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B~ⅡA1期宫颈癌术后合并中危因素患者化疗或放疗疗效及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颖倩 周德兰 +2 位作者 韩男男 李甦 韩素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ⅠB~ⅡA1期宫颈癌术后具有中危因素患者进行单纯化疗或放疗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探讨此类患者术后单纯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术后病理具有中危... 目的:通过分析ⅠB~ⅡA1期宫颈癌术后具有中危因素患者进行单纯化疗或放疗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探讨此类患者术后单纯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术后病理具有中危因素的ⅠB~ⅡA1期患者1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分为化疗组56例,放疗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化疗组和放疗组在平均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化疗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2.8%和96.4%,放疗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1.2%和96.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食欲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放疗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化疗组出现淋巴水肿、绝经症状的概率均低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的性生活保持率(66.1%,37/56)高于放疗组(40.4%,23/57),性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放疗组(P<0.05),而放疗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性焦虑和性生活障碍(P<0.05)。结论:对ⅠB~ⅡA1期宫颈癌根治术后具有中危因素的患者,采用单纯辅助化疗也可获得较好疗效,总体生活质量优于放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中危因素 生活质量 化疗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姚莎莎 王进 +3 位作者 尚文雯 徐睿 陈献 王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1,83,共6页
目的:研究肿瘤代谢重组中糖代谢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PDK1)在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DK1在卵巢癌细胞系SK... 目的:研究肿瘤代谢重组中糖代谢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PDK1)在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DK1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人卵巢上皮细胞系HOSEpiC、卵巢良性肿瘤(benign ovarian tumor,BOT)和OC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K1在BOT及OC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DK1表达与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PDK1 mRNA在SKOV3细胞中平均表达水平较人HOSEpiC显著升高(t=38.60,P<0.001);OC组织中PDK1 m RNA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OT组织(t=2.411,P=0.02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示OC组织切片中PDK1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OT组织(χ2=33.874,P<0.001);PDK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单双侧发病、包膜是否完整无明显相关,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PDK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生存分析示高表达PDK1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χ2=4.455,P=0.035)。结论:PDK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作为糖代谢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抑制酶,参与肿瘤细胞代谢重组的过程,在卵巢癌进展中可能发挥促进作用,可作为判断OC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 卵巢癌 肿瘤代谢重组 Warburg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和产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汪伟 徐华 +3 位作者 陈茜 凌斌 吕洁 郁万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单胎足月妊娠,年龄22~35岁,BMI 25~30 kg/m^(2),ASAⅡ级。所有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单胎足月妊娠,年龄22~35岁,BMI 25~30 kg/m^(2),ASAⅡ级。所有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使用0.5%布比卡因8~10 mg,硬膜外腔头端置管备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四组:C组(n=29)、S_(1)组(n=28)、S_(2)组(n=30)和S_(3)组(n=29)。C组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1.5μg/kg+托烷司琼4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S_(1)组、S_(2)组和S_(3)组分别在C组配方基础上加入艾司氯胺酮0.1、0.2和0.4 mg/kg。镇痛泵参数设置:负荷剂量5 ml,持续输注量2 ml/h,单次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持续时间48 h。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艾司氯胺酮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术后镇痛补救例数、术后1周及6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和PPD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噩梦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_(1)组、S_(2)组和S_(3)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S_(1)组、S_(2)组和S_(3)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_(1)组、S_(2)组和S_(3)组术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与PP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_(1)组比较,S_(2)组和S_(3)组术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与PP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_(1)组、S_(2)组和S_(3)组产妇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四组产妇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比例和皮肤瘙痒、噩梦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PCIA复合使用艾司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PPD的发生率,其中复合艾司氯胺酮0.2、0.4 mg/kg效果优于艾司氯胺酮0.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术后镇痛 产后抑郁 剖宫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