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市区4237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赟 姚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5期116-118,126,共4页
目的探讨无锡市区4237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18年11~12月无锡市和畅小学、融成小学、太湖新城小学、锡师附小学前校区和锡师附小阳光校区就读的42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度将其分为正常组... 目的探讨无锡市区4237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18年11~12月无锡市和畅小学、融成小学、太湖新城小学、锡师附小学前校区和锡师附小阳光校区就读的42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度将其分为正常组(n=2362)和异常组(n=1875)。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视力分布和屈光异常患病率,分析影响7~12岁儿童屈光异常的因素,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儿童屈光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7~<11岁儿童视力>0.8的占比最高,11~<12岁儿童视力0.5~0.6的占比最高,12~<13岁儿童视力0.1~0.4的占比最高。12~<13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最高,7~<8岁儿童屈光异常患病率最低。每天睡眠时间、良好用眼习惯、营养均衡、定期检查视力、年龄与7~12岁儿童屈光异常有关(P<0.05)。年龄≥9岁、每天睡眠时间<8 h、无良好用眼习惯、营养不均衡和未定期检查视力是7~12岁儿童屈光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7~12岁儿童屈光异常的预防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儿童年龄、睡眠时间、用眼习惯、营养均衡以及定期检查视力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视力 屈光异常 患病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地区汉族人群RAGE基因启动子区-374T/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顾喆瑶 姚勇 +2 位作者 谢田华 曹葭 邹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5-657,661,共4页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汉族人群RAGE基因启动子区374T/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120名正常人及185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包括DR患...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汉族人群RAGE基因启动子区374T/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120名正常人及185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包括DR患者92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患者93例的基因型。比较各组受检者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及生化指标。结果 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NDR组(t=2.254,P=0.01),两组间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R组、NDR组及对照组AA基因型频率为6.5%、2.2%、3.3%,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23.9%、14.0%、15.4%;DR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显著高于NDR组及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5;P=0.035、P=0.027)。NDR组与对照组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A等位基因是T2DM人群DR发病的危险因素(OR=1.934,95%CI:1.132~3.303)。结论 RAGE基因启动子区374T/A多态性与无锡地区DR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且A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衰老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蔡梦霞 魏婷婷 +1 位作者 朱凌鹏 姚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28,共5页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域的退行性疾病,各种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的衰老变化是AMD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某些生理过程中或受到应激性损伤时引发的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域的退行性疾病,各种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的衰老变化是AMD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某些生理过程中或受到应激性损伤时引发的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衰老的机制及其与干性AMD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干性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细胞衰老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 线粒体 溶酶体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卢百阳 武志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2308-2311,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最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最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矫正退行性下睑内翻 被引量:7
5
作者 邵珺 姚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480-1482,共3页
目的:观察和对比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及单纯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老年退行性睑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因退行性睑内翻住院的患者,观察组共40例70眼,双眼发病30例,采用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 目的:观察和对比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及单纯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老年退行性睑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因退行性睑内翻住院的患者,观察组共40例70眼,双眼发病30例,采用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对照组共20例26眼,其中双眼发病6例,采用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wk的矫正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并随访6mo,观察远期复发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结果:术后1wk拆线时观察,观察组矫正率98.6%,欠矫率1.4%,眼睑对称性100%,仅有1眼轻度过矫;对照组矫正率92.3%;眼睑对称性100%,欠矫率7.7%。术后6mo观察组矫正率95.2%;欠矫率3.2%,过矫率1.6%。对照组矫正率87%,2眼复发,1眼欠佳。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率方面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与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相比,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长期疗效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下睑内翻 下睑缩肌移位术 外眦韧带缩短术 眼轮匝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晓丽 武志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1103-1105,共3页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复杂的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以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生,故预后较差。目前对其发病...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复杂的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以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生,故预后较差。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治疗方面,我们对其相关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栾兰 姚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7-400,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世界上50岁以上人群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AMD在我国虽然不是主要致盲眼病,但却造成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世界上50岁以上人群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AMD在我国虽然不是主要致盲眼病,但却造成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湿性AMD。目前AMD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现就近年来AMD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邵珺 孙尉 +2 位作者 姚勇 王如心 曹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D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取40只正常雄性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00 mg·kg-1腹腔内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6个月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各大鼠出...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D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取40只正常雄性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00 mg·kg-1腹腔内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6个月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各大鼠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同时选择正常SD大鼠40只及单纯形成糖尿病的大鼠40只分别用作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酶消化法分离出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荧光测定仪测定三组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造模8周后,测得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分别为(6.77±0.18)mmol·L-1和(31.14±0.75)mmol·L-1,符合成模条件,6个月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大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D大鼠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255±10)nmol·L-1较正常对照组(123±11)nmol·L-1和单纯糖尿病组(152±23)nmol·L-1明显增高,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动脉异常收缩及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导钙离子激活钾离子通道 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运平 包欣 +2 位作者 谢田华 傅东红 史惠琴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20例(20只眼)缺血型BRVO黄斑水肿患者行曲安奈德1mg/0.1ml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观测治疗前...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20例(20只眼)缺血型BRVO黄斑水肿患者行曲安奈德1mg/0.1ml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观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时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状体、眼底,3个月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logMAR视力0.84±0.47,术后3d、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59±0.32、0.62±0.35和0.59±0.34,视力明显上升(P<0.05),FFA显示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6只眼,经局部药物治疗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白内障1只眼,行超声乳化吸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愈。所有患眼未见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分次氩激光是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有效手段,对于黄斑水肿发生时间较短者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玻璃体内注射 氩激光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伟 姚勇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88例(102只眼)过熟期白内障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检查,术中严密监测全身情况,术后观察视力恢...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88例(102只眼)过熟期白内障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检查,术中严密监测全身情况,术后观察视力恢复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术后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在0.3~0.5者5只眼(5%),视力在0.5~1.0者97只眼(95%);术后3个月患者眼部情况稳定,无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过熟期白内障患者因其眼部条件、高龄、常常伴有全身性疾病等特点,眼部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是若注意撕囊时采用染色剂,撕囊口大小为5.5~6 mm,术中前房注入适量黏弹剂,术中参数及能量合理等因素,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过熟期 超声乳化吸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处理方式及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珺 姚勇 +1 位作者 鲍迅 林菁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上腔出血(SCH)的处理方法和规范SCH的诊疗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设计,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因内眼手术并发SCH患者10例(1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SCH的原因。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及眼局部药物治疗,有手... 目的探讨脉络膜上腔出血(SCH)的处理方法和规范SCH的诊疗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设计,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因内眼手术并发SCH患者10例(1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SCH的原因。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及眼局部药物治疗,有手术指征者施行后巩膜切开术和/或玻璃体切除术,分析治疗方法及效果。本组患者中5只眼SCH发生于术中,5只眼发生于术后1~3 d。3只眼施行巩膜切开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联合玻璃体切除术;7只眼行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9只眼脉络膜上腔积血完全吸收。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只眼,视力无变化者1只眼,失明1只眼。5只眼合并视网膜脱离均复位。1只眼有青光眼。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结论 SCH发病急骤,术中立即关闭切口,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脉络膜上腔积血可以自行吸收。术后发生SCH者可根据出血范围及合并症选择药物治疗或巩膜切开术。早发现、早预防可以有效降低SCH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上腔出血 巩膜切开术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伟 孙建初 臧涵怡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可行性、临床特点及特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双手切线轮转"削梨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对27例(27只眼),对玻璃体切除手术8~27个月后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可行性、临床特点及特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双手切线轮转"削梨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对27例(27只眼),对玻璃体切除手术8~27个月后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0.5~0.8)者15只眼(55.6%),后囊破裂率3.7%。结论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行"削梨法"超声乳化摘除,眼内组织损伤小,后囊膜破损发生率低,并发症少,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及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韵佳 孙松 孟小妹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及屈光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5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行视力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医学验光。结果先天性...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及屈光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5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行视力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医学验光。结果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1个月P100(1°)潜伏期、治疗后6个月P100(2°及1°)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等效屈光度(SE)、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UCVA、治疗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6个月P100潜伏期(2°及1°)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后1个月UCVA、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6个月P100潜伏期(2°)较治疗前缩短、P100振幅(1°)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论是轻中度还是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但两者视力及P-VEP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轻中度还是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屈光状态改变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上睑下垂 综合治疗 视力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线外部标记控制缝线人工晶状体定位精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祥群 王庆华 吴又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定位效果。方法无晶状体眼27例(27眼)接受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控制两条子轴线:子轴线1: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巩膜穿刺位点,使角膜中心... 目的探讨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定位效果。方法无晶状体眼27例(27眼)接受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控制两条子轴线:子轴线1: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巩膜穿刺位点,使角膜中心点投影位于巩膜穿刺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1上;子轴线2: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线襻结合位点,使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位于线襻结合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2上。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通过测量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偏位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全景测量固定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和与固定位点轴向垂直的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判断人工晶状体位置精度,同时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与角膜中心点高度重合者25眼(92.6%),偏离角膜中心点者2眼(7.4%),偏位幅度为(0.23±0.04)mm;UBM全景测量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为(0.20±0.04)°;UBM全景测量与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相垂直的11-5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为(0.24±0.03)°;4眼(14.8%)单襻位于位于睫状沟旁,6眼(22.2%)双襻位于睫状沟旁,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均保持居中;全部病例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缝线松解、人工晶状体脱位、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具有整体、直观、便捷的技术特征,具备精确控制缝线人工晶状体定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 缝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融 王道彪 +2 位作者 赵伟 林菁 陈敏亚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1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 edema,DM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合并DME的白内障患者57例(81眼),按患者意愿分为单纯白内...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 edema,DM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合并DME的白内障患者57例(81眼),按患者意愿分为单纯白内障手术组(Ⅰ组)32例(47眼)和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Ⅱ组)25例(3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和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和眼内压(intraocular pr essure,IOP)。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BCVA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Ⅱ组患者的BCVA改善率均较Ⅰ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t=3.080,P=0.023;术后1个月:t=2.987,P=0.021)。Ⅰ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CFT与术前无显著差异。Ⅱ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CFT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t=9.797,P=0.002;术后1个月:t=11.034,P=0.001)。Ⅰ组、Ⅱ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IOP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DME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DME,使其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白内障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环境下lncRNA ME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邵珺 王杨宁致 詹鹏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1-627,共7页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lncRNA ME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高糖和正常环境下hRECs中lncRNA MEG3的表达;构建lncRNA MEG3过表达质粒及沉默质粒,利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l...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lncRNA ME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高糖和正常环境下hRECs中lncRNA MEG3的表达;构建lncRNA MEG3过表达质粒及沉默质粒,利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lncRNA MEG3对hRECs增殖、愈合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MEG3和miR-223-3p的靶向结合,并外加miR-223-3p观察对lncRNA MEG3过表达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lncRNA MEG3对hRECs中FBXW7蛋白表达的影响。过表达或沉默PABPC1后,利用qRT-PCR检测hRECs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培养环境相比,高糖环境下hRECs中lncRNA MEG3表达下降(F=73.613,P=0.001)。CCK-8法检测发现,lncRNA MEG3过表达可显著降低hRECs增殖,而miR-223-3p的添加可逆转这一现象;划痕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MEG3过表达(高糖)组hRECs愈合速度显著低于过表达对照(高糖)组(F=121.193,P<0.001);lncRNA MEG3沉默(高糖)组hRECs愈合速度略高于lncRNA MEG3沉默对照(高糖)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9,P=0.453);miR-223-3p可显著降低lncRNA MEG3过表达对hRECs愈合能力的抑制(F=110.016,P<0.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MEG3过表达(高糖)组hRECs迁移能力显著低于过表达对照(高糖)组(F=22.407,P=0.009);lncRNA MEG3沉默(高糖)组hRECs迁移能力显著高于lncRNA MEG3沉默对照(高糖)组(F=17.093,P=0.014);miR-223-3p可显著降低lncRNA MEG3过表达对hRECs迁移能力的抑制(F=33.338,P=0.004)。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中,共转染miR-223-3p后,突变型lncRNA MEG3(位点1和位点2)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野生型F=66.691,P=0.001;突变位点1F=58.657,P=0.002;突变位点2F=29.104,P=0.00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lncRNA MEG3后,hRECs中FBXW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F=185.443,P<0.001),而miR-223-3p的添加逆转了这一趋势(F=162.257,P<0.001)。沉默了PABPC1后,hRECs中lncRNA MEG3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145.293,P<0.001),而PABPC1基因的过表达则导致hRECs中lncRNA MEG3相对表达水平上调(F=70.638,P=0.001)。结论在高糖环境下,lncRNA MEG3通过与miR-223-3p的直接相互作用调控下游的相关靶点,抑制hRECs增殖与迁移;而其上游的调控元件可能为PABP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MEG3 miR-223-3p PABP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Müller细胞透明质酸酶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融 乔伟振 赵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8-540,共3页
目的分析离体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对透明质酸的降解功能。方法提取的Mller细胞来自酶降解的猪后极部视网膜,并以3种不同细胞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进行免疫荧光确认。细胞分为4组,其中1组培养液中... 目的分析离体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对透明质酸的降解功能。方法提取的Mller细胞来自酶降解的猪后极部视网膜,并以3种不同细胞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进行免疫荧光确认。细胞分为4组,其中1组培养液中加入透明质酸,2组培养液中加入透明质酸和抗integrinα2β1抗体,3组培养液中加入透明质酸和抗CD44抗体,4组培养液中未加入其他试剂。细胞预培养后,收集上清液。按配置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 ,加入透明质酸,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制作底物胶。样品在底物胶电泳后,凝胶在酶降解缓冲液中培养24h,淋洗后以5g.L-1亮蓝染色、体积分数7%醋酸脱色,观察有无透明质酸降解后形成的脱色条带。结果 93.8%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染色阳性,94.6%细胞波形蛋白抗体染色阳性,88.6%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抗体染色阳性。培养的Mller细胞有降解透明质酸的功能,(4组)表现为蓝色背景(透明质酸染色)下的淡白色双条带(透明质酸降解后脱色);将细胞和透明质酸预培养可使脱色条带明显增厚,表现为明亮的白色条块(1组),同时加入透明质酸和integrinα2β1抗体产生相似的白色条块(2组),同时加入透明质酸和CD44抗体使脱色恢复为淡白色双条带(3组)。结论培养的Mller细胞有降解透明质酸的功能,细胞与透明质酸的相互作用明显加强细胞降解透明质酸的功能,CD44抗体可能减弱这种加强作用,integrinα2β1抗体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ÜLLER细胞 透明质酸酶 底物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分离术在老年患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融 王杨宁致 赵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4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术在老年患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158只眼)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经超...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术在老年患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158只眼)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确认房角关闭<180o。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和联合房角分离术组。对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联合房角分离术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效果。结果:在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患眼眼压控制的总成功率、患眼的视力相比,P>0.05;联合房角分离术组患者患眼前房角的完全开放率高于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患者,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患眼的平均眼压均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患者患眼中央前房的平均深度均大于手术前,P<0.05;两组患者患眼的平均眼压、患眼中央前房的平均深度相比,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漏性滤过泡、虹膜睫状体炎、恶性青光眼、驱逐性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与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地开放其前房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轻度白内障 老年患者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房角分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
19
作者 储兆东 姚勇 +3 位作者 禹倩倩 陶永辉 邵珺 黄玉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取8例(8眼)1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提取晶状体组织中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凝胶染色后,通过Gel Doc200... 目的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取8例(8眼)1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提取晶状体组织中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凝胶染色后,通过Gel Doc2000凝胶成像仪采集图像,利用PDQuest8.0凝胶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使用基质辅助激光分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MALAI-TOF-MS)对蛋白斑点进行鉴定。结果二维电泳图谱能检测到35~40个左右的蛋白斑点,大部分高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质量处于(20~31)×103范围内,小部分低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质量处于(35~45)×103范围内,等电点在5~9之间。利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数据库对2个蛋白斑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了鉴定,分别为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结论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能够较好地分离和鉴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为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 蛋白质组 二维电泳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氧磷酶-1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禹倩倩 姚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7-900,共4页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是第一个定义为对抗有机磷中毒、从而避免有机磷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酶,也因此而得名。但该酶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抗氧化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关于PON生物学特性与...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是第一个定义为对抗有机磷中毒、从而避免有机磷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酶,也因此而得名。但该酶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抗氧化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关于PON生物学特性与PON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对PON-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活性以及作用作一综述。未来有关PON-1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成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氧磷酶-1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