+)T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负相关(P<0.05);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体外扩增的自体PBMC回输治疗可以短期改善A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的变化与疾病临床进展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单核细胞 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定量表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