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检测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松 谈旭华 +3 位作者 任天丽 武志峰 朱婷婷 徐慧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0,共5页
背景干眼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在干眼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干眼的关系尚待证实。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中IL-6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联性。方法... 背景干眼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在干眼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干眼的关系尚待证实。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中IL-6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确诊的Sjogren综合征(SS)患者、非Sj^gren综合征(NSS)患者各20例20眼,另收集健康志愿者20人20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接受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I(SI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受检者外周血及泪液中IL-6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别为18.50(11.75,23.00)、23.00(19.00,32.00)、2.00(0.25,4.00),SS组、NSS组的干眼症状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个组BUT值分别为2.50(2.00,3.88)、3.50(2.13,4.00)、15.00(13.13,17.00)S,SS组、NSS组的BUT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个组SIt值分别为2.00(1.50,2.88)、4.00(3.00,5.75)、19.00(18.00,25.00)mm,SIt值正常对照组〉NSS组〉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5.75(4.00,7.75)、4.50(3.63,6.00)、0.00(0.00,0.75),SS组、NSS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31.47±21.04)、(77.81±15.68)、(31.62±8.57)μg/L,泪液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33.44±8.01)、(18.78±5.73)、(8.77±3.43)p^g/L,正常对照组〈NSS组〈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外周血及泪液中IL-6质量浓度与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0),与BUT和sIt结果均呈负相关(均P=0.00)。结论干眼患者外周血及泪液中IL-6质量浓度升高,并与干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关,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炎症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h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邹文军 武志峰 +2 位作者 项晓丽 孙松 张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8-1121,共4页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急性葡萄膜炎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常见的类型之一,Th17细胞是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h17细胞与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研究HLA—B27相关性...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急性葡萄膜炎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常见的类型之一,Th17细胞是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h17细胞与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研究HLA—B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10月于无锡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2例,并收集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检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质量分数,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患者外周血中Thl、Th2、Th17细胞比例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或CRP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CD4+Thl细胞比例、CD4+白细胞介素-17(IL-17)+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11±9.69)%VS.(16.00±4.26)%,P=0.041;(3.96±2.92)%VS.(1.68±0.60)%,P=0.002],而CD4+IL4+Th2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0.36)%VS.(0.56±O.34)%,P=0.122]。患者外周血Thl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197,P=0.500;r=0.253,P=0.383);Th2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CRP质量分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068,P=0.817;r=0.439,P=0.116);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05,P=0.001),与患者CRP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r=0.226,P=0.436)。结论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内IFN-γ和IL-17细胞呈高表达,且Th17细胞比例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Th1细胞和Th17细胞共同参与了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可能以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葡萄膜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流式细胞术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泪液中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2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谈旭华 孙松 +3 位作者 朱婷婷 任天丽 武志峰 王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8-673,共6页
背景辅助T细胞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动物研究显示,Th17细胞及其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干眼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证实。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背景辅助T细胞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动物研究显示,Th17细胞及其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干眼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证实。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和IL-2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干眼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在无锡第二医院眼科确诊的Sjogren综合征(ss)、非Sjogren综合征(NSS)患者各20例,并纳入同期医院内职工和学生健康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比均匹配。所有患者行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I(SI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收集所有受检者外周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受检者PBMC培养上清液及泪液中IL-17、IL-22的质量浓度并进行比较,并与干眼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SS组、SS组及正常对照组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依次降低,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BUT值依次延长,SIt值依次增大,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降低,3个组间上述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症状评分:H=40.81,P〈0.01;BUT:H=40.15,P〈0.01;SIt:H=50.07,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H=40.52,P〈0.01)。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964.92±124.83)、(718.85±115.89)、(341.95±85.08)ng/L;泪液中IL-17质量浓度分别为(440.69±126.09)、(364.33±126.85)、(61.16±11.60)ng/L,SS组、NSS组患者PBMCs中和泪液中IL-17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2.95,P〈0.01;F=75.27,P〈0.01)。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22质量浓度分别为(98.77±11.27)、(79.65±11.01)、(32.78±9.34)ng/L,泪液中分别为(22.22±8.96)、(14.92±4.35)、(10.47±2.67)ng/L,表明ss组、NSS组患者PBMCs中和泪液中IL-22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6.27,P〈0.01;F=19.87,P〈0.01)。干眼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及泪液中IL-17、IL-22水平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It有明显关联,但与干眼症状量表评分、BUT均无相关性。结论干眼患者PBMCs及泪液中IL-17、IL-22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进一步提示Th17在干眼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细胞免疫 辅助T细胞17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2 泪液 外周血单核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血清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谈旭华 姚勇 +4 位作者 孙松 周鸿亚 曹建琴 鲍学英 石振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2例(44眼)中重度干眼患者,予以脐带血清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行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检测泪液中IL-6...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2例(44眼)中重度干眼患者,予以脐带血清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行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检测泪液中IL-6含量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患者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氉液中IL-6含量分别为[(28.09±5.15)、(26.95±5.06)、(15.95±3.11)]、[(3.45±1.63)s、(3.82±1.76)s、(7.05±1.99)s]、[(3.31±1.08)mm、(3.44±1.06)mm、(3.61±1.15)mm)]、[(5.86±3.18)、(5.27±3.71)、(2.27±0.94)]、[(35.25±9.65)ng·L-1、(34.68±9.88)ng·L-1、(20.15±6.66)ng·L-1)]。治疗后1周各项检查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症状调查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泪液中IL-6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泪液分泌量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1个月结膜上皮细胞Nelson分级降低,杯状细胞密度由(89.77±15.85)mm-2增加到(161.36±24.7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脐带血清滴眼液对于中重度干眼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眼表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脐带血清滴眼液 白细胞介素-6 结膜印迹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DR不同时期血浆钙卫蛋白水平的检测和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项晓丽 武志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7-370,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时视网膜血管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钙卫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溶酶体外的细胞质中,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参与血管损伤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潜在的临床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在DR进展...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时视网膜血管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钙卫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溶酶体外的细胞质中,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参与血管损伤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潜在的临床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在DR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钙卫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及其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检眼镜下眼底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DR组(20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PDR组(20例),并纳入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检测指标结果相匹配。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ml,ELISA法测定各组受检者血浆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结果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PDR组受检者外周血浆中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7.70±12.29)、(72.074-10.14)、(87.704.-10.37)、(94.36±9.40)ng/L,4个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9,P〈0.01)。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最高,与其他3个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0.157、10.648、4.497,P〈0.01);N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高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216,P〈0.01)。结论血浆钙卫蛋白质量浓度的变化可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钙卫蛋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外层视网膜高反射光带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正威 张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1-576,共6页
随着高分辨率频域OCT(SD-OCT)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眼科工作者可对黄斑区外层视网膜成像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表现为外层视网膜可分辨的高反射光带从时域OCT(TD-OCT)的3条到现在清晰可辨的4条,从内向外依次是外界膜(ELM)、光感... 随着高分辨率频域OCT(SD-OCT)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眼科工作者可对黄斑区外层视网膜成像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表现为外层视网膜可分辨的高反射光带从时域OCT(TD-OCT)的3条到现在清晰可辨的4条,从内向外依次是外界膜(ELM)、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交界面连接带、视锥细胞外节末梢(COST)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从对应的视网膜组织学结构上来看,ELM、IS/OS和COST均在光感受器细胞之内,因此,这3条高反射光带的完整直接关系到光感受器细胞的完整性及其功能状态.利用SD-OCT探讨各类视网膜疾病光感受器细胞的状态与功能、损伤与修复特点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对ELM、IS/OS和COST这3条高反射光带在黄斑裂孔、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外层视网膜 高反射光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青光眼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眼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亦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2,256,共3页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变化及其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青光眼患者40例(60眼),采用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结合周边虹...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变化及其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青光眼患者40例(60眼),采用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结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或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常规检查,包括CCT、IOP、裂隙灯检查等。采用Spearman法分析CCT与IO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周CCT(539.8±44.8)μm,与术前(556.6±42.6)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CCT略有上升,3个月与6个月后CCT变化甚微,术后不同时间点间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IOP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稍微升高,术后3~6个月变化不大,较为稳定,术后不同时间点间I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CCT与IOP无相关性(r=0.110,P=0.910),虽然术后1周CCT与IOP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r=0.317,P=0.045),但相关性较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CT与IOP均无相关性(r=0.196、0.101、0.051,P=0.312、0.453、0.702),因此可以认为手术前后IOP与CCT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抗青光眼术后CCT下降.其与IOP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中央角膜厚度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胶植入治疗17例开角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8
作者 倪锡兰 张亦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7-658,共2页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生物胶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胶植入,术后随访6 ̄25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无1例...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生物胶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胶植入,术后随访6 ̄25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无1例下降。眼压小于20mmHg(1mmHg=0.133kPa)者18眼(81.81%),20 ̄24mmHg者4眼(18.18%);5例(22.72%)术后有前房少量出血,经治疗后3天内全部吸收,3例(13.63%)术后发生黄斑部轻度水肿,6个月后恢复。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胶植入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对视功能影响小,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生物胶 开角型青光眼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蓬 邹文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49-752,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RN)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位破坏和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神经元凋亡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可造成患者与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C)是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主要种群之一,主...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RN)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位破坏和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神经元凋亡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可造成患者与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C)是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主要种群之一,主要参与视网膜神经元的发育,并维持视网膜神经元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RMC的功能改变与DRN密切相关,靶向RMC可减少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并减缓DRN的发生发展。本文就RMC参与DRN及其调控靶点和治疗药物展开综述,以期提供更多有效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 神经元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安全性研究
10
作者 夏颖 陈放 +4 位作者 杜伟 朱俊 贾舒雅 马海莹 解正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 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100μl不同剂量的rh-endostatin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玻璃体腔注射前,注射后1、3、7、14、30和60 d,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下分别检查术眼眼前节和眼底,测量术眼眼压;于注射前,注射后7、30和60 d分别进行兔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于注射前,注射后14和60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于注射后60 d摘除眼球,各组取其中3只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取3只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前节、后节均未见明显改变,其中0.125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于注射后1 d各有1眼前房出现絮状渗出,分别于注射后7 d和14 d渗出完全吸收。OCT图像显示未出现异常光反射及形态改变。观察期间,各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间眼压值、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34、0.101、0.476,F时间=1.709、2.479、1.706,均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各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25~0.500 mg rh-endostatin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抑制素 玻璃体腔注射 眼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