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法对5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法对5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腰椎BMD与年龄(r=-0.531,P〈0.01)、体重(r=-0.098,P〈0.05)、BMI(r=-0.142,P〈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0.001),而体重(P〉0.05)和BMI(P〉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外周血及骨髓中淋巴细胞亚群与骨密度相关性,初步探讨骨免疫特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相关性。方法按标准纳入44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股骨颈骨密度分为骨...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外周血及骨髓中淋巴细胞亚群与骨密度相关性,初步探讨骨免疫特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相关性。方法按标准纳入44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股骨颈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n=18)、骨量减低组(n=16)和骨量正常组(n=10)。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血及股骨近端骨髓标本,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亚群占比与绝对计数、骨髓T淋巴细胞亚型占比;均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检测骨密度。使用SPSS和Graphpad软件分析骨密度和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骨髓CD4细胞占比(P=0.033)及骨髓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占比(P=0.007)与PMOP存在正相关;Kruskal-Wallis检验提示骨髓CD4细胞占比(P=0.037)及骨髓Treg占比(P=0.011)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及骨量正常三组中存在组间变化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提示骨髓Treg占比对于PMOP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5。结论绝经后女性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PMOP的骨免疫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影响胰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后模型,对患者生存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选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510...目的:明确影响胰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后模型,对患者生存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选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510例患者,将其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训练集的临床变量构建预后模型,以预测CC患者在1、3、5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概率值,而后用验证集验证训练集筛选出的变量及校准预测模型。结果:利用SEER数据库筛选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级、检出淋巴结数量、是否手术、T分期、是否转移,并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了临床预后模型。受试者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值表明本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相近。结论:本研究构建出CC患者的临床预后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患者的生存预后进行了有效评估,填补了这种罕见肿瘤预后研究的空白,为临床医生评估CC患者预后提供了一项有力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法对5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腰椎BMD与年龄(r=-0.531,P〈0.01)、体重(r=-0.098,P〈0.05)、BMI(r=-0.142,P〈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0.001),而体重(P〉0.05)和BMI(P〉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
文摘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外周血及骨髓中淋巴细胞亚群与骨密度相关性,初步探讨骨免疫特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相关性。方法按标准纳入44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股骨颈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n=18)、骨量减低组(n=16)和骨量正常组(n=10)。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血及股骨近端骨髓标本,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亚群占比与绝对计数、骨髓T淋巴细胞亚型占比;均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检测骨密度。使用SPSS和Graphpad软件分析骨密度和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骨髓CD4细胞占比(P=0.033)及骨髓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占比(P=0.007)与PMOP存在正相关;Kruskal-Wallis检验提示骨髓CD4细胞占比(P=0.037)及骨髓Treg占比(P=0.011)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及骨量正常三组中存在组间变化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提示骨髓Treg占比对于PMOP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5。结论绝经后女性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PMOP的骨免疫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摘目的比较三种剂量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环杓关节脱位夹持式复位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对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环杓关节脱位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18~8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根据瑞芬太尼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瑞芬太尼0.5μg·kg^(-1)·min^(-1)组(A组,n=17)、瑞芬太尼1.0μg·kg^(-1)·min^(-1)组(B组,n=18)和瑞芬太尼1.5μg·kg^(-1)·min^(-1)组(C组,n=16)。入室后开始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h^(-1),同时使用耳鼻喉麻醉喷雾器(2%利多卡因2 ml)对患者舌根进行表面麻醉,第5分钟对咽喉部进行第2次表面麻醉,第10分钟停止泵注右美托咪定,在可视喉镜视野下对声门上及环杓关节周围进行第3次表面麻醉,随即三组静脉泵注相应剂量的瑞芬太尼持续5 min,停止泵注后开始复位手术。记录首次复位成功情况、术者的麻醉质量满意度评分和术中追加瑞芬太尼情况。记录入室时、术后3、30 min、6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及苏醒期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比较,A组和C组首次复位成功率和术者的麻醉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中追加瑞芬太尼比例明显降低,术后3 min 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托下颌手法通气比例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中和苏醒期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躁动、谵妄和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瑞芬太尼0.5、1.5μg·kg^(-1)·min^(-1)比较,瑞芬太尼1.0μg·kg^(-1)·min^(-1)联合右美托咪定序贯泵注可为环杓关节脱位夹持式复位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提高首次复位成功率,患者呼吸循环更加平稳,围术期不良反应更少。
文摘目的:明确影响胰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后模型,对患者生存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选取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510例患者,将其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训练集的临床变量构建预后模型,以预测CC患者在1、3、5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概率值,而后用验证集验证训练集筛选出的变量及校准预测模型。结果:利用SEER数据库筛选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级、检出淋巴结数量、是否手术、T分期、是否转移,并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了临床预后模型。受试者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值表明本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相近。结论:本研究构建出CC患者的临床预后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患者的生存预后进行了有效评估,填补了这种罕见肿瘤预后研究的空白,为临床医生评估CC患者预后提供了一项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