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转录组关联研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季懿 卢刘佳 方向明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表型变化,然而,这些表型变化背后的基因表达机制仍未明晰。近年来,随着人类全脑转录组数据(例如艾伦人脑转录组图谱)的发表,影像转录组关联研究这一致力于弥合宏观神...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表型变化,然而,这些表型变化背后的基因表达机制仍未明晰。近年来,随着人类全脑转录组数据(例如艾伦人脑转录组图谱)的发表,影像转录组关联研究这一致力于弥合宏观神经影像表型与微观分子基因表达之间鸿沟的交叉领域逐渐兴起,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系统综述了影像转录组关联研究的方法学框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疾病中的最新进展,旨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者提供跨尺度研究的理论工具,并为解析疾病机制、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影像转录组关联研究 艾伦人类脑图谱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波 丁炎 +3 位作者 王爱花 周群燕 邬匡杰 程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840-284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KPLA)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并发KPLA患者,根据HbA_(1c)水平分成3组:A组31...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KPLA)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并发KPLA患者,根据HbA_(1c)水平分成3组:A组31例,HbA_(1c)水平控制好,HbA_(1c)≤7.0%;B组52例,HbA_(1c)水平控制较好,7.0%<HbA_(1c)≤9.0%;C组63例,HbA_(1c)水平控制差,HbA_(1c)>9.0%。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基本资料、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穿刺引流术前影像学表现、并发症、脓肿转移、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B组患者住院时间较A组延长(P<0.05);C组患者年龄较A组和B组小、住院时间较A组和B组延长(P<0.05)。B组患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超声检查胆管系统积气、CT检查脓腔内积气及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发生率较A组升高,C组患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超声检查胆管系统积气、CT检查脓腔内积气及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膈下脓肿发生率较A组和B组升高(P<0.01)。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下肝脓肿穿刺引流,C组患者1例因全身多发感染并发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出院。结论糖尿病并发KPLA患者HbA_(1c)水平控制差者年龄偏小、住院时间较长,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超声检查胆管系统积气、CT检查脓腔内积气、胸膜增厚发生率高,胸腔积液和膈下脓肿发生率较高,重症者可发生死亡,临床治疗中应警惕此类患者,预防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磁共振功能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汤群锋 黄文才 +4 位作者 吴力源 薛玉喜 陈静雯 薛晶 陈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cal encephalmyopathy with la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syndrome,MELAS)的磁共振功能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ELAS患者在磁共振功...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cal encephalmyopathy with la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syndrome,MELAS)的磁共振功能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ELAS患者在磁共振功能影像学表现及疾病转归等方面的特点。结果:病变主要分布在颞顶枕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区,以皮质受累为主。扩散加权成像(DWI),急性期病灶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为低信号。缓解期病灶DWI为等信号,ADC为高信号。急性期病变区血管增多,灌注增高。MRS乳酸波增高。MELAS病灶有迁移的特点,部分可恢复,反复发作可致局部萎缩。结论:MELAS的磁共振功能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及肌肉活检有助于对此种综合征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S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活组织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斌 鲍健 +1 位作者 陈宏伟 邹新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膀胱IMT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膀胱IMT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血尿、尿痛等症状;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肿块,MRI平扫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肿块实质部分呈持续性明显强化;镜下所见梭形细胞增生,编织状或者排列紊乱,伴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背景可呈黏液样;免疫组化Vim、SMA、MSA多阳性,Actin、HHF-35、Des部分阳性,Kertin、E-mA、S-100均为阴性;5例均通过手术切除。结论:膀胱IMT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方法以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切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 膀胱肿瘤 CT 磁共振成像 临床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俊 陆艳艳 +2 位作者 陈宏伟 吴鹏西 钱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3-566,共4页
目的:分析各种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病理证实的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B超、CT和MR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回声及信号特点。结果:29例患者中有肾癌囊性变15例... 目的:分析各种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病理证实的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B超、CT和MR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回声及信号特点。结果:29例患者中有肾癌囊性变15例(14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乳头状肾癌),表现为病灶内部密度和回声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40%)病灶周围可见有包膜;囊性肾癌5例(均为透明细胞癌),3例(60%)有明显壁结节,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2例(40%)为多房性,增强后分隔有强化;囊性肾瘤4例,均为多房性,房间隔较薄而均匀,增强后间隔有强化;囊肿伴感染5例,均表现为圆形病灶,形态规则,壁厚而均匀,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各项检查诊断准确率依次为:B超检查(52.6%,10/19),CT检查(62.5%,15/24),MR检查(54.5%,6/11);3项检查诊断准确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较为困难。综合B超、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其术前诊断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囊性成分 影像学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肉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斌 陈宏伟 鲍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carcinosacoma of gallbladder)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胆囊癌肉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症状有右上腹...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carcinosacoma of gallbladder)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胆囊癌肉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症状有右上腹疼痛、轻压痛,腹部肿块等;CT平扫5例均见胆囊内有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影突入、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可伴有肝内侵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的3例中,增厚的胆囊壁、腔内软组织肿块有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镜下均可见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抗胰蛋白酶(AAT)、抗胰糜蛋白酶(AACT)等表现阳性;5例均经手术切除,短期内均有复发或转移。结论:胆囊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能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癌肉瘤 CT 影像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腔巨大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潘青华 吴立源 +3 位作者 顾洪炳 汤群峰 翟晓东 陈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腹盆腔RMS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腹痛等症状;CT平扫3例均见腹盆腔内巨大混合... 目的:探讨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腹盆腔RMS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腹痛等症状;CT平扫3例均见腹盆腔内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移位;MRI检查示盆腔内巨大的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信号不均;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镜下所见肿块由弥漫异型细胞构成,呈圆形或梭形,疏密不均,核深染,易见核分裂;免疫组化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原调节蛋白(MYOD)、CD99均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细胞角蛋白(AE1/AE3)均阴性。病理诊断:胚胎性RMS。结论:RM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腹盆腔少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要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 盆腔 横纹肌肉瘤 胚胎性 CT MRI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冯永明 胡晓华 +2 位作者 鲍健 钱斌 吴晶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544-3546,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儿童 腹腔 盆腔 CT MR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垚 王凯 +3 位作者 方向明 丁国良 钱萍艳 吴曼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56例中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17例与手术对照,28例与超声检查对照研究。结果:DSCTA与DSA符合率90.9%,与手术符合率91.1%,与超声符合率92.9%。结论:D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下肢动脉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模型与传统扩散加权成像单指数模型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卫平 陈宏伟 +4 位作者 昝星有 刘学玲 冯银波 郭榆江 方向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乳腺肿块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包括常规平扫、传统DWI、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通过传统DWI单指数模型获得病灶的ADC值,通...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乳腺肿块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包括常规平扫、传统DWI、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通过传统DWI单指数模型获得病灶的ADC值,通过DKI模型获得病灶的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间ADC、MK、MD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MK和MD值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并采用χ2=比较MK、MD、MK联合M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与ADC值的AUC间的差异。结果 78例共87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9个,恶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的ADC和MD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均〈0.001),MK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01)。良性及恶性病灶的MD值均高于其ADC值(P均〈0.001)。以ADC值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21%、89.66%、87.36%;MK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48%、96.55%、88.51%;MD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76%、93.10%、89.66%。MK值的AUC及MK联合MD值的AUC均为0.94(P〈0.05),且均高于ADC值的AUC(χ2=5.90,P=0.02),而MD与ADC值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结论 相对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DKI模型更有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乳腺肿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与MELAS的磁共振特征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群锋 吴力源 +4 位作者 陈宏伟 薛玉喜 陈静雯 薛晶 沈钧康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磁共振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进行对照,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1例PRES和6例MEL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它们在MR... 目的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磁共振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进行对照,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1例PRES和6例MEL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它们在MRI上的影像特征(发病部位,信号强度,功能成像特点等)。结果 21例PRES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区,13例同时累及皮质;6例MELAS病灶位于皮质及皮质下白质。DWI上,19例PRES患者病变表现为稍低信号;MELAS综合症患者,急性期病变为高信号,缓解期为等信号。2例PRES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量(CBF)减低;2例MELAS局部CBF轻度增高。结论详细的磁共振检查和分析有助于PRES和MELAS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MELAS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钱萍艳 方向明 +3 位作者 丁国良 胡钢峰 朱宗明 陈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3-865,共3页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F...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60%R-R间期;B组(60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采集3~4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70%R-R间期。由2名医师分别对两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分,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两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8±0.62)分,B组为(4.55±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1,P=0.787);A组辐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75±0.13)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35±0.1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1,P=0.000)。结论: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前提下,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可在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因素及相应措施 被引量:6
13
作者 华妙强 方向明 +2 位作者 王凯 陈寅 丁国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4-1347,1354,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估分为Ⅰ~Ⅳ级,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抽取2011年2月~8月通过改良措施后进行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改良组进行质量对比。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分级,对照组:Ⅰ级:232例(77.3%);Ⅱ级:48例(16.0%);Ⅲ级:16例(5.3%);Ⅳ级:4例(1.3%);影响因素依次为:冠脉严重钙化、呼吸伪影、严重心律失常伪影、上腔静脉及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监测层面触发点选择不当、重建时相选择不当。改良组:Ⅰ级:263例(87.7%);Ⅱ级:26例(8.7%);Ⅲ级:10例(3.3%);Ⅳ级:1例(0.3%)。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CT扫描参数,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伪影 图像质量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明 钱斌 +3 位作者 陈宏伟 万红燕 朱宗明 翟晓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135,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重建,评估管径≥2.0 mm的近端12个节...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重建,评估管径≥2.0 mm的近端12个节段,筛选出血管狭窄程度≥50%的患者,并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CAG为对照分析。结果:81例患者有68例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其中42例(61.8%)有多支血管狭窄,68例均行CAG检查。68例共有793支冠状动脉节段显示清晰可评价,可评价率为97.2%。以CAG检查为金标准,DSCTA检测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97.7%、89.7%、99.1%;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A检测心率<70次/min及≥70次/min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7.4%vs 93.2%)、特异性(97.6%vs 97.9%)、阳性预测值(89.4%vs90.2%)、阴性预测值(99.5%vs 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A具有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及无创等优点,且不受心率的影响,是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怀疑合并冠心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狭窄 双源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PA诊断与临床特点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礼平 黄莹 +1 位作者 朱宗明 何桂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特征性临床特点及CT肺动脉成像(CTPA)表现。方法:378例疑似APE的患者行CTPA检查,66例确诊为APE,312例无PE。对APE患者的CTPA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无P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CTPA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特征性临床特点及CT肺动脉成像(CTPA)表现。方法:378例疑似APE的患者行CTPA检查,66例确诊为APE,312例无PE。对APE患者的CTPA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无P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CTPA表现进行对比。结果:66例APE患者的CTPA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右肺动脉亚段以上栓塞灶185个,左肺动脉亚段以上栓塞灶121个,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P=0.05)。APE临床表现如胸痛或胸闷、活动后气喘或气促、长期卧床、冠心病或房颤、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升高、动脉氧分压等,与同期无PE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动脉栓塞灶总数呈正相关(r=0.26,P=0.03)。动脉氧分压与肺动脉栓塞灶总数无明显相关性(r=-0.12,P=0.35)。结论:充盈缺损是APE患者的CTPA直接征象。临床症状疑似的APE塞者,CTPA应为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的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艳艳 邹新农 李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的鉴别与诊断。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的鉴别与诊断。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地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鉴别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螺旋CT 良恶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和CEUS评价乳腺癌病灶大小 被引量:5
17
作者 昝星有 周卫平 +1 位作者 杨树东 吴鹏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7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评估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准确性及其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9例乳腺癌患者于手术切除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分别测量病灶最大径,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按病灶大小分为≤20mm和>20mm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乳腺癌...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评估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准确性及其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9例乳腺癌患者于手术切除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分别测量病灶最大径,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按病灶大小分为≤20mm和>20mm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乳腺癌常规超声与病理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CEUS和病理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均大于常规超声(t=8.640、8.142,P均<0.01),而CEUS与病理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81,P=0.022)。CEUS测值与病理所见最大径呈线性相关(r=0.990,P<0.01)。常规超声与病理测量的最大径的差异与乳腺癌病灶大小无关。结论CEUS显示乳腺癌病灶范围较常规二维超声明显增大;CEUS能较准确地评估病灶大小,且与病理结果存在良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肿瘤测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明 邹新农 钱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13-1515,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1例。病灶最大径2.3~16.5 cm,13例体积较小(<5.0 cm),多呈类圆形(84.6%,11/13),密度均匀(92.3%,12/13),境界清(100%,13/13),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22例体积较大(>5.0 cm),多呈不规则分叶状(86.4%,19/22),密度不均匀(90.9%,20/22),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81.8%,18/22),少数可见出血(13.6%,3/22)、溃疡(13.6%,3/22)及钙化(9.1%,1/22),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31.8%,7/22)及伴有远处转移(27.3%,6/22),增强后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或瘤旁可见增粗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螺旋CT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母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分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昝星有 周卫平 +3 位作者 赵新美 朱巧英 丁炎 吴鹏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64-1866,共3页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声像图特点和超声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毛母质瘤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资料,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分型。结果毛母质瘤位于皮下,呈实性或混合性回声。根据内部回声特点,将其分为6型。Ⅰ型:单...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声像图特点和超声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毛母质瘤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资料,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分型。结果毛母质瘤位于皮下,呈实性或混合性回声。根据内部回声特点,将其分为6型。Ⅰ型:单纯强回声型,14例(14/71,19.72%);Ⅱ型:低回声伴点状强回声型,20例(20/71,28.17%);Ⅲ型:低回声伴斑片状强回声型,13例(13/71,18.31%);Ⅳ型:均匀低回声型,16例(16/71,22.54%);Ⅴ型:厚壁无回声型,5例(5/71,7.04%);Ⅵ型:不均匀高回声型,3例(3/71,4.23%)。结论各型毛母质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超声检查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RI观察海洛因成瘾戒断者情绪加工中的唤醒度异常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爱花 肖壮伟 梅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72-1976,共5页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戒断者情绪加工中唤醒度异常的脑机制。方法通过呈现不同唤醒度的情绪图片对13例海洛因成瘾戒断者(试验组)和13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结束后受试者对图片进行唤醒度评定。利用AFNI软件对脑功能数据进行处理...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戒断者情绪加工中唤醒度异常的脑机制。方法通过呈现不同唤醒度的情绪图片对13例海洛因成瘾戒断者(试验组)和13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结束后受试者对图片进行唤醒度评定。利用AFNI软件对脑功能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行为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看情绪图片时,试验组左侧杏仁核和海马、双侧丘脑、扣带回、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双侧尾状核等脑区的激活低于对照组;观看高唤醒度图片时,其右侧丘脑、左侧杏仁核和海马的激活高于观看低唤醒度图片,对照组相反。结论海洛因成瘾者的情绪唤醒度加工机制存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情绪加工 唤醒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