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糖尿病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性
1
作者 王攀 邓静瑜 +5 位作者 陈雨诺 师亚晨 徐敏 方向明 王枫 奚广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09-1312,共4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糖尿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糖尿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CSVD患者112例。依据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负荷(≥2分)组57例,低负荷(<2分)组55例,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TMAO水平,比较两组血浆TMAO水平;又根据患者血浆TMAO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分位(TMAO<2.44μmol/L)组38例,中分位(2.44μmol/L≤TMAO<5.18μmol/L)组37例,高分位(TMAO≥5.18μmol/L)组37例。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浆TMAO水平对糖尿病CSVD患者影像学高负荷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MAO水平与影像学高负荷发生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血浆TMAO水平显著高于低负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AO预测CSVD影像学高负荷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0.569~0.769,P<0.01),低分位组、中分位组、高分位组影像学高负荷的发生率分别为34.2%、54.1%、64.9%,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270,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AO是影像学高负荷的危险因素(OR=1.178,95%CI:1.019~1.364,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CSVD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影像学高负荷的发生密切相关,TMAO水平越高,影像学高负荷发生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糖尿病 影像学总负荷 氧化三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T1 mapping联合DWI识别早期肾间质纤维化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孔欣悦 华晨辰 +4 位作者 周乐汀 庄毅 刘晓斌 蔡婷 王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 目的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经肾内科医师评估后接受肾穿刺活检的38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同时行T1 mapping和DWI检查,分别测量肾脏皮质T1值(cortex T1,cT1)、髓质T1值(medulla T1,mT1)、皮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cADC)和髓质ADC值(mADC)。根据肾脏病理的间质损伤程度,将CKD患者分为无IF的CKD-IF0组(7例)和轻度IF的IF1组(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分别比较对照组、CKD-IF0组、IF1组的肾脏皮髓质T1值和ADC值,分析皮髓质T1值和ADC值与eGFR的相关性,进一步评估eGFR、皮髓质T1值和ADC值诊断肾间质无纤维化和轻度纤维化的效能。结果(1)对照组和CKD-IF0组的皮髓质T1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T1值均低于IF1组(P<0.05);CKD-IF0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cT1低于IF1组(P<0.05),mT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对照组和CKD-IF0组合并为IF0组后,IF0组的皮髓质T1值低于IF1组(P<0.05),ADC值高于IF1组(P<0.05)。(3)所有受试者的cT1与eGFR呈负相关(ρ=-0.476,P<0.05),cADC与eGFR呈正相关(ρ=0.391,P<0.05)。mT1和mADC与eGFR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单独用eGFR、cT1、mT1、cADC、mADC鉴别IF0组和IF1组时,以eGFR效能最高,AUC为0.8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61~0.962],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8.9%;当联合cT1和cADC后,鉴别IF0组和IF1组的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912(95%CI:0.839~0.984),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5.2%;当联合eGFR、cT1和cADC后,达到最高鉴别效能,AUC为0.963(95%CI:0.922~1.000),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96.3%。结论T1mapping联合DWI可无创有效地鉴别肾脏IF,有望辅助eGFR来进一步提高早期识别肾脏组织结构损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肾间质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万红燕 毕芸祺 +3 位作者 衣岩 汤群锋 陈静雯 方向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45-44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MR IVIM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前列腺癌患者45例及非前列腺癌者13例,IVIM扩散加权成... 目的初步评价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MR IVIM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前列腺癌患者45例及非前列腺癌者13例,IVIM扩散加权成像采用8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800 s/mm2),利用软件双指数函数方式计算信号衰减曲线得出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并且获取各参数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列腺癌与非癌外周带组织间各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区域的D值、D*值及f值分别为(0.83±0.14)×10-3 mm2/s、(5.88±1.21)×10-3 mm2/s及(14.3±4.7)%,非癌前列腺外周带组织D值、D*值及f值分别为(1.30±0.23)×10-3mm2/s、(6.25±1.10)×10-3 mm2/s及(15.4±3.8)%,其中前列腺癌区域D值明显低于非癌外周带组织,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D*值及f值无统计学差异。D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7%。结论基于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理论MR扩散成像能提供关于前列腺癌组织扩散及灌注方面更多的信息,D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摄影中不同摄影仟伏对成像质量和辐射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崔志敏 穆晶伟 朱永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3-1624,共2页
目的:探讨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ly radiography,DR)成像中不同摄影仟伏(KV)的变化对辐射效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图像检测板在飞利浦DR系统上,通过改变摄影KV(50~120KV)曝光,记录专用图像检测板中心区及空曝区的表面吸收剂... 目的:探讨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ly radiography,DR)成像中不同摄影仟伏(KV)的变化对辐射效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图像检测板在飞利浦DR系统上,通过改变摄影KV(50~120KV)曝光,记录专用图像检测板中心区及空曝区的表面吸收剂量,并测定不同KV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摄影KV在80~100变化时表面吸收剂量减少明显,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变化不大,具有较好的辐射效能和影像质量。结论:适当提高摄影KV可明显减少表面吸收剂量,提高辐射效能,而DR成像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术 仟伏 DR成像 辐射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对检测心肌缺血及与其责任血管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洁 陈宏伟 +1 位作者 方向明 钱萍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CT负荷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和CT冠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CT负荷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和CT冠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分析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及其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心肌非缺血区心肌血流(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值(1.206 1±0.288 2)ml/(ml·min)与缺血区MBF值(0.826 0±0.221 5)ml/(ml·min)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临床已确诊陈旧性心梗的20例患者均出现心肌灌注缺损,12例重度狭窄者11例可见灌注缺损,9例轻中度狭窄者灌注正常,另4例患者血管虽为轻中度狭窄,但仍出现负荷下的灌注缺损。结论:负荷动态CT-MPI可定量得出心肌血流值,对心肌缺血状况进行评估;心肌灌注情况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基本呈线性相关(P<0.001)。但对一些轻度甚至无血管狭窄的患者,负荷CT-MPI仍检测出小部分的心肌灌注缺损,负荷CT-MPI可检测出隐匿性的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 动态增强扫描 冠心病 双源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蔡崧 崔兴宇 +4 位作者 陈宏伟 鲍健 方向明 崔志敏 侯金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DSCT)血管成像表现,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AG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每例患者的DSCT表现,并与CA...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瘘的双源CT(DSCT)血管成像表现,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AG确诊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每例患者的DSCT表现,并与CAG及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冠状动脉瘘DSCT血管成像均获得正确诊断,并可以清楚显示异常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汇入心腔或心外的准确解剖位置以及瘘口的大小和数量。DSCT诊断3例患者合并其他心脏畸形,1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肺动脉栓塞。患者的DSCT有效辐射剂量(ED)为(2.9±1.1)mSv。结论:DSCT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发现伴随的其他病变,是无创性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崔志敏 童耀英 俞向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路径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高韻 胡晓云 +2 位作者 李国良 方向明 陈宏伟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卵巢勃勒纳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勃勒纳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钙化及强化程度等CT表现以及对其病理改变进行回... 目的:探讨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卵巢勃勒纳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勃勒纳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钙化及强化程度等CT表现以及对其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勃勒纳瘤均行根治切除术,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时间为术后3年。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单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中5例为良性,1例为交界性。良性者CT表现为囊实性,以囊性为主,内见分隔;其中4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分隔呈轻度强化表现,囊性成分无强化;3例合并卵巢囊腺瘤。1例交界性病灶呈实性改变,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全部病例中肿瘤实性部分均可见钙化。术后3年内CT随访6例患者均无明显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囊实性肿块的实性部分广泛多形性钙化及常合并卵巢囊性瘤为卵巢勃勒纳瘤的CT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勃勒纳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的增益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华茜 赵艳军 +1 位作者 唐平 倪建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3.1±14.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或继发... 目的:探讨^(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3.1±14.8岁)临床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且获得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99m)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进行术前定位。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平面显像及早期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单发及多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42例患者术中共探得甲状旁腺阳性病灶78个,早期SPECT/CT对单发及多发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双期平面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5,P<0.05;χ~2=9.001,P<0.05)。结论:增加早期SPECT/CT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较传统双时相平面显像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放射性核素显像 MIBI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组合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钰弘 杨国仪 +2 位作者 侯刚 洪建刚 孙爱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09,共2页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前纵隔内见一软组织团块,直径约6.5 cm,呈分叶状,偏向右侧,强化后密度欠均,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心影...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前纵隔内见一软组织团块,直径约6.5 cm,呈分叶状,偏向右侧,强化后密度欠均,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心影检查未见异常。考虑前纵隔占位,伴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侵袭性胸腺瘤不排除。外周血未及异常改变。行胸腺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胸腺肿大明显,大小8 cm×7 cm×5 cm,质地硬,境界不清,无完整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性淋巴瘤 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数字化摄影技术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钱立新 崔志敏 吴洪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5-576,共2页
在临床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中,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就是采用静脉肾盂造影(IVP)技术。为了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对IVP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本院利用DR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IVP检查的资料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摄影 静脉肾盂造影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下腔静脉的CT测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东 张追阳 胡春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测量100例正常成人下腔静脉(IVC)的各条径线及其位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分别测量右心房水平及第一肝门水平下腔静脉,并计算长短径的比值。在第一肝门水平的层面上,沿椎体的前缘做一水平线作为X轴,并紧贴该椎体右缘做与X... 目的:测量100例正常成人下腔静脉(IVC)的各条径线及其位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分别测量右心房水平及第一肝门水平下腔静脉,并计算长短径的比值。在第一肝门水平的层面上,沿椎体的前缘做一水平线作为X轴,并紧贴该椎体右缘做与X轴垂直的Y轴,分别测量IVC中心距离X、Y轴的长度及IVC长轴与X轴角度。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右心房水平,IVC的短径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30mm。IVC长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第一肝门水平,IVC短径无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22mm;而IVC长径以及IVC长径/短径不仅存在年龄差异,还存在性别差异(P<0.05)。IVC至X、Y轴距离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2.5cm和<1.0cm。IVC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31°±5°,无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60°。结论:右心房水平IVC短径是判断IVC增粗与否的敏感指标。CT可确定第一肝门水平正常IVC的位置及与X轴的夹角范围,为肝肾间隙病变对IVC推移的判断提供诊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请您诊断》病例56答案:肺动脉干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3
作者 石双任 陈宏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3-1134,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发热前畏寒。同时身上有时有红斑,四肢关节疼痛。查体:血压125/80mmHg,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稍粗,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范围正常,主动脉第...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发热前畏寒。同时身上有时有红斑,四肢关节疼痛。查体:血压125/80mmHg,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稍粗,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范围正常,主动脉第一听诊区和肺动脉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减弱,震颤不明显。心超:主肺动脉口稍高回声团,与肺动脉瓣附着,大小3.0cm×2.0cm,随着血流前后活动(图1)。甲胎蛋白(AFP)1.36rag/1,癌胚抗原(CEA)0.45mg/1,CAl99为5.13IU/rid,CAl25为36.53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肺动脉干 病例资料 诊断 收缩期杂音 CAL99 关节疼痛 肺呼吸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BE-Dixon技术的女性腰椎脂肪测量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丰 倪建明 +3 位作者 姜宇 赵艳军 吴文娟 张追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评估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程度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将121名健康女性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n=17)、31~40岁组(n=11)、41~50岁组(n=24)、51~60岁组(n=63)、61~70岁组(n=6)。以DXA测量L1-L4椎体骨密... 目的应用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评估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程度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将121名健康女性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n=17)、31~40岁组(n=11)、41~50岁组(n=24)、51~60岁组(n=63)、61~70岁组(n=6)。以DXA测量L1-L4椎体骨密度,以VIBE-Dixon技术测量L1-L4椎体骨髓脂肪分数。比较不同组间骨髓脂肪分数差异,同时分别对骨髓脂肪分数与BMD、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分别对BMD、骨髓脂肪分数与绝经年限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14.541,P<0.001)。骨髓脂肪分数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r=0.659,P<0.001);骨密度随脂肪分数上升呈下降趋势;随绝经年限的延长,BMD呈下降趋势,骨髓脂肪分数呈上升趋势。结论VIBE-Dixon能定量测量妇女腰椎椎体脂肪含量,可间接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DXA的结果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绝经后女性 腰椎 脂肪含量 VIBE-Dix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oVue与Sonazoid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雨 袁琳 +3 位作者 丁炎 汤群锋 顾澄宇 周锋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探讨SonoVue和Sonazoid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超声造影影像学资料,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灌注模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以及血管后期(Kupffer期)的超声造影增强特... 目的:探讨SonoVue和Sonazoid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超声造影影像学资料,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灌注模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以及血管后期(Kupffer期)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SonoVue和Sonazoid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3%、90.48%、83.33%、92.68%、78.95%和93.33%、95.24%、88.89%、95.24%、88.89%。SonoVue和Sonazoid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3。两者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一致性中等,其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P=0.343)。结论:Sonazoid和SonoVue超声造影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Sonazoid的图像质量更高,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SONAZOID SONOVUE 肝脏局灶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