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外科诊治 被引量:1
1
作者 吕纯业 纪俊标 +1 位作者 赵家泉 胡建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总结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1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5.36岁,妊娠早期14例,妊娠中期19例,妊... 目的:总结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1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5.36岁,妊娠早期14例,妊娠中期19例,妊娠晚期8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压痛位于麦氏点22例,右中腹15例,右上腹4例,体温升高15例,WBC计数升高33例,首诊确诊31例。所有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7例,流产2例,死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39%。术后病理:单纯性阑尾炎11例,化脓性阑尾炎24例,坏疽性阑尾炎6例。发病24 h。24~48 h和超过48 h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25%和57.14%(P 〈 0.05);妊娠的早。中。晚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1%。21.05%和12.5%(P 〉 0.05);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25.00%和66.67%(P 〈 0.05)。对继续妊娠的38例患者随访,无早产。死胎发生。结论:腹痛和腹部压痛是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保障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母婴安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急性阑尾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缺血激活PI3K/p-Akt2信号通路并促进库普弗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华东旭 王明明 +3 位作者 马国华 张少鹏 吴枭 汪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77-1182,共6页
目的:研究肝脏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在肝脏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的转化转归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肝脏不同缺血时间的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缺血后KCs数量,体外培养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 目的:研究肝脏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在肝脏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的转化转归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肝脏不同缺血时间的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缺血后KCs数量,体外培养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B-2(PI3K/p-Akt2)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使用qPCR技术分析Akt2抑制剂对KCs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表面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另外小鼠肝脏缺血后再灌注6 h,通过肝脏切片HE染色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等指标分析肝脏损伤情况。结果:肝脏缺血后KCs数量减少,而存活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 <0.05),其细胞内的PI3K/p-Akt2通路被激活,促进KCs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而Akt2抑制剂可阻断细胞转化过程,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小鼠肝脏缺血能激活KCs内PI3K/p-Akt2信号通路,从而在炎性刺激下促进其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并加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普弗细胞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巨噬细胞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人结直肠癌中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α(PPP2CA)表达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
3
作者 梁小洁 程照翔 +2 位作者 尚维伟 陈信浩 李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1-604,共14页
目的通过分析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α(PPP2CA)在结直肠癌(CRC)中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进一步了解CRC发生和进展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库Oncomine和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在CR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 目的通过分析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α(PPP2CA)在结直肠癌(CRC)中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进一步了解CRC发生和进展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库Oncomine和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在CR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PP2C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基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门户(UALCAN)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PPP2CA的表达水平对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基于LinkedOmics平台构建PPP2CA的共表达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东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基于TIMER和GEPIA数据库分析PPP2CA与免疫浸润之间的相关性。基于c-BioPortal平台分析结肠腺癌(COAD)中PPP2CA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在CRC组织中PPP2CA表达下调。高表达水平的PPP2CA预示着更好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在COAD中,PPP2CA的表达水平与包括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免疫浸润细胞呈正相关。而某些免疫细胞标志物,包括B细胞的CD19和CD38、M1巨噬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2(NOS2)、M2巨噬细胞的精氨酸酶1(Arg1)和甘露糖受体C1(MRC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和CD80、单核细胞的CD14和IgG Fc段受体Ⅲa(FCGR3A),却显示出不同的PPP2CA相关免疫浸润模式:即PPP2CA表达水平与COAD和直肠腺癌(READ)中的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AM、1型辅助T(Th1)细胞、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衰竭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显著相关。结论PPP2CA在CRC组织表达水平下调,并且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α基因(PPP2CA) 结直肠癌(CRC) 免疫浸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8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8
4
作者 赵国平 胡建平 +1 位作者 王吉荣 张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7-520,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5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普外科应用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周内,手术持续时...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5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普外科应用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周内,手术持续时间60~130 min,平均(75.5±10.5)min,术中出血量40~200 ml,平均(70±11.2)ml;术后住院时间3~14d,平均(6±1.5)d。86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4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8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5例,3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有6例中转为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余80例均成功完成LC,包含1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加行十二指肠一期修补术。术中行胆道造影20例,1例发现合并有胆总管结石,遂行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另有2例经造影确定存在胆道损伤,均在术中予以修补,1例放置T管引流,1例行一期缝合。1例患者术后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余患者均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遵守严格的适应证和掌握充分的腹腔镜技术,创伤较小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急性 胆囊结石病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230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国平 胡建平 王吉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2166-2169,共4页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在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处理方法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应用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胆...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在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处理方法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应用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胆道镜治疗时机、持续时间、取石次数、术中相关并发症,并随访1~3个月,观察结石残余、T管滑脱、术后消化道反应等指标。结果 230例患者中经胆道镜检查发现229例合并良性胆管狭窄,1例合并恶性胆管狭窄。总共实施胆道镜检查692人次,患者接受胆道镜检查2~7次,平均(3.9±1.1)次。每次胆道镜检查持续时间25~60 min,平均(40.9±11.5)min。术后胆道镜治疗时间为术后90~120 d,平均(105.0±9.5)d。T管滑脱8例,成功重置T管6例。胆道镜治疗后残石4例,残石率1.73%;术后并发发热、恶心或腹泻等症状共83人次,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胆道镜是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外科治疗的重要补充,具有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胆管狭窄 胆道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曹勇 吕纯业 +2 位作者 黄林义 赵勇 周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监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意义。方法:44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轻型急性胰腺炎(MAP)24例和SAP 20例]在入院后1、3、5、14 d动态检测APACHEⅡ评分、CT严重度指数(CTSI)、血清淀粉酶(AMY)、超敏C反应蛋白...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监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意义。方法:44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轻型急性胰腺炎(MAP)24例和SAP 20例]在入院后1、3、5、14 d动态检测APACHEⅡ评分、CT严重度指数(CTSI)、血清淀粉酶(AM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血钙、DD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后5 d、发病后1、3个月回访的DD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AP组和SAP组在入院后1、3、5、14 d动态检测APACHEⅡ评分、CTSI、HsCRP和血清DD水平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血清DD与APACHE评分、CTSI、血HsCRP与呈正相关(P<0.05);而血糖、血钙水平仅在SAP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有一定参考价值;入院后5 d两组DD水平同发病后1、3个月回访时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且SAP组较MAP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DD检测可作为SAP诊断、病情判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52-3p通过抑制DACH1促进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明 王吉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8-544,583,共8页
目的:探讨miR-552-3p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机制。方法:qRT-PCR检测HCC细胞系及人正常肝细胞系中miR-552-3p的表达情况;下载TCGA数据库中HCC样本的微阵列数据,分析miR-55... 目的:探讨miR-552-3p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机制。方法:qRT-PCR检测HCC细胞系及人正常肝细胞系中miR-552-3p的表达情况;下载TCGA数据库中HCC样本的微阵列数据,分析miR-552-3p在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是否存在表达差异;miR-552-3p mimics以及miR-552-3p inhibitor转染HCC细胞,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552-3p与DACH1是否存在靶向关系,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iR-552-3p及其与DACH1相互作用对于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中HCC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miR-552-3p在HCC中高表达,同时qRT-PCR显示miR-552-3p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人肝细胞系L02;miR-552-3p的高表达促进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抑制miR-552-3p表达后则相反;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552-3p靶向作用于DACH1的3′-UTR,上调miR-552-3p可抑制DACH1的表达,而下调miR-552-3p则增加DACH1表达;DACH1的过表达可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同时过表达miR-552-3p后DACH1对于HCC细胞相关功能的抑制即可解除;miR-552-3p正向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miR-552-3p靶向作用于DACH1促进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参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可能为HCC的诊疗策略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52-3p DACH1 肝细胞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术后继发肠扭转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信浩 王亮 +1 位作者 吕纯业 赵加泉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继发肠扭转的原因及对应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03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肠扭转的20例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未发生肠扭转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详细...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继发肠扭转的原因及对应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03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肠扭转的20例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未发生肠扭转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详细病历资料,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胃癌术后发生肠扭转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病人既往腹部手术史、餐后剧烈运动、营养不良、胃功能紊乱、胃癌手术时间过长、术中系膜裂孔关闭不佳及腹腔冲洗量过少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术中Roux-en-Y式吻合、术后肠内营养差、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继发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Roux-en-Y式吻合、术后肠内营养、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的病人易发生胃癌术后肠扭转。医护人员应在术中及术后注意预防,并通过充分的术后肠内营养尽可能降低病人术后发生肠扭转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继发肠扭转 腹腔感染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