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在儿童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4
1
作者 吴峤微 吉山宝 +1 位作者 林嘉 诸澎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在呼吸衰竭儿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4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儿根据通气模式分为定容模式下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ynchroni...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在呼吸衰竭儿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4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儿根据通气模式分为定容模式下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31例)和BIPAP组(43例),比较两组呼吸机通气后3 d内的动脉血气分析中氧分压(PO2)、氧合指数(PaO2/FiO2,P/F)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pH值和患儿预后。结果:两种通气模式对动脉血p H值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 0.05),BIPAP组的PO2、P/F值高于SIMV组(P <0.01),PCO2值低于SIMV组(P <0.05)。BIPAP组的pH值、PO2、P/F值在通气第2天即得到改善(P <0.05),而PCO2在通气第3天才出现明显改善(P <0.05);SIMV组通气第1、2天的PO2和P/F值无统计学差异(P> 0.05),到第3天才有明显升高(P <0.01);而PCO2和pH值在第2天就有改善,p H值升高(P <0.01),PCO2降低(P <0.05)。两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好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SIMV组有3例气胸而BIPAP组未发生,BIPAP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好转率高于SIMV组(P <0.05)。结论:BIPAP模式比容量控制的SIMV更利于改善氧合,其肺保护作用亦优于SI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有创机械通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添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艳萍 井淼 +2 位作者 华颖 胡笑月 孙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添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份在无锡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抽动障碍患儿130例,随机分为硫必利+双歧杆菌组50例、硫必利组50例、双歧杆菌组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添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份在无锡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抽动障碍患儿130例,随机分为硫必利+双歧杆菌组50例、硫必利组50例、双歧杆菌组30例。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比较3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血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水平,判断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12周三组均较治疗前YGTSS评分降低(P <0.05)。治疗后4周,硫必利+双歧杆菌组、硫必利组较双歧杆菌组YGTSS评分降低(P <0.05);治疗后12周,硫必利+双歧杆菌组YGTSS评分较其余两组降低(P <0.05)。治疗12周后3组血清Glu、As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硫必利+双歧杆菌组低于其余两组(P <0.05)。硫必利+双歧杆菌组、硫必利组、双歧杆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0%和0。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硫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显著,单用双歧杆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抽动障碍的诊治提供潜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硫必利 谷氨酸 天门冬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郁志伟 钱俊 +3 位作者 顾晓虹 张晓娟 潘剑蓉 居慧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的变化。方法纳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6例,其中轻度组98例、重度组78例,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相对百分数(N%)、C反应蛋白(CRP...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的变化。方法纳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6例,其中轻度组98例、重度组78例,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相对百分数(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IL-6、IL-10及s TREM-1。结果轻度肺炎组和重度肺炎组以及对照组间WBC、N%、CRP、IL-6、IL-10、IL-6/IL-10、PCT和s TREM-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肺炎组和重度肺炎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重度肺炎组的IL-6/IL-10和s TREM-1更高于轻度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和s TREM-1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42,P<0.01)。结论检测血s TREM-1可能有助于判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训练结合水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熊友红 何小辉 +2 位作者 唐巧萍 周碧波 惠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1-482,共2页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导致儿童残障的主要疾病。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导致儿童残障的主要疾病。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严重影响患儿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应用常规康复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及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观察其对步行能力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患儿 临床研究 步行能力 智能训练 水疗 中枢性运动障碍 小儿脑性瘫痪 姿势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总IgE及ECP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羚 谢娟娟 +2 位作者 钱俊 谢平 穆惠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0-351,35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同时应用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检测血清总IgE、ECP;另设25例正常婴幼儿作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SV组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显著降低(t=10.52,P<0.001)、血清总IgE显著增高(t=5.96,P<0.01)、血清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RSV组患儿血清CCSP与总IgE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4,P<0.05)、血清CCSP与ECP(r=-0.166,P>0.05)以及总IgE与ECP(r=0.137,P>0.05)之间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血清CCSP的降低与总IgE水平的增高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CP无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总IGE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赛替尼通过抑制自噬和细胞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燕 平锋锋 +2 位作者 周丹丽 陈艳华 凌菁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5,共9页
观察马赛替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马赛替尼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2 h后复灌模型,即刻给药,每天给药两次,连续7 d。再灌注7 d... 观察马赛替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马赛替尼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2 h后复灌模型,即刻给药,每天给药两次,连续7 d。再灌注7 d后行神经功能症状缺损评分,检测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Western blot和PCR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术后7 d,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积水均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明显上升,p62的表达明显下降。马赛替尼各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下调LC3Ⅱ/Ⅰ、Beclin-1、Bax等凋亡蛋白和NF-κB的表达,上调p62的表达。马赛替尼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自噬和细胞凋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赛替尼 神经保护 脑缺血/再灌注 自噬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胶体透明敷料预防新生儿葡萄糖酸钙静脉炎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唐云飞 赵菲菲 居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水胶体透明敷料在预防新生儿葡萄糖酸钙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某儿童医院收治的低钙血症需要静脉补钙的2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先后顺序,对患儿进行编号... 目的探讨水胶体透明敷料在预防新生儿葡萄糖酸钙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某儿童医院收治的低钙血症需要静脉补钙的2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先后顺序,对患儿进行编号。将单数患儿设为对照组,双数患儿设为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恢复时间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胶体透明敷料能有效预防新生儿葡萄糖酸钙静脉炎,且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为新生儿的临床安全输液提供实用的护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胶体透明敷料 新生儿 葡萄糖酸钙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4
8
作者 项红霞 赵德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尿白三烯E4(LTE4)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0例健康婴儿和30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尿LTE4水平;采用潮气分析测定急性期患儿呼吸频率(RR)、达峰...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尿白三烯E4(LTE4)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0例健康婴儿和30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尿LTE4水平;采用潮气分析测定急性期患儿呼吸频率(RR)、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达峰容积比(vPTEF/vE),分析其与尿LTE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RSV毛支患儿急性期的尿LTE4比恢复期、正常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与正常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毛支患儿潮气肺功能中RR增快、tPTEF/tE和vPTEF/vE下降,与正常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急性期尿LTE4浓度与RR呈正相关(r=0.4376,P=0.0126),与tPTEF/tE和vPTEF/vE呈负相关(r=-0.6895,-0.6636,P均<0.001)。结论RSV毛支患儿尿LTE4增高,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尿LTE4浓度可作为RSV毛支临床诊治的非创伤性炎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尿白三烯E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附分子CD44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羚 杨莉 +1 位作者 唐珩 金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3,8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哮喘大鼠肺组织粘附分子CD44在转录与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分别在激发后的一周、两周取肺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哮喘大鼠肺组织粘附分子CD44在转录与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分别在激发后的一周、两周取肺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肺组织CD44的表达;收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行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CD44有少量表达,在激发哮喘后一周肺组织CD4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两周后升高更加显著(P<0.001)。哮喘大鼠BALF中炎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CD44在mRNA和蛋白水平与BLAF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哮喘肺组织CD44的过度表达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在早期即开始参与哮喘的发病。CD44与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向哮喘气道炎症组织趋化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CD44 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组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洪远 华颖 +3 位作者 胡笑月 陈锡创 吴委 李智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研究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遗传多态性特点,可为癫痫患者制定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愈率。近年来研究发现编码钠离子通道、效应通路酶及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患者对丙戊酸的作用应答差异相关;一相代谢酶、二相代谢酶,转运体及酰基肽... 研究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遗传多态性特点,可为癫痫患者制定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愈率。近年来研究发现编码钠离子通道、效应通路酶及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患者对丙戊酸的作用应答差异相关;一相代谢酶、二相代谢酶,转运体及酰基肽水解酶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代谢浓度差异相关;另外,一些基因的多态性与丙戊酸使用后发生肝功能异常,体质量增加,及血氨代谢、血脂代谢、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差异相关。了解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的多态性特点在癫痫患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结合患者的基因型选用更为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精准的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药物基因组学 癫痫 基因多态性 个体化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人软骨糖蛋白及潮气呼吸肺功能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晓娟 项红霞 +1 位作者 郁志伟 陈越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血清人软骨糖蛋白以及潮气量、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容积比,以探讨各指标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意义。方法: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5例(轻度组40例、重度组45例)、普通肺炎患儿44例、对照组47例患儿的血清... 目的:通过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血清人软骨糖蛋白以及潮气量、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容积比,以探讨各指标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意义。方法: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5例(轻度组40例、重度组45例)、普通肺炎患儿44例、对照组47例患儿的血清人软骨糖蛋白浓度,测定毛细支气管炎组与普通肺炎组患儿潮气量、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容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人软骨糖蛋白浓度毛细支气管炎组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P〈0.05)。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及普通肺炎组3组潮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P=0.408)。达峰时间比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74.844,P〈0.001);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低于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χ~2=8.78,P〈0.05),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低于普通肺炎组(χ~2=27.50,P〈0.05)。达峰容积比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76.392,P〈0.001);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低于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χ~2=6.80,P〈0.05),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低于普通肺炎组(χ~2=32.70,P〈0.05)。相关性分析:达峰时间比与人软骨糖蛋白呈低度负相关(r=-0.278,P=0.001),达峰容积比与人软骨糖蛋白呈低度负相关(r=-0.272,P=0.002)。结论:人软骨糖蛋白可能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婴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是评价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软骨糖蛋白 潮气呼吸肺功能 毛细支气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3在结节性胃炎患儿胃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颖 张明荣 +5 位作者 练敏 潘健 刘志峰 李玫 林谦 林琼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化因子CXCL13在结节性胃炎患儿胃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胃炎并行胃镜检查的2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内镜下是否存在结节性改变分为结节组和非结节组,评估研究对象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CXCL13/CXCR5在胃... 目的探讨超化因子CXCL13在结节性胃炎患儿胃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胃炎并行胃镜检查的2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内镜下是否存在结节性改变分为结节组和非结节组,评估研究对象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CXCL13/CXCR5在胃黏膜中表达情况。结果结节组(n=102)与非结节组(n=114)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分别为70.59%和42.11%,中重度单核细胞浸润比例为74.51%和22.81%,中性粒细胞浸润比例为62.75%和33.33%,淋巴滤泡发生率为64.71%和20.1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HP感染者胃黏膜中均可见CXCL13、CXCR 5阳性染色。结节组胃黏膜中CXCL 13、CXCR 5阳性细胞百分比为(71.33±7.14)%和(73.54±7.92)%,高于非结节组的(45.88±5.92)%和(50.42±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结节性胃炎主要与HP感染有关,CXCL 13/CXCR 5在Hp感染患儿胃黏膜中表达增加,尤其在结节性胃炎中,可能参与了胃黏膜中淋巴样组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CXCL13 CXCR5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原Der p 23重组蛋白制备及其特异性IgE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鹰 吴美丽 +1 位作者 朱晗婷 崔玉宝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491-2494,共4页
目的:制备过敏原Der p 23重组蛋白并建立其特异性IgE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方法:以屋尘螨Total RNA为模板,依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No.EU414751)设计并合成引物,RT-PCR扩增Der p 23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Der p 23,转化大... 目的:制备过敏原Der p 23重组蛋白并建立其特异性IgE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方法:以屋尘螨Total RNA为模板,依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No.EU414751)设计并合成引物,RT-PCR扩增Der p 23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Der p 23,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柱层析纯化收集目的蛋白并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以此重组蛋白包被化学发光板,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经ImmunoCAP检测的过敏性鼻炎或/和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结果: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可见单一条带,定量分析呈现0.5 ml、0.25 mg/ml、纯度>95%的重组蛋白纯化成功。以该重组蛋白建立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或/和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阳性率为89.8%,以国际金标准ImmunoCAP方法同步检测Der p 23单组分特异IgE阳性率为95.92%,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626)。结论:获得了屋尘螨过敏原重组蛋白Der p 23,成功建立了其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为过敏原单组分分辨诊断方法建立提供了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过敏原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屋尘螨 组分分辨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症状性锌缺乏1例
14
作者 丁兰 邵敏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92-492,共1页
患儿男,4个月。因口周及会阴部红斑伴腹泻1个月,于2019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时口周、外阴及肛周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片状鲜红斑,继而皮损面积增大,糜烂、渗出及结痂,出现腹泻,4~8次/日,黄稀便,泡沫状,无臭味。于当地... 患儿男,4个月。因口周及会阴部红斑伴腹泻1个月,于2019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时口周、外阴及肛周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片状鲜红斑,继而皮损面积增大,糜烂、渗出及结痂,出现腹泻,4~8次/日,黄稀便,泡沫状,无臭味。于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湿疹、腹泻”,多次治疗(不详)无效,且面积增大,双足拇趾甲周出现红斑及脱屑。为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期间未添加辅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身长60 cm,体重5.9 kg,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缺乏 症状性 暂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