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听觉发育中听觉敏感度及时间分辨率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余新 王坚 殷善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运用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方法观察大鼠听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听觉敏感度和时间分辨率的改变及两者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方法选用日龄为14、16、18、22、26、30、35天的新生SD大鼠各20只,各日龄大鼠分为2组,每组10只,每个日龄组的大鼠均进... 目的运用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方法观察大鼠听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听觉敏感度和时间分辨率的改变及两者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方法选用日龄为14、16、18、22、26、30、35天的新生SD大鼠各20只,各日龄大鼠分为2组,每组10只,每个日龄组的大鼠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和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测试,一组大鼠在测试时标记的背景噪声频率为1~48 kHz,另一组大鼠的背景噪声频率为8~32 kHz。结果 1、2和4 kHz ABR阈值在第26天、16和32 kHz ABR阈值在第22天、8和48 kHz ABR阈值在第18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生后第26天,大鼠听觉系统各频率已发育完全,听敏度已达到正常成年大鼠的水平。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测试表明当背景噪声为8~32 kHz时,第14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50 ms左右;第16、18、22、26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25 ms;第30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15 ms;第35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8 ms。当背景噪声为1~48 kHz时,间隔阈值明显下降(P=0.013),第14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25 ms;第16、18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15ms;第22、26、30、35天大鼠的间隔阈值为10 ms。但在两种背景噪声下,时间分辨率均在第30天发育成熟。结论在大鼠听觉系统发育过程中,时间分辨率的发育落后于听敏度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发育 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 时间分辨率 听敏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吞钡检查与电子胃镜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国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08,共3页
目的:比较X线吞钡检查与电子胃镜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作用,为优化食管异物诊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21例食管异物患者资料,初诊采用X线吞钡检查125例、电子胃镜检查96例,比较两... 目的:比较X线吞钡检查与电子胃镜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作用,为优化食管异物诊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21例食管异物患者资料,初诊采用X线吞钡检查125例、电子胃镜检查96例,比较两者在食管异物诊断和对后续诊治影响的差异。结果:X线吞钡检查组阳性率为67.20%,假阴性率为32.80%;电子胃镜检查组阳性率为97.92%,假阴性率为2.08%。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761,P<0.05)。X线吞钡检查漏诊的41例,电子胃镜检查阳性率为100%。X线吞钡检查对后续的诊治负面影响较大。初诊采用电子胃镜检查组的一次检查和一次取异物成功率高于初诊采用X线吞钡检查组(91.67%vs 57.60%;χ2=29.853,P<0.05)。结论:电子胃镜检查较X线吞钡检查对食管异物具有更高的诊断率,且多数情况下优势明显,故不推荐常规使用X线吞钡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异物 X线吞钡检查 电子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